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非常契合银行的业务场景,因此这些年银行业都加大了对科技方面的投入。但是对科技投入产生的效益并不能直接体现,也不太好衡量,因此像银行内部的科技部门例如软件中心、数据中心这种,人们普遍认为是成本部门,没有效益。而随着很多银行在科技方面的积累,有了一定的技术方案输出能力,也想抢一抢互联网金融的蛋糕。因此银行自身肯定是想着能在这方面产生直接的盈利。
但是银行自身是金融机构,核心就是存贷汇的业务,说白了就是钱生钱,它不是科技公司。而国家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于技术输出和盈利要求非常严格。你要是作为银行直属机构软件中心去往外输出解决方案,创造盈利,那不可能,只能为银行自身的需求服务。
因此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减少监管的束缚,向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及公共事业、其他企业等输出技术方案,产生盈利。我们就来看一下国内和世界第二大行中国建设银行,2018年就把自己的软开中心全划转为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它就是为金融机构、政府、公共事业、企业以及其他行业提供解决方案。说白了就是抢别的外包公司的活。各个银行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无非就是想吃这块蛋糕而已。
截止到2024年,六大国有行中除了邮储银行,其他五大行都成了科技子公司。分别是工商银行的工银金科,建设银行的建信金科,农业银行的农银金科,中国银行的中银金科,交通银行的交银金科。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除了除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和广发银行外,其他九家也都成立了科技子公司。例如招商银行的招银网络科技,浙商银行的易企银,民生银行的民生科技等等。
另外像北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盛京银行、河北银行、长沙银行、廊坊银行等城商行也成立了科技子公司。不过我认为只有大型银行玩科技子公司能有点儿盈利点,毕竟大行的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数据量大,场景也多,积累了不少经验,能向中小型银行之类去输出。中小型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说实话前景不是很大,没啥买家,市场前景一般。
然后就是大家所诟病的稳定性。如果是银行的软开中心这种,好歹是银行直属机构,正式员工,而大部分银行都是央企国企,那稳定性自然还不错,转成子公司之后,一是你的身份变了,从银行员工变成了子公司员工,没有了社会责任,稳定性自然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银行软开中心虽然是银行内部的乙方,但是你的业务来源毕竟是银行自身,业务需求是比较稳定的。变成子公司之后,就成了社会上的乙方,你后期是要自负盈亏的,你需要跟互联网公司、外包公司等去竞标抢订单,抢到了你做的不好甲方爸爸也是不会答应的,你进入了非垄断领域,那子公司员工的稳定性自然也就下降。整体上大行的子公司稳定性要高于小行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