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试验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和青年有为城市建设,持续完善优化儿童青少年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及发展环境,满足其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的努力,不仅是对儿童青少年权益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雄安新区如何打造共生共享的幸福之城?本期内容将为您观察和理解这座“人民之城”提供多一重角度。
[1] 文章作者 | 雄安绿研智库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徐小伟
在9月的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雄安新区服务贸易(外包)创新发展大会上,雄安新区首次官方披露了人口变化数据:2023年雄安新区户籍人口132.5万人,较设立时户籍人口共增长13.69万人;登记流动人口9.45万人、增长率425%,常住人口增长20.73万人、增长率18%。
城市人口增长不仅仅是数字的攀升,它是经济活动、就业机会、生活质量和城市吸引力的综合反映。作为一个新兴城市,雄安新区20.7万常住人口增加不仅是政策引导的结果,更是城市建设初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重要信号。人们因什么而选择雄安?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是深入理解这次人口增长的重要切入点。
从人口增长的构成分析,可以认为雄安新区的城市增长路径正在有机形成。雄安新区在成立之初被赋予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使命,随着央企总部、高校、医院的迁移,使得新区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这直接带动了人口的流入。同时,这些大型企业和机构还推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迅速发展,如房地产、服务业等。疏解导入与新区新城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共同作用,带来大量市场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雄安集中。
雄安新区人口增长也反映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标志雄安新区正式进入了新的城市发展阶段。随着雄安多个新建片区的建成运营,疏解央企、学校和医院项目相继落地,雄安逐渐摆脱了“规划中的城市”的标签,转变为一个“可居可业”的新城区。人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疏解政策指引,更是出于对城市高质量生活、就业机会的追求,主动选择这座崭新的城市作为他们的未来家园。可以说,这18%的增长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扩展,更是新区开始进入“人气汇聚”的重要转折点。
雄安新区的设立,出发点是为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这个“千年大计”的背后,本质上依托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人、资源、产业等要素在空间上的一次重新配置,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而在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还是“人”。
雄安作为承接北京功能疏解的重点区域,尤其是央企总部、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迁移到新区后,以及新区大力发展五大新兴产业,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产业链的转移,还有流入大量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与产业资源。这种流动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带动的是生活和生产空间的转移,更是生产力、创新力的重新布局,推进城市内各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发展。从根本上讲,人的流动决定了城市的活力与发展方向,为雄安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人迁移至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对北京居民,一方面,北京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长距离通勤等“大城市病”,促使他们寻找一个更宜居、更高效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雄安新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居住环境、优惠的住房政策,以及不断完善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些因素使得新区成为了部分北京居民理想的迁居地。
对于非北京居民,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高端创新产业及带来海量创业机遇和优质就业机会,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文化,都成为更多人来到雄安,选择成为新雄安人的重要理由。
在人口流入这一过程中,雄安公共服务的共享和提高民生福祉是关键因素。无论是教育资源的下沉,还是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人们是否愿意选择迁居到新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北京市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而雄安新区作为承接地,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充分的布局和建设,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年轻家庭落户。
此外从流入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可以推测85%以上的新雄安人以18-35岁的青年人Z世代为主。Z世代(1997年至2015年出生的人群)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数字化时代成长,对技术和信息的获取有着独特的方式。这一代人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对智能设备的熟练使用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和社交中都依赖于科技。同时,Z世代对社会问题、环境保护和经济不平等表现出较强的关注,倾向于支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和组织。此外,Z世代在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方面的价值观念也愈发显著,他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尊重不同背景和观点的环境中。
围绕人的城市,雄安新区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和青年发展城市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
雄安新区2023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提出 “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核心理念,强调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权利,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五个维度,切入让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儿童。
雄安新区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出台了《雄安新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原则、目标和任务。实践方面,新建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引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依托雄安郊野公园、社区公园等,打造一批儿童友好的开敞空间;对城市设施、道路进行适儿化改造,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和出行系统;举办各类系列儿童趣味活动,如“友好雄安·童梦未来” 短视频大赛、儿童产业设计大赛等,提高公众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雄安新区设立七年多来,十余万青年人投身新区,“聚青春 创未来”,为新区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雄安新区深知打造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其关键在青年、重点在青年。新区立足青年所需,理解青年诉求,将青年优先发展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发展战略,探索新发展模式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新区提出建设青年人的“雄心之城、安心之城、悦心之城、倾心之城”计划,以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用城市特色留住年轻人,借城市产业成就年轻人。五大产业、“4个3”科技创新体系、雄才计划、高校科技园等打造青年人创新创业高地;“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十五分钟生活圈、青年生育照护支持行动、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等,打造不输北京的生活服务保障;青年优先品牌、文化IP休闲场景、青春伙伴计划等,主张我的城市我做主。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创新和贡献,人的生活质量受城市提供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了城市与人的共同进化。
雄安新区这座新城,从无到有,从现在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未来具有更复杂功能的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一极,这座城市的人与它共生共长。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雄安必须灵活应对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其结构和功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生活条件,以适应人们新的需求。同时,居民的文化、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推动着这座城市的演变。
与共生密切相连的是城市的共享。雄安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幸福的城市建设,是通过共享,强调城市资源、机会和服务的公平分配,使得每一个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城市提供的福利。资源的公平分配意味着城市资源,如教育、医疗、住房和交通等,向所有居民及外来人口开放,而不仅仅是某一特定群体。城市在教育和就业方面提供平等的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追求成功与发展。同时,城市规划和发展不仅仅由政府单方面决定,居民的声音和需求同样被听到并纳入考量。这种参与感将增强我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提升对城市发展的信任与支持。
一个共生的城市环境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因为居民与城市的利益紧密相连。同时,资源的共享又能进一步加强共生关系,确保所有居民都能从城市发展中获益。
著名城市规划和经济学学者理查德·弗洛里达(Richard Florida)说:城市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在其中生活、工作和成长。
从共生到共享,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正在建一座让人幸福的城市。欢迎你,新雄安人!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留言
期待与您共同汇聚智力资源,碰撞前瞻思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