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的核心水系,其治理对于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月31日,《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建设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印发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调生态优先原则,要求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突出了白洋淀的核心地位。
“绿色发展城市典范”专栏第七期,将结合《建设方案》,并分享新区在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的绿色实践。
☞ 专栏往期回顾:
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与白洋淀治理紧密相连,后者的成功修复和保护是前者得以实现的基础。白洋淀的治理不仅仅是水质改善的问题,还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设方案》中提到的实施白洋淀水质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是对这一点的具体体现。
通过持续推进白洋淀生态修复,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完善常态化补水机制,逐步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通过《建设方案》的实施,雄安新区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奠定坚实基础。
[1] 内容来源 | 本文根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提供资料整理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七年来,白洋淀治理保护之路循着总书记的指引,系统实施六个“一体化”、推动实施一批白洋淀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治本之策,白洋淀生态环境和淀区水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并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华北明珠”再现“荷塘苇海、候鸟天堂”胜景。
加强生态用水保障,实现清水引得来、存得住、用得好。健全多源补水机制。完成引黄入冀补淀大树刘泵站建设,每年制定白洋淀科学补水方案,协调省水利厅和上游地市,统筹引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再生水和水库水入淀,有序推进白洋淀生态补水,累计实施入淀水量约59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拓展生态补水通道。科学谋划开展水系连通工程,打通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实施百淀联通、淀区生态清淤、枣林庄闸前开卡除堼、藻苲淀水系疏通等重点工程,打通淀内外水流通道,提升淀区水动力。提升用水蓄水能力。制定实施水系与城市生态水资源配置专项方案,建设完成南拒马河气盾坝、白沟引河蓄水坝,贯通津雄高速北侧截洪渠,有效存蓄上游来水,保障淀区持续有水入淀。
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污染防治。按照“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思路,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持续打好白洋淀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控制内源释放性污染物。完成四期白洋淀生态清淤,治理污染鱼塘567个,共清除污染底泥1194万立方米,疏浚水流通道约27公里,拆除围堤围埝约279公里,扩增水域面积约16平方公里,有效解决底泥污染释放问题;全面退出淀区内稻田、藕田,取缔淀内水产养殖741处;建立芦苇平衡收割机制,每年轮换收割6万余亩,常态化打捞水草。加强外源管控力度。建设府河、孝义河河口功能型湿地,净化上游来水,有效解决常年有水河流输入性污染问题。联动上游,在新区内、保定市、高阳县、徐水区分别建设府河、孝义河、瀑河应急导排工程,共同应对汛期脉冲式污染;实施淀中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400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6.5%;取缔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1.1万多个;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标准达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核心控制区限值;完成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市政管网79.3公里,建设启动区、容城县初期雨水调蓄池4.45万立方米。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完成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有水入淀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推动新区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责”“有能有效”,开展河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整治。
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落实《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实施13项防洪重点工程,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高加固南拒马河右堤与白沟引河右堤以及新安北堤起步区段、萍河左堤和西北围堤;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新安北堤雄县段、白洋淀千里堤、白沟引河左堤、障水埝、新盖房分洪道和赵王新河堤防;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高加固潴龙河堤防;按20年一遇标准,加高加固四门堤、淀南新堤,以及唐河、府河、漕河、瀑河与孝义河堤防。目前,起步区已基本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其他新建片区已具备100年一遇防洪能力,初步形成的防洪体系在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生态清淤,消除内源污染。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施策、压茬推进,2019年、2020年选择典型污染鱼塘和水域,针对不同污染程度开展清淤、修复治理。深入总结经验,2021年、2022年三期、四期大规模生态清淤,将夏季施工调整为冬季施工,建立三级生态围隔、搭建信息化监控平台、实时在线监测。累计治理鱼塘567个,清淤面积约25平方公里,清除污染底泥1200多万立方米,将白洋淀多年积累的“毒素”排出淀外。
实施百淀连通,增强水动力。以打破各淀物理阻隔为目标,打通白沟引河至安新码头水系通道,开展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淀区枣林庄开卡除堼工程,府河、孝义河河道治理,潴龙河连通马棚淀等水系连通工程。累计疏浚水流通道约27公里,拆除围堤围埝约280公里,扩增淀泊水面约16平方公里,有效增加白洋淀水动力,促进水循环。
开展退耕还淀,恢复湿地生态生境。组织实施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修复一期、二期、唐河入淀口湿地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淀约18.68平方公里,扩增淀泊水面约16平方公里,涉及淀泊修复区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针对78个淀中淀边村组织实施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公厕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106座、污水管网746公里,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尾水资源化利用生态公园10个,实现日常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生态治理、导排利用,确保不让污水进入白洋淀。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项目,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处理、外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域收集、无害化处理,日产日清。
推动农村“厕所革命”项目,构建厕所长效管护机制。2022年完成新建户厕2.22万座、改建户厕4030座、新建公厕137座。2023年新建户厕1.64万座,建设厕所维修站点11个,新建粪污处理站2座,配备抽粪车176辆。新建厕所运营监管平台1个,实现无害化、生态化、数字化运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紧扣“华北水乡·水城共融”目标定位,大力推进“三清三建三创”、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10项重点工作。创建25个省级美丽乡村,认定7个省级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认定容城县为河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建设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监测船、走航车、固定站等手段,搭建“空、地、淀”立体化监测网络。采用“固定监测+移动监测+卫星遥感”的方式,设置24处水质监测固定站、浮船站和预警站,实现对淀区水质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监控监测;布置搭载360°VR全景摄像头、空气质量传感器等模块,实现监测目标区域监测数据和全景影像的实时回传;创新无人机模组化搭载平台,对无人机搭载的5G模块、摄像头、传感器、遥感设备等作了定制化要求,使其能够快速完成各类设备的组合和拼装,适应多种生态环境作战任务。初步建成以“无人机+无人船+水质监测车+水质监测船+大气走航车+遥感+VR”为载体的灵活机动监测模式,基本实现了对白洋淀水质的全域监测能力。
构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平台和生态环境监测智慧中心,纵向打通国、省、市、县四级生态部门的数据渠道,横向汇聚雄安新区水利水文、地调、气象、城市管理等业务主管部门的相关数据。精准化提升数据业务属性,建设以河流或监测站为单元的数据档案体系,形成条目清晰、关联互通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心,形成了以水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以数据为依据对雄安新区水质、大气现状整体把控。率先开展智慧环保信息(EIM)模型建设,研究形成一套覆盖环境监测全领域的标准体系,利用本地以及环境“上下游”监测数据,构建生态环境智能分析模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状态多维度综合分析研判能力。
实施白洋淀水专项。为深化解决白洋淀-大清河流域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雄安新区设立1个项目、2个独立课题,重点围绕外源污染负荷削减、入淀河流—河口湿地—退耕还淀梯级生态修复、内源污染治理、坑塘分级分类治理等开展技术研究和集成工作,并推进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研究形成“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及水质净化”等 17 项关键技术,集成“梯级湿地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等 6 项成套技术,编制完成17 项方案、标准、导则和规范,有效支撑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 8 项白洋淀(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推进无废景区建设。开展白洋淀景区提升改造,对淀中村、淀边村等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如将1328艘旅游船舶燃油全部替换为燃气等清洁能源,开发“一票通游”线上智慧购票系统等多个数字化系统;以白洋淀景区为中心,推进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创新固体废物治理模式;以芦苇处置利用为引领,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以“无废细胞”创建为抓手,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加强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鸟类栖息地保护,颁布《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鸟类保护及栖息地暂行管理办法》,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在烧车淀区域新建2个鸟岛,设置标识牌、警示语,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布设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全域全时段禁猎,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提高保护水平。有效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每年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强禁渔期管理;在主要入淀河流、淀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外来水生生物专项清理,打捞喜旱莲子草,研制克氏原螯虾捕捞地笼,外来物种种群数量和扩散能力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增强。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通过建立法规体系推动依法治污、健全管控制度、筑牢考评体系等具体举措,高标准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严格执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河北雄安新区条例》,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立法层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法规框架体系。深入实施《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与追责问责工作机制》,对断面、排污口和重点涉水企业等要素做到全覆盖,着力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形成协同共治大格局。河北省和雄安新区分别成立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上下游各地市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制定责任清单,建立新区、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包联体系,健全新区、县、乡镇、村、村民小组、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与上游地市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防联控联治应急处置机制。设立雄安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集中管辖雄安新区周边涉白洋淀流域43个县(市、区)环境资源案件;建立省、市、县三级执法体系,公、检、法和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内容,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全民参与共建共治。新区设立以来,逐步建立健全新区、县、乡镇、村、村民小组、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连续开展“走遍雄安”“爱鸟、爱淀、爱秀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宣传活动,设立首家生态司法保护教育基地,全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营造了白洋淀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
拓展阅读
《雄安发展知曰:绿色低碳》上线!
本文雄安实践案例节选自《绿色低碳》知曰,本期知曰是我们对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深刻思考。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系统梳理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和宝贵经验展示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绿色风采。
电子刊在线阅览及报告预订请戳下方链接 ↓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留言
期待与您共同汇聚智力资源,碰撞前瞻思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