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伟:京津冀科技创新“一核两翼”与高质量协同发展

文摘   2024-10-09 18:46   河北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区域,肩负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其设立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创新协同的新阶段,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是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格局。本期内容,整理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戴宏伟教授在第六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中的演讲内容,剖析“发挥京津冀科技创新“一核两翼”作用,助推雄安新区成为京津冀创新高地”的发展路径。

[1] 内容来源 | 转载自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整理自第六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

[1] 演讲嘉宾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戴宏伟 

[2] 特别注明 | 本文根据论坛现场演讲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


今天我给各位汇报的题目是“京津冀科技创新的‘一核两翼’和高质量协同”。通常我们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核两翼”是传统意义上的,我说的“一核两翼”和传统意义的不太一样,所以加了一个定语,是科技创新的“一核两翼”。下面我汇报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高质量协同阶段;二是高质量协同需要中心城市创新带动;三是科技创新的“一核两翼”;四是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一核两翼”的作用。


我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产业转移,所以定位是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产业转移。经过十年的努力,产业转移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3000多家,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未来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总体空间有限。“十五五”期间,京津冀协作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即高质量协同阶段,通过创新协同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协同。


京津冀既然进入高质量协同阶段,肯定要靠创新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创新主要是靠中心城市的带动。从区域经济学领域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什么要有城市?城市的主要作用是增长极,它的作用一方面从周边吸引原材料、劳动力,形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另外一方面通过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但是一个城市辐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一小时都市圈的辐射半径。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另外一个城市带动辐射周边,这样才有了廖什景观和中心地理论。根据中心地理论,每一个城市能辐射带动一定范围,但是超出范围由另外一个城市带动,若干个城市相交叉,形成六边形的结构;中心城市的作用是提供高级的产品和服务,越是高级的城市,越是大城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更高级。


现在全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创新很重要,中心城市能提供最高级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过去可能我们一提到城市的作用,就是提供工业品,提供服务,比如说在县城里面最好的医院是县医院,最好的学校是县一中。但是作为省会城市,最好的医院肯定是省人民医院,最好的科研机构、最好的服务都在大城市。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空前重要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角色绝对不仅仅是提供工业产品和一般性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提供创新。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心城市如何引领科技创新,进而带动大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再进一步带动高质量发展很重要。


最近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在讨论新质生产力,讨论科技创新,关注城市和城市群协同发展。从城市科技创新来讲,有九个国家级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级的创新城市,这九大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得分高于全国水平的一倍还要多。所以未来科技创新是要靠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传统意义上,我们讲“一核两翼”,“一核”是发挥北京市的核心引领作用,“两翼”是北京市副中心通州和雄安新区建设。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既然科技创新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通州作为北京市副中心,目前能不能担当创新引领者的作用暂时可能需要进一步考量。即使在北京市,创新中心融通可能更多是海淀(中关村)或者西城等其他区域。因此我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的“一核两翼”,“一核”是北京科技创新龙头作用,“两翼”一个是天津,还有雄安新区,这是个人的判断。


从现实看,京津冀创新的“一核两翼”初具雏形。根据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北京市科技创新水平连续几年排名第一,后面是上海、广东分居二、三。在这个报告里面把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三个梯队:创新领先梯队、中等创新和创新追赶。创新领先地区基本上创新指数是高于全国水平的。在2024年报告里面包括北京居第一位,接下来是上海、广东、江苏、天津、浙江。在这里可以看到天津现在是居第五位,在这一轮创新指数上天津的位次开始前移,说明未来创新上还是有很多的潜力。同时京津冀创新成效也非常显著,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到全国第一位,天津排到第五位,河北上升到第19位,整体京津冀的科技创新水平在提高。同时京津冀之间的协同创新在不断向纵深推进,包括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还有京津冀跨省市的专利转移数增加等等。


首先是北京的“一核”作用。作为一个国家,从空间上来讲科技创新肯定需要借助于中心城市的作用。在京津冀,北京的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总书记在2023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京津冀得天独厚,有北京这样一个创新的龙头在,肯定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而在最近几年,北京对京津冀技术的转移也开始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在过去经常说北京的科技创新水平很高,但是科技专利都是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留在河北和天津的比较少。


但是近些年来,局势正在悄悄的改变。比如说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由2013年3176项增长到2023年的6000多项,增长了10%,数量上翻了一番。同时科技企业数量、高新企业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都是比较高的。2023年北京市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到GDP43%左右,并且形成了两个万亿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个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还有科技服务业,另外像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八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从京津冀的发展也好,或者说科技创新也好,必须要借助于北京对京津冀的辐射带动的作用。未来北京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如何借助它的力量辐射带动天津、河北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京津冀未来要由一花独秀到春色满园,尤其是围绕京津冀六大产业图谱来辐射带动。未来发挥北京在京津冀科技创新的“一核”作用很重要。


接下来是怎么样发挥天津的创新作用。总书记在去年河北考察的时候提出要唱好北京、天津的“双城记”,尤其在区域发挥创新高地的作用。


从现实来看,北京、天津都是特大城市,所以京津冀协同,这两个核心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们发现南京师范大学的陆玉麒教授曾经提出“双核”结构理论是很好的分析工具,并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


在我们区域和城市领域尤其是京津研究,采用的无非是增长极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等,都是西方国家的。陆玉麒提出“双核”结构理论认为,一般来讲在有些区域或者城市群有两个核心城市,一个是中心城市,一个是门户城市。中心城市的城市规模比较大,门户城市一般是港口或者是贸易,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分析视角。


我们基于“双核”结构理论先后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各个省市内部有“双核”结构,比如山东的济南、青岛,福建的厦门和福州,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最近我们对于全国共19个城市群进行分析,发现一共七个城市群是“双核”结构,在这个城市群里面有两个核心城市在起作用,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在京津冀内部,北京、天津是最稳定的“双核”结构,经过测算北京主要的功能就是中心城市,而天津是所谓“双核”结构里面的门户城市,但是在天津未来发展当中,门户发展作用到底发挥的怎么样。我们的研究发现,从2019年之后,“双核”结构对京津冀拉动作用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其中天津的作用下滑的更厉害。因此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天津怎么样发挥港口城市和门户城市的作用,和北京中心城市的作用协调。


今年8月份,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里面提到,天津是重要的中心城市,还有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三个功能定位。天津未来在发挥功能作用的同时,怎么样和港口、门户城市的作用协调起来,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经过测算,北京市的门户性、中心性在上升,2001年是0.66%,2021年是0.72%,中心性提高了;同时门户性也提高了,十几年以前是0.54%,现在是0.78%。天津的门户性更重要,但实际上是在下降;同时后面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的门户性在上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京津冀内部存在“双核”结构,北京、天津是最稳定的结构,但是其重要性和影响作用在下降,而北京廊坊的“双核”的组合在上升,未来如何发挥廊坊的作用,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京津冀的创新“两翼”之一雄安新区,第一定位是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现在转移的进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接下来雄安如何尽快发展起来,如果是仅仅把雄安当作一个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的话,我觉得它的未来作用发挥还是远远不够的。第二阶段的定位如何成为京津冀产业创新的高地,这是未来最重要的职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第一批4所大学、第二批5所大学,还有一些央企都已经要搬迁过来了。当前的重点可能是如何搭建产学研的创新网络和成果转化。创新发展,如果按照传统模式仅仅靠政府主导的路径,恐怕是比较缓慢的。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这是雄安成为创新“两翼”之一的重要一点。


总结一下的讲的内容:一是京津冀协同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协同阶段,二是高质量协同需要京津冀协同创新,三是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创新“一核两翼”,就是北京“一核”,天津、雄安“两翼”。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留言 

 期待与您共同汇聚智力资源,碰撞前瞻思想 

 ↓ ↓ ↓ 

雄安绿研智库
雄安新区绿色城市领域的研究基地和重要传播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