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上颌左侧尖牙唇侧阻生。a、b为上颌左侧尖牙唇侧阻生,紧贴侧切牙根尖;c、d为CBCT显示阻生尖牙的牙冠紧贴侧切牙根尖唇侧
02 美学考量
有研究比较了采用闭合式导萌术与根向复位瓣术(APF)治疗后患者牙周及美学的效果,发现二者在牙齿指数、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以及骨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两种术式在美学效果方面有显著差异。采用根向复位瓣术时,牙龈边缘向根方移位,治疗结束后阻生尖牙的临床牙冠较长(图2);而采用闭合式导萌术时,术后阻生尖牙的临床牙冠长度与对侧牙基本一致。
此外,高位阻生的牙齿采用根向复位瓣术暴露牙冠,正畸治疗完成后可能会嵌入复发,因为术后阻生尖牙的牙龈与周围黏膜愈合,随着牙齿𬌗向萌出,黏膜被牵拉至冠方,正畸完成后,被牵拉的黏膜又将牙齿向根方牵引。闭合式导萌术则不会发生类似问题。相关研究发现,采用闭合式导萌术导萌上颌阻生中切牙也有类似的美学效果。
03 牙龈退缩
唇侧阻生尖牙萌出后可能会出现牙龈退缩,可以通过根向复位瓣术修复牙齿。正畸医师须施加唇向伸长力启动牙齿移动,使尖牙“跳”过侧切牙,远离侧切牙牙根(图3)。严重异位或高位的阻生尖牙,牙齿退缩的可能性比较大(图1),这些牙齿通常在治疗开始前就已经存在骨开裂。如果患者为薄龈型,牙齿退缩的概率则更高,正畸治疗完成后,可以采用结缔组织移植治疗,使牙龈完全覆盖根面(图4)。
04 阻生尖牙未发生移动
有些采用闭合式导萌术导萌阻生尖牙、但应用不当的病例,龈瓣缝合后,导萌链被包在新形成的骨组织内(图6)。外科医师翻瓣暴露高位阻生尖牙时,通常行完整的黏骨膜翻瓣术,在牙冠表面粘接导萌链,导萌链置于裸露骨面,而黏骨膜瓣复位缝合后,骨膜将覆盖导萌链。骨膜内层由成骨细胞组成,细胞层下方沉积骨质,最终将导萌链包裹在骨组织内。因此,正畸加力后,阻生牙未发生移动,误以为阻生牙发生骨粘连,而实际是手术不当所致。
图6-1 上颌左侧尖牙阻生导致邻牙牙根广泛性吸收。a、b为青春期女性患者,上颌左侧尖牙阻生于牙槽骨中部,导致中切牙与侧切牙的牙根广泛性吸收;c为粘接托槽排齐牙齿,根据颊侧目标定位法和触诊检查,可以采取唇侧入路,暴露尖牙牙冠;d为行上颌中切牙区带蒂龈瓣翻瓣术,保留中切牙颈部周围牙龈
图6-2 上颌左侧尖牙阻生导致邻牙牙根广泛性吸收。e为去骨暴露约2/3尖牙牙冠,粘接牵引扣,行根向复位瓣术,维持牙冠暴露,拔除乳尖牙;f为制作0.045英寸唇弓,焊接牵引钩,直接施加唇向、远中牵引力,避免进一步损伤切牙牙根;g、h为治疗后照片,尖牙移动至理想位置,咬合良好,美观性较好
对于上述问题,应在靠近牙槽嵴顶的位置做部分厚瓣翻瓣术,此时骨膜仍包裹于牙槽骨表面,同时于阻生尖牙处行全厚瓣翻瓣术,暴露阻尖牙牙冠,牙冠表面粘接导萌链,龈瓣缝合后,导萌链仍在骨膜外,没有被骨组织包裹的风险。
05 牙根吸收
有些尖牙阻生病例,侧切牙及中切牙在正畸治疗前就已经发生了牙根吸收(图1~图3)。以往研究表明,上颌唇侧阻生尖牙在治疗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某些情况下,牙根吸收严重,根长显著减小。牙根吸收的原因及影响尚未明确,可能是异位阻生的尖牙牙囊距侧切牙牙根较近,大多数情况下侧切牙逐渐萌出,远离尖牙牙囊,而某些情况下,侧切牙与中切牙牙根未发生移动,反而开始吸收。当牙根长度明显减小时,尖牙牙冠移动至牙根吸收的位置,靠近牙槽骨中部。多年随访发现,上述患者在正畸治疗后,包括许多中到重度牙根吸收的正畸患者,牙根吸收就会停止。
对口腔全科医师以及儿童口腔医师来说,混合牙列期(即7~11岁)通过曲面体层片及根尖周X线片关注上颌尖牙的萌出是很重要的,需要评估尖牙与相邻侧切牙及中切牙牙根之间的距离。如果正在萌出的尖牙紧贴侧切牙牙根,牙根开始吸收,应考虑尽快拔除同侧乳尖牙,促使正在萌出的尖牙改变路径,自正常路径萌出。如果随访过程中X线片显示侧切牙牙根仍继续吸收,而尖牙萌出路径并未改变,不必等所有恒牙萌出,即可开始正畸一期矫治,向唇侧牵引导萌尖牙,防止侧切牙牙根进一步吸收。系统性正畸治疗可以待恒牙全部萌出后再进行,至少侧切牙牙根吸收停止,改善了其预后。
06 牙齿移动的方向
对于唇侧异位阻生的上颌尖牙,一些外科医师认为可以沿尖牙移动方向在牙槽骨内进行“开槽”牵引。该理论认为,去骨后可以减小尖牙牙冠在牙槽骨内远中移动的阻力。本书作者不建议在牙槽骨内进行“开槽”,因为生理性的牙齿移动过程是在牙槽骨内移动牙根,而不是移动牙冠。当阻生尖牙牙冠被牙槽骨包绕时,建议将尖牙牙冠先向唇侧移动,待牙冠穿出皮质骨、移至牙槽骨外后,再将牙冠向远中移动,直至移至理想位置。
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过程中,牙根在牙槽骨内移动,这是生理性的牙齿移动方式,而不是破坏性的移动方式。过量的“开槽”去骨可能会导致正畸治疗结束后骨支持降低等问题。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尖牙无法移至理想位置而必须拔除时,那么保存骨量对于之后的种植修复是非常必要的。
07 临床牙冠长度的差距
有时正畸治疗结束后,两侧牙龈高度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阻生尖牙牙龈发生退缩,或对侧尖牙的临床冠较短,这种情况更常见于高位阻生的尖牙。对于这类美学问题,可以通过对阻生尖牙行结缔组织移植术,或者对侧尖牙行牙龈切除术或去骨手术进行改善。如果是对侧尖牙的问题,那么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该牙的骨水平及牙龈量,通常需要行牙槽骨去骨,因为牙槽骨边缘距釉牙骨质界较近,需要保证正常的生物学宽度(距釉牙骨质界约2mm)。这种手术是在保守翻瓣术下行牙槽骨轮廓修整,使两侧尖牙的临床冠长度一致(图2)。如果尖牙附着龈充足且龈沟深度达3~4mm,可以行牙龈切除术。
采用闭合式导萌术导萌尖牙,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牙冠可能稍短(图4)。这是因为牙齿位于牙槽骨中部,治疗前不存在唇侧骨开裂,用上述方法也可以轻松解决该问题。
08 侧切牙的转矩
09 拔牙还是导萌
某些情况下,与导萌阻生尖牙相比,拔除阻生尖牙反而更明智。这些病例常伴有上颌牙弓长度不足,为协调侧貌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图7)。如果第一前磨牙处于理想位置,那么拔除前磨牙,然后克服重重困难导萌阻生尖牙并不可取,可以考虑拔除阻生尖牙,用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
图7-2 上颌双侧尖牙异位阻生,需要拔除恒牙获得间隙。e、f为拔除上颌右侧第一前磨牙及上颌左侧尖牙,为剩余牙齿开辟间隙;g、h为治疗结束后的咬合像,用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513期06~08版
★转载请获出版社许可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