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间传承:中国口腔医学史的千年印记 | 全国首座口腔医学史博物馆

健康   2025-01-27 18:04   北京  







“时空穿越构筑历史,历史由生命书写。作为一级学科的口腔医学,也有一段深遂、缜密、奋进且富有张力的发展历史。我们在这里建立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以铭记、传承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馆长王松灵院士





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位于首都医科大学,于2024年6月7日正式开馆。从物种进化的化石和颅骨标本到现代口腔医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从古代牙齿护理工具到牙科治疗器具的演变,置身其中,仿佛亲历一场牙齿从原始森林到未来世界的奇妙旅行。



馆长聊天室

人类的口腔医学发展史应该被传承





这是全国首座口腔医学史博物馆,馆藏1000余件展品,串联起口腔医学发展历史。这同时也是一所研究型博物馆,以口腔医学史为主要轴线,展陈内容大多来自博物馆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重点突出中国人在口腔医学发展中的贡献。
博物馆常设展览包括三部分:一是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其中有中国古代口腔保健和治疗器具、清代宫廷口腔医学文献与文物,以及著名口腔医学史家周大成先生的手稿及文献资料,描绘了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二是国际口腔医学发展史,展示了许多国外的口腔医学文献和医疗器械,梳理了世界口腔医学发展史以及中西交融的历史。三是现代口腔医学创新成果,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口腔医学界原创性研究成果,定期轮展。目前已策展的创新性成果包括牙齿及口腔组织发育与再生、口腔健康与全身慢病防控体系等。
谈起建馆之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馆长王松灵院士直言不想跟风,“没有参照,我们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无论是在实验室工作的间隙,还是出差的飞机上,只要有一丁点儿灵感,我都会马上记下来。”
王松灵院士的学术秘书、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周建教授是博物馆的执行馆长,据他回忆,在去年3月紧锣密鼓完善策划方案的那段时间里,王松灵院士好几次都是在凌晨三四点钟给他发信息,有时还会撤回、修改再发。周建教授当时也是经常在夜间伏案办公,两人你来我往、互相激发,奇思妙想就这样不断涌现,一轮又一轮新的方案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还将面向大中小学生设置线上课程、研学活动、讲座报告等,把博物馆打造成口腔健康与口腔医学研究科普基地。”王松灵院士说,“人类口腔医学发展史应该被传承下去。”



馆藏精品指南
打开知识寻宝地图




漫步展馆,口腔医学发展的每一段历史、每一帧画面,都被定格、记录。
展厅入口,陈列着镇馆之宝——一件500多斤的小须鲸颅骨标本(图1)。在它的颅骨上没有牙齿,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鲸须,它们就像筛子一样,能够帮小须鲸从吞食的海水中过滤出虾和鱼。

图1  王松灵院士站在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的小须鲸颅骨标本前

再往前走,古董牙刷“市集”映入眼帘。口腔清洁的历史悠久,先人最初清洁牙齿采用的方法是“嚼杨枝”,之后出现了“齿木揩齿”,现今意义上的植毛牙刷最早出现于宋代。目前已知出土最早的牙刷,由考古工作者在辽代驸马墓中发现,证明了植毛牙刷是中国人发明的。
博物馆中还陈列着不少古董级的医疗器械。其中有一台布满岁月痕迹的锈色牙钻机和牙科治疗椅静静安放,依稀尚存几处油漆和金属光泽(图2)。与现在气动或电动的牙钻机不同,100年前的牙钻需要人力踩动踏板进行驱动,现在踩几下踏板,在皮带的带动下,陈旧的牙钻头还可以嗡嗡作响。

图2  周建教授展示和讲解牙钻机和牙科治疗椅

展厅中央,也摆放着众多动物化石标本,包括三排牙齿的狼牙鳝、抹香鲸牙齿……通过一件件的化石和标本,科研人员咂摸分析着口腔的演变,特别是牙齿的变迁,进而清晰地梳理得出物种进化的历史。此外,各个展柜中陈列摆放的拔牙钳、放血套装器械盒、牙齿解剖教具等,都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与“牙虫”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



奇趣挖宝
藏品是怎样“淘”来的




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口腔医学史专著《中国口腔医学史考》的手稿原件,由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研究的先驱者周大成先生历经8年时间编纂。这份手稿非常珍贵,被发现时早已流散在外,被福建的口腔器械商冯孝旺先生在古籍拍卖会上拍得并收藏。王松灵院士和周建教授得知信息后,专程赶往福建拜访收藏者,冯孝旺先生得知来意后,将手稿以及笔记、信札、相关文献资料无偿捐赠。诸如此类的藏品还有很多,相当数量都是从古物市场“淘”来的,包括周大成先生曾使用过的便携诊疗器械箱,装有注射器、牙钻、牙钳等牙齿诊疗器械,这些文献和文物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周大成先生开展口腔治疗的情状。
展厅中的一整面墙上陈设着各种显微镜,它们是周建教授格外珍惜的宝贝(图3)。他在美国求学期间,曾从哥伦比亚大学牙学院的一位老教授那里获赠一台古董显微镜,从此便与古董显微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周建教授热衷在世界各地的旧货市场和古董商店“淘”宝,每次都能寻到一些设计精巧且极具代表性的显微镜。目前,他已收集了近30台这样的“学术拍档”,在他看来,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相关知识的更新和进步。


图3  馆藏的古董显微镜季春红摄)

当然,展览中不仅有民间收藏品,还有银熏牙器、清宫藏咽喉口齿门药方、纯金牙托等90余件清代宫廷口腔医学文献和文物的复制件也都悉数展出,它们原本深藏在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之间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策展手记
建一座口腔医学研究型博物馆




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已筹划多年,近两年主要进行场馆建设与展品征集。通过有偿征集、支撑单位合作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征集了1000余件展品,这背后自然有很多别有趣味的故事。
2017年援藏期间,周建教授与同去援藏的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程枭翀博士相识。在一次交谈中,周建教授冒出了一个问题:故宫博物院有太医院,是否也有专门看牙的器物和档案?这个问题从此也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悄然生根发芽。
2018年3月,程枭翀博士回复: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一书中记载了牙科治疗器械的图样和照片。这些图像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点燃了博物馆课题组研究清代宫廷口腔医学的热情。随后不久,首都医科大学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获批故宫博物院的开放课题。
周建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对故宫藏口腔医学文物、文献和档案进行了系统梳理,先后发表4篇核心刊物论文,独家复制了近百件清代口腔医学文物。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的首批展览就是来自团队的研究成果,这也落实了王松灵院士的设计构想:“建立一座研究型博物馆,让历史与现实交织,让知识与好奇心同行。”



穿梭旧时光
了解古法治牙秘方




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系列古老的爱牙护牙秘方,有的源自千年古籍,有的传承于铃医实践。虽然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口腔保健方法,但这些老方子依旧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那份跨越时空的奇妙功效。


抗菌大战——植毛牙刷的出现

人类对嘴巴的保洁史,简直是一部牙齿保卫战的纪实片。每一种新工具的出现,都是对牙菌斑这个小“恶魔”的胜利宣言。
口腔的日常清洁保健历史悠久,汉代儒家典籍《礼记》中就有“虚口”,即漱口的记载。后来,人们发现仅仅依靠漱口无法保证口腔清洁卫生,于是又发明了其他方法,如“嚼杨枝”、“齿木揩齿”等。“嚼杨枝”与今天使用漱口水和嚼口香糖类似,但与牙刷不同。“齿木”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口腔清洁工具,所谓“揩齿”,就是使用齿木蘸一点青盐,来进行揩拭从而清洁牙齿的方法。
到了宋代,植毛牙刷开始出现(图4)。目前已知出土最早的牙刷实物,是1954年在辽宁省大营子村的辽代驸马墓中发现的骨制手柄牙刷,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并使用植毛牙刷比欧洲早了800年。科研人员还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辽代墓葬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用青铜薄片制成的小型铜器,呈“∩”形,中部扁薄,两端为圆柱状,形似现代舌刮,这也是一种去除舌秽的口腔卫生保健用具。

4  最早的植毛牙刷(仿制品)(周建摄)


护齿奇招——熏牙法治牙痛

自唐代开始,人们就会使用熏牙法治疗牙痛,是中医外治的一种方式,通常包括烟熏、蒸汽和药物熏洗。主要处置方式是,将药物放置于器皿中加水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随蒸汽溢出,此时将身体患处靠近热气熏蒸,进而再用药液洗浸患处,从而达到施治目的。清宫档案中记录有“韭子冰片熏药”能解毒杀虫,其配方为:韭菜子二钱、冰片二分。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熏牙器具是清代太医院制造的银制熏牙器(图5)。

5  银制熏牙器(周建摄)

清宫里的口腔疾病用方,使用最多的是漱口方和口齿用散剂方。这说明,通过漱口来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已经成为当时很常见的方法,而利用散剂来治疗口疮等黏膜病,也是时常使用的剂型和方法。不同药物及其剂型的使用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口腔观念和诊疗思路。


美齿计划——2000年前的牙膏

世界上最早的牙膏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希腊,其成分主要为岩盐、鸢尾干花、薄荷和胡椒,碾碎混合,经唾液稀释后使用。这种粉末称为“牙粉”更为合适。
在我国,牙粉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东晋时期已有“以盐末揩齿”的记载。唐代名医张文仲的揩齿方中记有复方牙粉,是配合柳枝使用的。宋代牙粉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商业化现象,有专门的“牙粉行”出售中草药牙粉。
此外,古代还发明了各种功效的牙粉,如宋英宗赵曙用生地、细辛等制成的牙粉,可以治疗牙龈出血和牙齿松动。明代《普济方》中记载的“刷牙散”则有洁牙和乌发的效果。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法国人1840年发明了锡管装牙膏,大受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


太医院秩事——清朝宫廷治牙故事

1922年,上海的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了我国第一支管状牙膏,随后牙膏厂家和产品不断涌现(图6)。1644年,清王朝建立,宫廷医疗机构沿用金代制度,仍称太医院。太医院分科历经数次变革,而口齿科作为重要门类一直存在于医学体系中,足见其重要性。

6  部分牙膏品牌(季春红摄)

清宫档案记载口齿科医者的施治病例有两则,均出现于雍正朝:其一,具体时间不详,口齿科医者张隆为雍正帝开列绛雪散,此药采用吹送方式,主治咽喉肿痛、喉痹重舌及鼻塞口疮;其二,发生在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三十日,口齿科医士朱文煐用固齿白玉膏为世子成滚札浦治疗风火牙痛、胃热牙宣症。
除了运用传统医学治疗口腔疾病以外,西方现代医学也进入了晚清宫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太后因上腭左侧门牙脱落,曾召北京牙医陈镜容入宫装镶有床义齿一枚。由于宫内官宦罹患牙病者颇多,故而添设牙医室,专为宫内各部亲王大员修疗牙患。



结语





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口腔医学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的见证,更是激励后学的宝贵财富。未来,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将始终坚持以历史为轴线,不断探索和挖掘口腔医学的深厚历史底蕴,深化研究,推动学术创新,助力中国口腔医学事业发展。




(本文摘编自《科普时报》第341期08~09版,原文作者史诗)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504期03~04

★转载请获原文作者许可

助理编辑:CMT紫宁
责任编辑:CMT佳境
监制:CMT飘飘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出版发行,为国内首个正式出版发行且具有国家刊号的口腔领域专业报纸。传播口腔医学专业信息,成为口腔医师的贴身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