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杨海青:三门峡西火电厂秦人墓地考古印象

文摘   2024-10-31 17:02   江苏  

-三门峡西火电厂秦人墓地考古印象-


文 图 / 张静 杨海青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9月刊

三门峡西火电厂(后更名大唐三门峡火电厂)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西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配合火电厂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先后对三门峡西火电厂秦人墓地进行了3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三门峡西火电厂是20世纪90年代初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引进的重点项目工程。1991年上半年,三门峡市政府多次召开有文物部门参加的西火电厂项目建设协调会,要求有关单位全力配合项目工程建设。1991年10月初的一天,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接收到文物地质钻探公司提供的西火电厂一期工程钻探图纸。图纸上的墓葬密密麻麻,足足有千余座。由于工程建设时间紧,墓葬数量多,时任队长宁景通决定让单位职工全力以赴参与这次发掘工作。他一边安排杨海青和王保林两人去工地周围附近租赁房屋,一边安排人员做好其他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1991 年冬第一任队长宁景通在火电厂发掘秦人墓

 

参加这次发掘工作的考古队员较多,要租住的房屋也多,租房并不容易。在火电厂筹建处工地负责人张敬凯同志的帮助下,才租到陕县五原变电站职工家属楼的5套住房,随后把购买的钢丝床、木板床等生活物品运到租赁的房屋里。

 

1991年国庆节假期过后,除留守一名会计值班外,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和技工20余人自带被褥,在宁景通队长的带领下奔赴驻地。第二天,考古队员们开始察看工地现场,对照钻探图纸寻找并确定墓葬具体位置,同时让提前安排好的民工队伍也进入现场准备发掘。

 

发掘工作从黄村地里开始。刚开始发掘便遭到村民的阻拦,究其原因是政府给村里的赔偿款尚未到位,考古队与村干部协商后,他们只同意考古队员们自己动手挖掘,不允许其他民工参加。考古队员们一方面购置铁锨、洋镐等工具,准备自己先动手挖掘,想以此影响和带动当地村民参加进来;另一方面催促火电厂筹建处尽快与村里协调,以便正常开展工作。火电厂筹建处派人多次协商,终于在一周后,黄村村干部才同意考古发掘工作正常进行。

 

20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农村富余的劳动力非常多,黄村也不例外。工地范围大,墓葬数量多,考古队以田间道路为界线划分了4个发掘区,每个发掘区安排考古队员3—5名,配备民工20—30人,每名考古队员每天最少要负责2座墓葬的清理工作。工作非常辛苦,白天在工地清理墓葬、记录发掘日记、绘图、照相,晚上在驻地还要填写墓葬发掘记录表、墓葬出土器物登记表、撰写发掘记录等。驻地的房屋面积都不大,每个房间住着几名考古队员,除安置几张床铺外,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屋内也没有办公桌,每天下午收工回来,晚饭后大家都是趴在床边,在小绘图板上整理当天的发掘资料。工地也没有专门放置墓葬出土器物的地方,器物在清洗和移交之前由墓葬发掘负责人暂时保管。因此在驻地封闭阳台上和队员的床下塞满了墓葬出土器物。

 

发掘过程中发现许多出土铜蒜头壶、陶缶和陶茧形壶的墓葬,引起考古队员的重视。这批墓葬分布于中部和北部的第二、第三发掘区,其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与大墓道小墓室两种,少数墓葬的外围还带有围墓沟。墓主多为仰身屈肢葬,多数墓内无葬具,仅在墓主身下铺一层草木灰。铜蒜头壶、陶缶和陶茧形壶等是秦文化典型的代表器物,战国时秦赵渑池会盟曾有“秦王击缶”之传说。屈肢葬也具有明显的秦文化特征,因此这批墓葬应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秦人墓。

火电厂秦人墓出土彩绘陶壶&铜蒜头壶

火电厂秦人墓出土陶缶&陶茧形壶

 

1991年11月下旬,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铜蒜头壶,出土时手感非常重,来回摇晃还能发出水声,壶内应该有许多液体,虽然壶口上未发现有壶盖,但也被淤土封实。杨海青认为铜蒜头壶内的液体,可能是古代的酒类,壶口原应是用木塞封闭的,后木塞腐朽才被淤土封实,也有队员认为蒜头壶内的液体是墓内进水后灌入的积水。为以后检测化验做准备,杨海青把蒜头壶内的液体用一个玻璃瓶盛装,然后用塑料纸将玻璃瓶口封闭并带回驻地。那时大家对科技考古的认识还不到位,未能及时对采集的液体进行检测。因时间过长和保存不善,后来所采集的液体完全蒸发不见。若那时能及时送交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有可能是三门峡地区发现最早的古酒,这也算是此次发掘的一个遗憾吧!

 

由于工程时间紧、任务量大,自考古队员们进入工地之日起周末和假期都没休息过,雨雪天则在屋内整理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冬天寒风凛冽,考古队员们的手因长时间接触土而显得粗糙不堪,许多队员的手都冻裂了,即使这样大家也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满,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才收工回家过春节。在大家回家之前,宁景通队长要求队员们必须在正月初二返回单位,正月初三进入工地开始正常工作。

 

1992年4月,大批机械进入工地开始施工,给考古发掘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首先考古队的驻地在五原变电站,距西火电厂工地近2公里,大家走的是乡间土路,土质较软,来往的施工车辆过后尘土飞扬,很难看清路面,而且身上也落满了灰尘,每次从工地回到驻地,大家都要先换掉衣服和鞋,洗刷后才能吃饭或休息。其次在发掘工地现场,推土机把发掘已结束的墓葬推平后,大型打夯机开始打夯,打夯时像小型地震一样,震动很大,许多正在发掘的墓葬被震裂了口,有个别墓葬还被震得塌方了,造成的安全隐患极大,好在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考古队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尽最大能力清理完更多的墓葬,把文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1992 年夏正在发掘的秦人墓

CM08137、CM08139 及围墓沟全景

 

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1992年8月,三门峡西火电厂墓地第一期考古发掘工作顺利结束,共发掘各时期墓葬千余座,其中秦汉墓80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等文物近5000件。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秦汉墓中有8座墓葬外围带有围墓沟,其中6座为两两一组。8座墓中有7座为竖穴土坑墓,墓主皆为仰身屈肢葬,随葬器物以铜器为主,组合为鼎壶或者为鼎壶瓢盆等,一般随葬有陶罐及陶缶,铁釜为墓葬中固有的随葬器物;另一座墓为大墓道小墓室的洞室墓,墓室中埋葬两人,一直肢一屈肢,随葬品与上述墓葬没有差别。此外,围沟墓中发现有遗物,4座围墓沟中有人骨,还有的围墓沟中发现马骨等。从墓葬形制及出土的遗物判断,这8座墓葬均属于秦人墓。

火电厂秦人墓出土陶壶

火电厂秦人墓出土铜鍪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秦人势力向东扩张的重要路径。因此三门峡是全国目前发现秦人墓最多的地区之一。三门峡西火电厂墓地的首次发掘,就发现数百座秦人墓,便是有力证明。

 

(作者张静为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助理馆员;杨海青为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馆员)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4年《大众考古》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大众考古
《大众考古》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文化期刊,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以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及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