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的原因、分类和表现

健康   2025-01-12 12:03   北京  



编著:[美]格伦·萨梅希马(Glenn T. Sameshima)

主审:陈扬熙 邹淑娟 

主译:段沛沛





正畸治疗是以“力”为药,全面而清晰地掌握这味“药”的“药效”以及副作用对于正畸诊疗意义重大。不恰当的矫治力或施力方式可能会对牙体及牙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牙根吸收即为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由正畸牙移动引起的牙根吸收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受到了临床多学科的关注。了解牙根吸收的发生原因、不同分类和具体表现,以及其中哪些吸收类型与正畸治疗之间存在关联性,对于科学诊疗和风险控制有重要意义。










  概述



在乳牙列期或混合牙列期,乳牙列的牙根吸收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并导致乳牙脱落。相比之下,恒牙列牙根吸收被认为是病理性的。无论是特发性还是医源性的恒牙列牙根吸收,在组织学上都有相似的特征,需要格外注意。

牙根吸收可以根据部位、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发生在牙根的根管壁上的吸收被称为牙根内吸收,发生在紧贴牙槽骨的牙根表面的吸收被称为牙根外吸收。

破骨细胞与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参与了牙根吸收的过程,与矿化骨组织的清除和吸收有关。通常情况下,未矿化的牙周组织,如牙周韧带、成牙骨质细胞和前期牙骨质等,可以阻止牙根外吸收。牙周韧带通过释放具有蛋白酶抑制功能的抗侵袭因子,作为骨和牙骨质之间的一个屏障。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期牙本质共同构成了阻止牙根内吸收的屏障。霍普韦尔·史密斯(Hopewell-Smith)透明层位于牙骨质和托姆斯(Tomes)牙本质颗粒层之间,密封了牙本质小管的外周末端,可以防止牙周组织受到来自根管内的刺激(如感染的牙髓),从而避免牙根炎性吸收。










  牙根内吸收



 病因和发生机制   导致牙根内吸收的诱发因素有牙齿创伤、修复治疗、牙隐裂、牙髓炎、正畸治疗以及牙齿发育异常等。

牙根内吸收是由成牙本质细胞层和保护性前期牙本质的损伤或丧失引起的,并且与持续的牙髓炎症或感染有关。但单独的微生物刺激不会引发这类牙根吸收活动,进一步的牙根吸收若要发生,必须招募和激活破骨矿细胞。破骨矿细胞黏附在吸收部位的矿化牙本质上,抗侵袭的非矿化组织(成牙本质细胞层和前期牙本质)被破坏,矿化组织被吸收。因此,发生吸收的病变部位的冠方牙髓组织通常是坏死的,这些坏死区域也成为进入牙本质小管的微生物来源,而牙髓的根尖部分仍然有活力,它为吸收区域提供血液供应,从而为破骨矿细胞/破骨细胞前体到达目的地提供了通道。随着牙髓感染时间的延长,牙髓全部坏死,完全切断了吸收部位的血液供应,因此牙根内吸收停止。

在暂时性炎性牙根内吸收中,牙髓炎症损害了附着在根管壁上的成牙本质细胞的完整性,损伤区域不再形成前期牙本质,而随着牙髓炎症的消除,吸收过程具有自限性,因此不需要临床干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根管中的炎症进展难以控制,根管内牙本质会发生渐进性或永久性丧失。


 临床表现   临床上,炎性牙根内吸收在早期阶段可能无症状,当感染累及整个根管,并进展到牙根外周区域时,可能才会有根尖周症状,如咬合痛。牙髓腔内炎症吸收的典型症状是粉红色牙齿,也称马默里牙(Pink Tooth of Mummery),受累牙冠可观察到粉红色区域(图1a)。

在此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侵袭性根颈吸收也可能导致所累及的牙冠变成粉红色(图1b~图1d),常被误解为马默里牙。然而二者的吸收组织来源是不同的,炎性牙根内吸收来自牙髓组织,侵袭性根颈吸收来自牙周组织(属于一种炎性牙根外吸收)。临床上,马默里牙表现为完整牙釉质下牙冠内的粉红色变色(图1a),而侵袭性根颈吸收的粉红色变色是由于牙周组织过度生长穿透牙釉质(图1c)造成的。这两种类型牙根吸收的鉴别诊断对于早期检查和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1  炎性牙根内吸收和侵袭性根颈吸收的临床图片。a为炎性牙根内吸收,表现为粉红色牙齿(马默里牙),上颌中切牙的牙冠有粉红色变色(黑色箭头所示);b为侵袭性根颈吸收,上颌中切牙牙冠的牙周组织受到侵袭后引起粉红色变色(黑色箭头所示);cX线片显示颈部根管吸收;d为侵袭性根颈吸收的锥形束CTCBCT),显示牙齿颈部结构有穿透(橙色箭头所示),且根颈吸收进展已累及根管冠方1/3以上(蓝色箭头所示)


 影像学表现   放射学上,牙根内吸收表现为边界清晰、对称、椭圆形或圆形的透射区,透射区轮廓与根管形态连续(图2)。当采用常规X线片检测到根管内的牙根吸收陷窝时,需要立即进行牙髓治疗,以消除其感染来源,避免牙根穿孔的发生(图3)。

在根管内牙本质吸收发生后,炎症组织中出现再生的硬组织沉积,有骨样或牙骨质样结构,是发生了替代性牙根内吸收,这种类型的吸收陷窝与牙髓轻度炎症有关。在放射检查中,替代性牙根内吸收表现为较正常的根管轮廓发生不规则的变形及扩大(图4)。


2  炎性根管内吸收的影像学表现。a为上颌中切牙广泛内吸收(箭头所示);b为用热牙胶充填技术对牙齿进行根管治疗和封闭


3  根管治疗后,炎性根管内吸收患者预后不佳,牙根继续吸收。a为下颌中切牙广泛内吸收(箭头所示);b为用热牙胶充填技术对牙齿进行根管治疗和封闭(箭头所示);c为根管治疗后继发牙根吸收,导致牙根穿孔


4  替代性牙根内吸收。ab为术前X线片,显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2/3根管有不规则透射区(箭头所示),透射区内部有阻射区域;c为用热牙胶充填技术进行根管治疗;d CBCT 冠状面显示根管治疗后的根管形态










  牙根外吸收



牙根外吸收通常与牙外伤、正畸治疗及根尖周炎有关。安德森(Andreasen)将牙根外吸收分为牙根表面吸收、炎性牙根吸收和替代性牙根吸收(1985年)。牙根外吸收通常发生在根尖、牙根侧面和颈部。



牙根表面吸收

牙根表面吸收是一个自限性的短暂破骨过程,之后发生牙骨质愈合和牙周膜再附着。这种吸收通常是因为牙根表面或牙周支持组织发生了局限性损伤,与牙外伤、正畸治疗及根尖周炎有关。临床上,牙根表面吸收往往是无症状的,有时甚至无法用X线片检测到。



炎症牙根外吸收

炎性牙根外吸收是由持续的机械刺激、感染和压力刺激引起的牙周韧带持续性炎症造成的。临床上,炎性牙根外吸收常见于有外伤牙、正畸治疗、根管感染和根管治疗的患者。
 外伤后引起的炎性牙根外吸收   当发生牙外伤,尤其是全脱位时,炎性牙根外吸收是其中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一项研究表明,1656颗全脱位牙中,炎性牙根外吸收的发生率为23.2%。Andreasen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全脱位牙再植后,炎性牙根外吸收可以在1周内启动,发生此类吸收的4个先决条件是:①由全脱位、松动、挫入或牙根断裂造成牙周韧带机械损伤,或由物理损伤(全脱位后牙齿干燥时间过长)或化学损伤(对全脱位牙的储存溶液不当)导致牙周韧带损伤;②保护性牙骨质/类牙骨质被破坏,暴露了受损区域的牙本质小管,导致破骨/破牙本质活动直接在牙本质表面进行;③暴露的牙本质小管与坏死牙髓组织或含有细菌的炎性组织相通,促使细菌和细菌内毒素通过牙本质小管到达牙根表面,从而增强破骨/破牙本质活动;④全脱位牙是未发育完成的牙齿,或是处于发育完成早期的牙齿。
临床表现中,炎性牙根外吸收患者可能无症状,除非感染发展为急性感染,患者表现为急性根尖脓肿的症状和体征。放射检查可见牙根变短,牙根表面有明显凹陷或表面不清晰,牙根周围牙槽骨透射性增加(图5)。


5  一例9岁男孩上颌中切牙移位后的X线片。a为右侧中切牙牙根短,牙根周围有低密度透射区;b为用氢氧化钙糊剂治疗后,发现根尖周有根管敷料溢出;c为溢出的氢氧化钙糊剂被周围组织吸收,根尖周透射区减小。由于发生牙根吸收,根尖部缩窄的根管变大,最后用生物陶瓷材料对其牙齿进行了封闭

临床处理时,通过化学-机械清创术彻底清洁根管系统是治疗炎性牙根外吸收的关键。首选治疗方案是用稀释的次氯酸钠进行大量冲洗,并用氢氧化钙进行长期复诊封药。氢氧化钙的高pH可以中和牙根吸收部位周围的酸性环境,降低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刺激局部组织修复。然而,由于氧氧化钙对牙根强度有负面影响,Andreasen建议根管内封氢氧化钙的时间不超过30天,长期封药可能会增加根折的风险。在2014年美国牙体牙髓病学协会发布的《外伤性牙齿损伤治疗指南》中提到,当坏死牙髓组织发生感染,建议根管内封2~4周的氢氧化钙,以防止外伤牙发生快速的炎性牙根外吸收。
此外,治疗短时间脱出的牙齿时,开始根管治疗和氢氧化钙封药的时间应推迟大约2周,这样做的原因是减少治疗操作和氢氧化钙诱导的坏死过程对牙周韧带造成进一步损害,有利于患牙的牙周韧带愈合。因为氧氧化钙可能造成受损和感染的牙周韧带坏死,牙再植后立即放置氧氧化钙可能会增加牙齿固连的风险。

 正畸治疗引起的炎性牙根外吸收   这是正畸治疗导致的不良医源性后果,上颌前牙是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最易感、最常见的牙位。在正畸治疗期间,受压牙周韧带中的正常血流被干扰,导致牙周组织发生透明样变,牙根表面的抗吸收屏障被巨噬细胞清除,之后透明样变区域形成有利于吸收的环境,破骨矿细胞就很容易到达并攻击周围暴露的牙骨质。停止正畸加力后,牙根吸收也会停止。
临床表现中,尽管大多数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累及的牙齿可维持活髓、保持无症状,但临床医师必须注意中度和重度牙根吸收的发生。据估计,在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中,有1/3患者发生正畸源性的牙根外吸收超过3 mm;5%患者的牙根外吸收超过5 mm。有研究分析了上颌中切牙根尖吸收引起的牙周附着面积损失量,发现3 mm的根尖吸收相当于牙周附着面积损失了12.9%,5 mm的根尖吸收相当于牙周附着面积损失了26.5%;换言之,每3 mm的根尖吸收相当于1 mm的牙槽嵴顶高度丧失,而随着进一步发展,根尖吸收与牙槽骨高度丢失的比例变为每2 mm牙根吸收相当于1 mm牙槽骨丧失。放射学检查显示,尽管牙根有发生缩短,但牙根周围间隙和周围的牙槽骨基本正常(图6)。一般情况下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的长期预后是乐观的,除非上颌切牙的剩余牙根长度<9 mm。
了解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的易感因素将有助于预防它的发生。常见的易感因素有,弯根牙和尖根牙、高加索人或西班牙裔人种、成年患者的下颌前牙。对于正畸治疗的相关因素,一篇对11项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回顾表明,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与全口正畸治疗中的重力施加有关,特别是在牙齿压低移动中。还有研究表明,在第一前磨牙拔牙正畸治疗中,牙齿水平位移超过1.5 mm和较长的治疗时间与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显著相关。


图6  正畸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上颌前牙逐渐发生牙根外吸收

 根管感染引起的炎性牙根外吸收   根尖持续的炎性吸收是根管感染的并发症之一。在感染和坏死的牙髓中,微生物及其副产物在牙周韧带与根尖区暴露的牙本质附近引起炎症反应,释放诱导硬组织吸收的因子如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前列腺素,从而启动吸收过程。
临床上,受累牙齿通常对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可表现为根尖周炎或慢性根尖脓肿的症状。在牙根广泛吸收的情况下,可观察到牙齿松动。X线片上的一个典型影像表现是,受累牙齿的牙根缩短且根尖周呈低密度影。在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中,根尖的牙体组织吸收会导致根管充填材料的“超充”(图7)。


7  根管治疗失败的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发生了持续的炎性牙根外吸收。aX线片显示根尖周有透射影,牙根短,充填材料“超充”;b为拔牙后的照片显示根尖已经被吸收,变圆钝,超出的牙胶依然可见

 根管治疗牙齿的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   经过正畸治疗的牙齿可能会发生牙根外吸收,尤其是上颌前牙。与活髓牙相比,经过根管治疗的牙齿是否更容易发生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仍然存在争议。
曾有研究报道了一例正畸治疗后的上颌切牙发生了严重的牙根吸收,而行根管治疗后的上颌中切牙则根尖吸收很少。其原因可能是,根管治疗过程中去除了牙髓组织,以及氧氧化钙可在根尖周区域形成长期碱性环境,导致牙髓免疫反应性神经肽的缺失。最近一个包括7项前瞻性和回顾性对照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与对侧活髓牙相比,经根管治疗的牙齿更少发生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一级证据的研究,对现有研究得出的所有结论都需谨慎。在明确根管治疗是否会增加正畸诱导的牙根外吸收风险时,考虑到伦理问题,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目前可能不适用。



替代性牙根外吸收和牙齿固连


 病因和发生机制   最严重的牙根外吸收类型是牙齿固连和替代性牙根外吸收,最常见于移位、挫入、根折和全脱位牙的患者。全脱位牙中的替代性牙根外吸收发生率高达51.0%,在口外时间超过1小时、夹板固定时间超过10天、夹板坚硬和发育完成牙齿根管治疗的延迟,都是导致牙齿固连和替代性牙根外吸收的危险因素。
当牙周韧带广泛坏死,或有超过20%的牙根表面牙周韧带受累时,就会发生牙齿固连和替代性牙根外吸收。机械损伤、物理损伤(全脱位后牙齿干燥时间过长)或化学损伤(对全脱位牙的储存溶液不当)均可引起牙周韧带坏死。动物实验表明,切牙移除牙周韧带再植后,牙周韧带面积损失9~16 mm2就会导致持续的牙齿固连。
有时,牙齿固连和替代性牙根外吸收是同义的,然而它们是吸收过程的两个阶段。牙齿固连患者仅有牙周韧带缺失和骨与牙根表面的融合,而替代性牙根外吸收的特点是骨组织替代了吸收的牙骨质和牙本质。当牙根发生固连时,坏死的牙周韧带失去其作为牙根表面保护层的活性。在牙根表面吸收后,牙本质暴露,正常的牙槽骨重建过程不加区分地累及周围的骨和可直接接触到的牙本质。

 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临床上,可以通过牙齿动度消失和扣诊时发出金属声来识别固连的牙齿。放射学上,牙齿固连患者有时可以看到正常牙周膜间隙消失、骨与牙根表面融合,而替代性牙根外吸收患者的牙根表面则有典型的虫蛀样外观。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因为相邻牙槽嵴随着相邻牙齿的萌出而不断发育,所以发生牙齿固连时,固连部位的牙齿通常伴有低位咬合。当低位咬合变得明显时,考虑到长时间保留这种牙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垂直缺陷,应当拔除固连的牙齿。

 临床处理策略   拔除替代性牙根外吸收牙齿的时间应该是在青春期生长高峰期开始,通常女孩为10.5~13岁,男孩为12.5~15岁。然而拔除固连的牙齿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在更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固连的骨大量丢失,考虑到上颌骨颊侧骨板较薄,拔除固连牙齿也会导致更多的牙槽突缺损。在青少年患者中,去冠术是相较于拔牙更合适的替代方法,可以在轴向和垂直向上完全保留牙槽突,从而为未来的种植体修复计划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如果未来的正畸治疗计划涉及关闭固连位置的间隙,则不应考虑去冠术。








  图书推荐




本文摘编自〔美〕格伦·萨梅希马编著,陈扬熙、邹淑娟主审,段沛沛主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正畸过程中牙根吸收的临床诊疗》。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专门对由正畸牙移动引起的牙根吸收进行了阐述,是第一本完全致力于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的专著。虽然主要内容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但是旨在为开展临床实践的正畸医师提供帮助,读者将会在书中找到有关正畸源性牙根外吸收的病因学、诊断、危险因素、根尖外吸收的影像学、管理以及治疗方案的明确指导。本书也对牙根吸收的远期预后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时遇到严重牙根吸收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另外,有关正畸临床管理的问题,包括牙根吸收知情同意书模板及病历记录,该书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507期06~08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编辑:CMT佳境
监制:CMT飘飘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出版发行,为国内首个正式出版发行且具有国家刊号的口腔领域专业报纸。传播口腔医学专业信息,成为口腔医师的贴身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