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胆囊颈部占位1例
患者,男,45岁。患者入院前10月余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右上腹疼痛不适,伴腰部放射,无明显恶心、呕吐、发热、呕血、黄疸、黑便等表现。于当地医院检查,配服“胆结石”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其余未予特殊治疗。近来,患者时有右上腹隐约不适,于外院复查B超(2023-12-15)提示:脂肪肝,胆囊肿大(原因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进一步检查上腹部MRI增强(413医院,2024-01-19)示:1.脂肪肝;2.胆囊肿大;胆囊颈部局限性囊壁增厚伴弥散受限,胆囊Ca不除外。患者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并完善相关检查,现为明确诊断及制定后续治疗申请MDT。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增强CT见胆囊增大积液,胆囊颈部局部壁增厚伴强化,范围约0.8*1.1cm,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无法明确区分炎性增生及肿瘤性病变。
超声科董怡主任:患者超声造影见胆囊底体部无殊,胆囊颈部局部可疑增厚,造影后颈部增厚处未见明显增强-减退,结合CT范围较小,性质不确定。
普外科张勇主任:患者中年男性,因偶感右上腹不适就诊,入院检查肿瘤指标阴性,增强CT可见胆囊颈部局部增厚,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腹腔内无其他异常情况,建议尽快行LC手术(备胆囊癌根治术),术中注意避免过度钳夹胆囊及保持胆囊完整,视冰冻结果调整手术方案。普外科龚伟主任:胆囊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早期症状隐匿、难以鉴别确诊导致早期发现率极低,对于本例这类临床疑似恶性患者,我们应积极予重视,切勿简单随访或盲目开刀,需尽可能完善全面检查避免漏诊,同时做好多重手术预案,以期尽早发现并治疗从而获得长远生存获益。患者,男,64岁。患者2022-9-23因胆囊管肿瘤侵犯肝门部,合并梗阻性黄疸,全麻下行胆囊癌根治切除术(肝S4b+S5部分切除+胆囊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胆肠吻合),病理提示:(胆囊)腺癌,中-低分化,肿瘤突破胆囊肌层及外膜,浸润至周围肝组织,见神经侵犯,见脉管内癌栓。肝切缘及胆囊颈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胆囊周围淋巴9枚,其中1枚见癌转移(1/9),PD-L1阳性,TMB16.76 Muts/Mb,MSS,TP53拷贝数6.75%。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予出院。后患者于2022-10-27、2022-11-17、2022-12-8于外院行口服(卡培他滨)化疗+PD1免疫治疗3疗程。患者肿瘤指标缓慢上升,后予更改方案行静脉化疗+免疫治疗。于2022-12-30至2023-04-03行GEMOX+PD1免疫治疗5个疗程,肿瘤指标CEA及CA199基本稳定,肝脏复查未见复发。遂于2023-04-17、2023-05-08、2023-05-29、2023-06-19、2023-07-13、2023-08-24、2023-09-14行口服(卡培他滨)化疗+免疫治疗方案7个疗程。患者维持治疗期间肿瘤指标缓慢上升,2023-09起觉剑突下隐痛,逐渐加重。遂于2023-10-09、2023-10-19、2023-10-31、2023-11-23、2023-12-14行GP方案联合免疫治疗。2023-11-16外院复查MRI提示13组淋巴结较前增大,肿瘤标志物较前下降。为综合评估目前肿瘤状态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于我科门诊就诊并申请MDT讨论。 影像科任刚主任:外院MRI见原术区、胰头旁处占位,考虑术区局部复发,周围多发转移增大淋巴结,肝内见3处转移病灶,最大者位于右叶,吻合口未见明显异常,余腹部MRI受手机读片所限,未见特殊异常。核医学科吴书其主任:患者末次PET提示左锁骨上区高代谢转移淋巴结,腹腔内与MRI结果基本一致,术区处为代谢最高且体积最大病灶,肝内病灶、术区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代谢均不同程度增高,均符合转移。普外科龚伟主任:患者目前胆囊癌术后复发,结合目前情况外科手术切除局部复发病灶意义不大,应考虑以全身治疗为主,可同时针对肝脏转移灶、锁骨上淋巴结采取局部治疗。超声科董怡主任:肝脏转移灶可于我科完善超声造影,根据体位及病灶位置评估是否可以行射频消融。GCP沈伟主任:患者为胆囊癌术后、辅助治疗后复发患者,目前主要使用药物为口服5-FU制剂及静脉使用(铂类联合吉西他滨),同时根据测序结果使用免疫药物,后续患者继续全身治疗,目前化疗方案均评估PD,建议更改化疗方案,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可继续使用免疫类药物,后续因基因检测提示TP53突变较高,可追加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另条件允许,重新获取病理测序。患者,女,45岁。患者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右上腹疼痛不适,不伴腰部放射,无明显恶心、呕吐、发热、呕血、黄疸、黑便等表现。未予特殊治疗。近来,患者时有右上腹隐约不适,于外院就诊,腹部B超(2023-12-22)提示: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灶(62mm*41mm,形状呈圆形,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胆管来源MT可能;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总管附壁高回声,肿瘤浸润可能,炎症不除外;胆囊张力偏大。超声引导下肝脏、胆囊(位置:胆囊及肝右叶处)穿刺病理提示:“肝肿物穿刺”送检组织内见“腺癌”成分,免疫表型提示消化系统来源,胰胆管型腺癌可能性大。肿瘤细胞AE1/AE3(+),CK7,CK20(个别+),CDX-2(部分+,GATA-3(部分+)),MUC-1(腔缘+),CK19(+),S100p(+),Ki67(约40%+),SMAD-4(缺失表达,背景欠佳),TTF-1(-),NapsinA(-),Vinmentin(-),Hepatocyte(-),P40(-),CD10(-),CD56(-),MUC6(-),CRP(-)。患者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治疗来我科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现为明确诊断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申请行MDT讨论。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腹部增强CT及MRI读片见胆囊底部占位性病变,伴邻近肝实质浸润侵犯,深度最深处约3cm,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表现,门静脉主干右侧见数枚肿大融合淋巴结,与腹腔内未见特殊异常改变,符合胆囊癌伴肝脏浸润转移表现。
核医学科吴书其主任:患者PET-CT与腹部增强CT基本一致,胆囊底部病灶FDG代谢明显增高,伴邻近肝脏浸润,门静脉旁淋巴结未见FDG值异常,余全身无其他转移高代谢表现。
普外科龚伟主任:根据患者目前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胆囊癌伴肝局限性(IVb及V段内)浸润转移,考虑为cT3NxM0,结合胆囊癌可切除性新华标准,患者为局部进展期胆囊癌(参考文献:龚伟,吴向嵩,杨自逸.胆囊癌转化治疗模式探索与思考.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02):163-166.;Yang Z, Wu Z, Xiong Y,Wei Gong. Front Oncol. 2022;12:977963),对于该期患者,往往临床上存在亚临床微转移,即使行扩大根治术,预后也大都不佳,新华医院肝胆胰中心对此类患者开展了临床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类患者转化治疗后行根治手术并提高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本例患者中青年女性,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基础疾病,建议按我中心标准方案行4个疗程转化治疗,期间规律评估复查,若转化效果良好,及时追加根治手术,以期更长生存获益。
患者,男,67岁。患者2023-07-14于外院就诊,上腹部增强CT示:胆囊癌侵犯邻近肝实质,可疑粘连结肠肝区,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大,大网膜种植转移。于2023-7-20外院行腹腔镜下胰腺病损切除术+腹腔结节切除术,病理提示:腹腔结节提示:腺癌,胰腺结节提示:腺癌,术后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患者2023-08我院行MDT讨论,认为结合影像及病史,考虑患者胆囊癌全身多发转移,无手术指征,入我科临床研究行对应方案治疗。2023-8-6、2023-8-24、2023-9-4、2023-9-18、2023-10-10、2023-10-18规律治疗3疗程,化疗过程顺利。2023/10/31 PET/CT提示胆囊病灶、胰头周围及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均明显缩小,降结肠系膜局部稍厚,以上FDG摄取均明显下降,仅余胆囊及降结肠系膜病灶FDG摄取稍高,考虑PMR,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稍大伴FDG摄取稍高,较前相仿,遂于2023-11-02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下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抽吸术,病理提示:“左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涂片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见个别散在不典型细胞。再次MDT评估认为患者综合治疗效果佳,为最佳手术窗口期。遂于2023-11-28在全麻下行腹腔黏连松解+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胆囊切除+肝楔形切除+区域及后腹膜淋巴结清扫+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病理报告:胆囊癌根治标本:胆囊大小6*2*2cm,壁厚0.2-1cm,切面见一灰白质硬结节,最大径约3cm,附带部分肝组织,大小5*5.5*3.5cm,与结节粘连。“胆囊癌根治标本”胆囊腺癌,II-III级,浸润至外膜层(胆囊窝),肝组织内见肿瘤转移/浸润。胆囊旁淋巴结(3/3)枚,均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结果:S100P(+),MUC5AC(部分+),CRP(-),N-CAD(-),IDH1(-),BRAF(-),CerbB2(部分弱+),NTRK(-),MLH1(+),MSH2(+),MSH6(+),PMSII(+),EBER(-),KI67(70%+),P53(-),PD1(淋巴细胞15%+),PDL-1(肿瘤-,间质8%+),SYN(-)。“16B淋巴结”(1/4)枚,见肿瘤转移。“13A1组淋巴结”(1/1)枚、“13A2组淋巴结”(1/1)枚、“8.12.13组淋巴结”(6/13)枚,见肿瘤转移。目前患者术后1月余,进食及体力一般,为制定术后下一步综合治疗方案,行MDT讨论。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术后复查腹部CT未见明显复发转移迹象。核医学科吴书其主任:本次复查PET-CT可见胸骨旁淋巴结消失,锁骨上淋巴结较前次相仿,术区可见高代谢,考虑术后改变,余腹腔内未见明显转移。营养科陆主任:患者3月内体重减轻5kg,蛋白摄入不足,NRS2002评分4分,存在营养风险,建议少量多次增加膳食摄入,可常规予以肠内营养粉口服补充能量摄入。普外科龚伟主任:随着科学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胆道外科医生在对胆道肿瘤的认知也持续在迭代更新,基于胆囊癌的高度异质性,个体化治疗联合全程管理切实的在为胆囊癌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本例患者从初诊时外院给他判了“死刑”,到犹豫再三入组我院发起的临床试验,到疗效喜人并获得意外的手术机会,最后到目前信心满满来寻求术后继续用药。一例病例的成功也许存在偶然与侥幸,但必然与常态又何尝不是建立于一例又一例“偶然”的堆积,新华医院普外科近年来始终坚持在胆囊癌规范治疗道路的探索上,本例患者治疗的阶段性胜利也更加坚定我们专业组医生的信心。GCP沈伟主任:本例患者为临床试验中药物反应较为良好的案例之一,经三个疗程静脉治疗后评估PR,予以手术治疗。按效果建议继续前线治疗方案,考虑患者目前营养情况一般,耐受恐较差,可先调整为氟尿嘧啶类药物口服,同时联合局部放射治疗加以巩固。
患者,男,62岁。患者2022-11-11在温州市当地医院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提示胆囊恶性肿瘤(考虑低分化腺癌),具体术式不详,石蜡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肝脏切缘阴性、送检胆囊管切缘阴性,送检(7,8,9组淋巴结)见癌转移(LN3/11);送检(12P)见癌转移(LN1/2)。术后病理分期:pT3N1MX。术后患者来我院就诊,完善检查后经MDT讨论于2022-12-14起我院入组临床试验进行综合治疗,先后完成6个完整疗程。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出现III度骨髓抑制伴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8个疗程后2023-7-3起改免疫单药维持。本次入院后完善增强复查相关检查,现为评估肿瘤状态及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申请MDT讨论。
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增强CT除术区正常改变外,见肝右后叶包膜下新发低密度结节,大小约1cm,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复发转移不能完全排除;核医学科吴书其主任:对比患者1月23日PET-CT及2月前当地PET-CT口头报告,肝右后叶包膜下结节为新发,FDG代谢无升高,无法从PET-CT确定是否为复发,余全身PET/CT未见明显FDG高摄取复发或转移性病变;GCP沈伟主任:患者目前免疫治疗维持治疗中,肿瘤指标稳定,无升高趋势,本次复查时发现肝右后叶包膜下新发一1cm小结节,完善PET-CT该结节无明显代谢升高,已有检查确诊该结节性质证据不足,且该结节目前大小较小,无法穿刺活检,余全身无明确复发转移表现。综合考虑建议患者维持目前免疫治疗,3月以后全面复查肿瘤标记物、超声造影、腹部增强CT及MRI,前后对比该结节变化后制定后续处理方案。患者,女,75岁。患者2023-08-08于我院就诊,腹部超声示:胆囊底部实质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 左肾囊肿. 左侧颈部(IV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肝、胰、脾、右肾未见明显异常. 右侧颈部、右侧锁骨上均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2023-08-10腹部CT示:胆囊底部壁增厚伴强化,胆囊结石,胆汁淤积,胆囊腺肌症可能,建议腹部MRI增强检查(含MRCP);肠道术后;肝左外叶微小囊肿,肝右叶肝内胆管稍宽;左肾囊肿。2023-08-18为明确胆囊占位病变来我院就诊,入院后于2023-08-21行PET/CT结果见:胆囊底壁增厚伴FDG代谢增高,考虑恶性;肝门部、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考虑患者胆囊恶性肿瘤伴肝门区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考虑无根治性手术机会,遂行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后行多学科讨论,后于2023-09-01、2023-09-22、2023-10-13、2023-11-04、2023-11-25、2023-12-16、2024-01-06行维持治疗,本次入院后完善评估相关检查,现申请MDT讨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增强CT与初诊时对比,胆囊底部壁增厚伴强化(范围约2.4cm),病灶较前(2023-08-09)基本一致,部分平面稍缩小,肝门区淋巴结病灶大小基本一致,余腹腔内无新增病灶,影像学评估SD。超声科董怡主任:患者颈部B超评估锁骨上淋巴结大小为左锁骨上15mm*9mm,与初诊基本一致,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普外科龚伟主任:患者老年女性,体质较弱,且既往3年前因结肠癌行根治手术后长期营养稍欠状态,初诊来我院确诊胆囊癌伴肝门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结合患者身体情况,为其制定了副反应相对较小的口服化疗+免疫维持方案,近半年时间规律用药随访,目前患者一般情况与初诊时相似,本次全面复查考虑肿瘤处于稳定状态,综合考虑可继续维持目前治疗方案。GCP沈伟主任:同意龚主任意见,老年女性患者,治疗目的以姑息治疗为主,因注意用药副反应和疗效的平衡,以求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生存周期。患者,女,70岁。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伴左肩部反射,患者当时无明显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腹泻,无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无头晕、一过性意识障碍等。患者腹痛持续无明显缓解,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超声示:肝左叶低回声团块,肝囊肿,肝内胆管强回声,该院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遂至上级医院就诊,查胸部CT(2024-01-14)示:左肺上叶磨玻璃结节(直径约1.9cm),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两肺条索影,附见肝脏左叶占位性病变,肝内多发囊性灶,右叶钙化灶。查腹部平扫MR(2024-01-14)示:肝左叶肿块(6*7cm),肝脏多发囊性病灶,两肾多发小囊肿,MRCP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未见扩张。查肿瘤标记物示:CA19-9:97.6U/ml↑,余正常。完善腹部增强MR(2024-01-15)示:肝左叶肿块伴远侧胆管稍扩张,多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大,胆管细胞癌?肝多发囊肿。后患者入我科治疗,完善各项相关辅助检查后,现为明确诊断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申请行MDT讨论。
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增强CT及MRI见左肝占位,直径约7cm,肝左静脉及肝中静脉共干,肿瘤侵犯肝左静脉及部分肝中静脉,甘IV、V、VIII段内均可见散在子灶,第一肝门内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肝门及后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科董怡主任:患者超声造影见左肝低回声密度不均团块,约5*7*8mm,位于肝左及肝中静脉之间,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造影后不均匀强化明显,首先考虑肝内胆管癌,已穿刺送病理。核医学科陈素芸主任:PET-CT结果与上述腹部增强CT、MRI及超声一致,另见肺内磨玻璃占位,考虑原位癌。病理科管雯斌主任:患者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肝内胆管癌表现。普外科吴向嵩主任:患者肝内胆管癌诊断明确,仅从肝内肿瘤位置及侵犯血管情况,可行扩大左半肝+尾状叶手术,但患者肿瘤符合高(FDG代谢增高+肿瘤标记物高),存在多个散发子灶,直接手术术后半年左右复发概率高,且目前肝内胆管癌化疗效果较前改善,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后评估追加手术。GCP沈伟主任:同意吴主任建议,患者目前直接手术存在短期复发的高危因素,近年来胆道肿瘤综合治疗进展明显,药物有效性较10年前显著提升,对于患者目前一般情况及预期生存来说,行新辅助降符合后再行手术治疗无论从手术风险或是术后生存获益来说均为最佳选择。患者,女,46岁。患者于入院前2年(2021.12)因“反复腹胀”至当地医院就诊查MR(上腹部+增强)示:大网膜(肝胃间隙及肝-结肠间隙)巨大实性占位(14.2cm*8.2cm*16.5cm),考虑侵袭性脂肪瘤,脂肪肉瘤不除外。肝内多发小囊肿。病理意见: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原单位免疫组化,去分化脂肪肉瘤不除外,具体类型建议手术完整切除后明确。MDT讨论认为患者为梭形细胞肿瘤,Ki-67小于1%,该病增殖慢,对放化疗不敏感,可考虑手术切除,争取最大范围切除,获得病理后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遂于20211215行腹腔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探查见腹腔内无明显腹水,腹腔及未见明显转移灶,肿瘤位于肝胃间隙,呈分叶状,最大分叶直径约16cm*15cm,累及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左右支,胆总管。术顺,术后恢复可。术后病理示:“腹膜后肿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伴局灶平滑肌分化,并呈结节样增生,肿瘤侵及胆囊粘膜下层及肌层,免疫组化示 I21-18197:B1 h-caldesmon(+),KI67(2%+),SMA(+),PR(60%+),DES(+),B5 DES(部分+),h-caldesmon(部分+),PR(-),SMA(部分+),MDM2(+),B6 KI67(1%+),P53(-),MDM2(+),S100(-),MyoG(-),MyoD1(-),MSA(+),DES(部分+),SMA(部分+),P16(+),B15 DES(-),SMA(-),S100(-),MelanA(-),HMB45(-)。后患者定期随访复查,2024.1.15患者复查腹部增强MRI报告示肝左叶肝外富血供肿块(7.1cm*3.7cm),考虑肿瘤复发,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住院治疗完善相关检查,现为求制定下一步治疗申请MDT讨论。
超声科王颖主任:患者超声造影提示左肝内侧叶高回声肿块,大小约5-6cm,造影后强化明显,符合肿瘤复发表现,余肝脏内未见其他异常密度影。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入院后增强MRI见左肝内侧叶(IVb段)富血供肿块,大小约7*3*3cm,结合患者病史首先考虑肉瘤复发。核医学科陈素芸主任:建议完善PET-CT评估全身肿瘤情况,排除其余位置复发。普外科王雪峰主任:结合病史及影像,患者首先考虑脂肪肉瘤肝脏复发,同意陈素芸主任意见,患者应该完善PET-CT排除其他位置转移,若无其他部位转移,肝脏单一复发病灶,考虑其去分化脂肪肉瘤对放化疗不敏感的特性,可外科手术切除。GCP沈伟主任:患者为腹腔去分化脂肪肉瘤术后肝脏复发病例,2年前患者手术后未曾行相关全身静脉用药治疗,若腹腔内存在其他病灶,再下次降负荷手术前可考虑行(AP+安罗替尼+PD1)辅助化疗+靶向综合治疗,评估效果。患者,女,54岁。患者于3月余前因“确诊肝豆状核变性18年,AFP升高1月”至我院就诊,20230921腹部CT检查示:肝硬化,肝脏近胆囊窝结节,范围约2.8cm×2.2cm,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大;20231009 MRCP示:肝硬化;肝左叶IV段结节,考虑肝细胞肝癌或混合型肝癌,影像学结果考虑肝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遂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231018行特殊肝段切除+胆囊切除术+复杂粘连松解,术中探查:腹腔内无腹水,肝脏呈肝硬化表现,胆囊大小正常,肝IV段可及大小约3cm占位,术后病理示: “肝”低分化癌,送检组织类型提示肝细胞肝癌,周围肝组织呈结节性肝硬化;肝切缘未见癌累及,免疫组化:GPC3(+),HEPA(+),AFP(+),CK7(-),CK19(+),CD34(血管+),GS(+),CD10(-),ARG-1(灶+),CD56(-),CD117(-),KL67(70%+),P53(30%+)。术后患者恢复可。2024-01-15至我院复诊,行MR示:肝脏术后,肝右叶胆囊窝旁异常信号,考虑活性瘤灶;肝硬化表现,肝周少量积液。现为明确诊断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申请MDT讨论。
超声科王颖主任:患者超声造影见腹腔内少量腹水(密度及表现倾向为肝硬化腹水),肝脏为弥漫性硬化改变,肝右叶胆囊窝旁(V段)处可见一密度不均肿块,造影后不均匀强化,考虑MT。影像科任刚主任:患者增强CT及MRI可见肝脏术后,肝脏周围少量积液,肝右叶胆囊窝旁小片不规则轻度强化区,考虑活性瘤灶,结合患者病史,肝细胞肝癌首先考虑。普外科王雪峰主任:患者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硬化严重,传统手术出血及肝衰竭风险较大,此病灶对比3月前为新发,结合患者基础疾病及肝硬化情况,应首先考虑局部治疗,首选射频消融,若离表面较近射频效果欠佳可考虑局部放疗及haic。另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也可考虑肝移植。患者,男,70岁。患者于2023-12在外院检查发现“胰腺恶性肿瘤”,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2023-12-19行肝穿刺,病理结果示:“肝占位”穿刺活检示低分化癌,考虑腺癌,注:穿刺组织少,肿瘤系原发或转移,请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免疫组化:I23-19625:a-AT(-),a1-ACT(+),VILLIN(-),SYN(-),CgA(-),PR(-),b-cat(+/-),CyclinD1(部分+),Ki67(30%+),CEA(-),CK7(-),CK19(灶+),Hepa(-),GS(-),GPC3(-),ARG-1(-),AFP(-),CK20(-)。诊断为“胰腺癌肝转移(腺癌)”,经MDT讨论后于2023-12-20(C1D1),12-27(C1D8),2024-01-10(C2D1),2024-01-17(C2D8)行AG方案(白蛋白紫杉醇190mg D1,吉西他滨1500mg D1)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现2个疗程结束后完善评估相关检查,为评估疗效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申请MDT讨论。
影像科任刚主任:与前次(2023-12-05)增强CT对比胰尾原发灶较前增大,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较前亦稍增大;肝脏多发转移,较前部分新发、部分稍大,总体影像学评估肿瘤较前进展。另胸部CT较前对比散在小结节无明显变化,考虑转移。普外科龚伟主任:患者胰尾恶性肿瘤腹腔及肝脏多发转移,经MDT讨论后予以AG方案治疗,患者用药反应尚可,2疗程后评估肿瘤进展,应更换治疗方案,同时结合患者年纪及一般情况,应以姑息治疗为主,保证生活治疗。GCP沈伟主任:同意上述主任意见,患者2个疗程AG治疗后评估肿瘤进展,针对胰体尾癌的综合治疗原则,可选择更改化疗方案为Folfirinox,同时目前近期研究伊利替康脂质体展现出了不错临床效果,亦可加以尝试。此外,本次例会还讨论了多例肝胆胰肿瘤根治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与会专家从影像学特点、病理类型、药物选择等多维度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