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取代医护人员吗?业内人士认为,不是“取代”是“协作”,聪明的机器人可以成为医护人员的好助手。
输液室里来了一名“新员工”:一个“白白胖胖”的机器人。
自从这位“大白”坐阵输液室后,就把病人输液后的废弃针、瓶、袋统统一口“吃掉”。因为它的到来,输液室护士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她们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巡视服务病人啦。
输液室护士有多辛苦?
每天弯腰900次!
在医院急诊输液室里,“大白”正静悄悄地工作着。
只见护士把从病人身上拔针后的输液袋挂进它的“嘴里”,约3秒时间,它已经自动把输液管上的输液针剪了下来,并从输液袋内拔出,完成了输液袋的分解、分类回收。
“我们这里每天高峰的时候有300多个病人来输液,每个病人至少有两袋,按照我们操作的规范,对每个病人的输液袋都要进行医废处理,先要把管子剪掉,然后把针拔下来,装入锐器盒,再把袋子跟管子分类投放,整个过程比较繁琐,也很机械化。”急诊输液室护士长说,负责这项操作的护士,每处理一个病人的输液废弃物就可能需要弯腰4次,“每天大概要弯腰900次!”
比起繁琐重复的劳动,更让护士们担心的是拔针过程中存在的刺伤隐患。针刺伤是护士这一岗位比较常见的职业感染风险,一旦遭遇针刺伤,尽管能在第一时间做紧急预防性处理,但仍然可能对护士心理造成阴影。
全过程自动分解
零强度,零感染
但是,处置输液医废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操作流程!为避免使用后的输液器材流入不法渠道,护士必须在第一时间对输液医废进行毁形和分类,最后送至医废回收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医废需要及时规范处置,但是一线护士的劳动环境也需要关爱。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祝大夫这款机器人能代替护士自动完成输液医废的处理和分拣工作,缓解护士的劳动强度,并消除伤手和感染风险。
首先,它的体积不大,大约相当于两个垃圾桶占地空间。
其次,“大白”安装方便,插电即用,处理过程全自动,日常维护也简单,每日只需要1次定时更换锐器盒和垃圾袋即可。
另外,安全锁的设置也让医废管理更有保障,适用于输液室、日间化疗室、住院病房和包括内镜中心等设有输液场景的各类场所。
自从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上岗以来,护士处理输液医废的工作时间,由原来平均每次30秒大幅缩短至平均每次3秒,不仅避免了护士重复弯腰的处理动作,还从源头本质上降低了输液锐器造成的院感风险。
按照日均输液工作量300人次来计算,平均每天可节约工作时间2.25小时,把护士的时间更多地还给患者。
急诊科的护士长说,原来为了输液医废处置,还专门安排巡回班护士来负责这项工作。现在有了机器人,护士腾出了手,更多的时间精力可以用来给输液病人服务。
据悉,该机器人为创新性研发,具有独创性,目前已申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不但从根本上保护了护士免受职业伤害,正在完善中的处理输液器数量统计、工作状态远程监控和园区内多台联网等信息化设计,也实现了输液医废的全流程闭环化管理。
机器人能替代护士吗?
不是取代,是协作
当下,随着AI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加速推进,一些传统劳动力密集型、重复性医疗服务,出现了“机器代替人工”的趋势。将重复繁琐的劳动用机器来替代,这确实是未来智慧医疗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特别是一些具有风险性、不适合人做的岗位,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解放了人工,并且可以大幅降低劳动风险。”他表示,像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目前已经可以做到零强度劳动、零感染风险。下一步就国家的最新院感防控标准,机器人也将迭代升级契合新国标的设计和要求。
机器人的出现,会让部分传统医疗服务岗位消失吗?
“实际上这不是取代,而是一种人机协作,其实是帮助我们的医务人员远离危险,使得工作有更高的效率,使工作变成一个愉快的享受,而不是完全取代的。
如何让AI智能更好地服务医护人员,降低医疗岗位的职业风险?
通过深度学习研究,机器人完全可以博采众长,从大量的临床数据,包括数字、形态和图像信息,被“培训”成为更加客观、聪明和勤奋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伙伴、助手,在目前医护人手短缺、工作强度大、工作要求高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减轻医疗压力,提高病人就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