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人民群众对建筑居住环境需求的日益提高,建筑能耗和碳排放还将快速增长,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意义重大。
9月20日,2024中国(高碑店)国际门窗博览会、国际绿色健康建筑大会开幕,绿研智库参会学习。大会议题涵盖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转型、节能减排技术、建材创新应用、建筑脱碳策略等。
本期内容分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研院首席科学家徐伟在综合交流环节带来的主旨演讲,围绕“节能降碳协同 推动建筑绿色发展”的主题,从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回顾、碳达峰碳中和新要求、零碳建筑发展趋势三方面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助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
[1] 特别注明 | 本文根据论坛现场及相关资料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
推动建筑持续节能是全球建筑领域重要工作,德国被动房被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的重要的参考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吸收和应用,大多数国家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直接应用德国被动房标准,如英国、加拿大等国;第二类为根据本国的气候条件和国情在德国被动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如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第三类国家仅接受被动式理念,针对本国情况重新开发,如美国、瑞士等。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在不断提高建筑物能效水平,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建筑节能水平提升了50-70%,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50-70%。推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实现建筑达到零能耗和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超低、近零能耗建筑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完成试点示范阶段,逐步由规模化迈向全面实施阶段转变,目前全国在建及建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4000万平方米,尤其是2020年以来,增长呈现井喷态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积极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2023年间,我国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超低及近零能耗建筑、低碳及零碳建筑纳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重大国家政策部署,控制建筑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纳入住建部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工程技术规范。
* 表格根据演讲者PPT数据绘制
2024年,我国双碳工作进入深化实施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层面,进一步出台了系列政策,正逐步形成政策矩阵,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 中央政策领航定调,呈现三个加快发展趋势
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
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 省市政策稳步发力,超低能耗目标逐步递增
江苏、内蒙古、河北和上海提出了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能效水平的目标;黑龙江、山东、广州的新建规划目标大幅增加。
* 表格根据演讲者PPT数据绘制
当下,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顶层设计愈加清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的延链、补链趋于成熟,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建筑领域正迎来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全面转型。
推动建筑领域低碳、零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重要工作。在国际层面,2020年前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行业组织都初步发布了零碳建筑相关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
净零碳城市评价结果(2021)
绿色建筑 | 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建筑碳排放量较基准建筑显著下降的建筑(相对值:不同气候区下降30%-40%) |
近零碳 建筑 | 在满足低碳建筑技术指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升建筑本体降碳水平、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建筑碳排放量接近零的建筑。(相对值:不同气候区下降45%-55%,且不使用非建筑降碳技术措施实现) |
零碳建筑 | 在满足近零碳建筑技术指标的基础上,可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建筑蓄能,并可结合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实现建筑净碳排放量不大于零的建筑。 |
全过程 零碳建筑 | 在满足零碳建筑技术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低碳建材、低碳结构形式和材料减量化设计,并可结合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实现包含建筑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建造及拆除和建筑运行的全过程建筑碳排放量不大于零的建筑。 |
当然,零碳建筑大致分为三种实现途径,其中实现产销平衡的零能耗建筑是实现零碳建筑途径之一,可满足该条件的建筑占比不足10%;面向源网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提出具备电网协同能力的柔性适配型零碳建筑;面向碳中和目标下全社会协同降碳需求,提出抵消中和型零碳建筑,增强业主应用降碳技术动力,推动零碳建筑发展。
总体而言,联合推进超低、近零能耗建筑与低碳、零碳建筑是建筑领域从能耗控制到能碳双控的重要阶段。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将对落实双碳“1+N”系列文件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低碳建筑、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发展零碳建筑,探索零碳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我国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起到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留言
期待与您共同汇聚智力资源,碰撞前瞻思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