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下肢容易受伤?跑者下肢运动伤害原因

文摘   2024-12-23 08:20   江苏  

对于经常跑步的休闲跑者与竞技选手来说,任何下肢运动伤害都是相当恼人的事情,因为,伤害可能造成严重的跑步障碍,而且往往持续影响极久的时间。但是,根据资料发现,有高达35%至65%的休闲与竞技跑者曾经发生下肢运动伤害。由此可见,下肢运动伤害是跑者既讨厌又不得不面对的麻烦。

一般来说,胫前肌拉伤、胫骨内侧压力症候群、胫腔隙症候群 、疲劳性骨折、与跟腱肌腱炎等,都是跑者常出现的下肢肢运动伤害 。除此之外,足底筋膜炎、髋骨与股骨症候群 与髂胫束症候群等,亦常见于跑者的下肢。由此可见,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复杂程度。

 

一、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原因

在跑步时,每跑一步,跑者脚部需要承受自己身体重的二至三倍负荷一次,也就是说,跑者如果在跑步训练时跑一万米的距离,他的左右脚各需负荷五千次二至三倍体重的重量,由此可见,跑者下肢在跑步时的负担,即是形成下肢运动伤害的最大原因。

尽管跑步的距离与跑者下肢运动伤害有密切的关联,但是,也有一些跑者在严格且长距离的跑步训练后,并没有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因此,如果只以跑者跑步时的下肢地面反作用力负荷,来说明跑者的下肢运动伤害之形成,就显得过于笼统且不切实际。事实上,应该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才是造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主要原因。

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因素包括:不适当的训练、不良的器材设备与不正常的生物力学(身体测量学)因素等。除了训练的因素以外,跑者的性别、年龄、跑步经验、身高或体重、心理学因素与先前的运动伤害等个人特征,也是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原因。女性跑者的胫痛与钙质的摄取量有关。 研究指出,跑者踝关节的肌力与柔软度,和下肢运动伤害有显著关系存在。

整体而言,如果将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原因,分为个人的因素与训练的因素二部份的话,那么在个人的因素方面可以包括:性别、年龄、跑步经验、身高与体重、下肢关节柔软度与肌力、与钙质的摄取以及先前的运动伤害等;在训练的因素方面,可以包括:每周跑步距离、竞赛经验、伸展运动、跑步地面、晨跑或晚上跑步、每周跑步次数、跑速、脚着地时的动作以及跑鞋等(表一)。一般来说,个人的因素大部份是固定且不易改变的,训练的因素则大部份是教练与跑者可以自己控制的。

 

二、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个人因素

1.性别

有报告指出,男女跑者的下肢运动伤害比例是相似的。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年轻的女性运动员,如果具有体重过轻与月经周期不规则的生理现象时,她们的脊椎骨密度往往比一般较少运动的女子还低,显示女性跑者会因身体性荷尔蒙的不正常分泌,而增加肌肉骨骼系统伤害的可能性。然而,研究却又发现,发生胫痛的25名女性跑步受测者中,只有一位女性跑者具有月经周期不正常的现象。似乎有比性别更重要的因素,才是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重要原因。不过,女性跑者如果拥有体重太轻与月经周期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时,则应特别注意自己身体的调养,以避免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

2.年龄

年龄是不是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原因,仍然是受到争议的课题。年龄并不是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原因。但是,如果就初学跑步健身或刚开始加入跑步运动行列的不同年龄层跑者而言,年纪较大可能较易引起下肢运动伤害,因为毕竟老人的身体协调性、柔软度、肌力与肌耐力等,都因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参与跑步运动时的危险因素自然较高。但是,就经常跑步的跑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跑步的经验与身体的能力,一定比同年龄层的初学者佳,造成下肢运动伤害机会可能降低。

3.跑步经验

跑步经验较多者,由于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的长期适当,可能减少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但是,跑步经验的增加必须是长期累积的经验提升,而不是短时间内的跑步距离增加或跑步次数提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4.身高体重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是探讨跑者体重影响的较正确变项。也就是说,身体质量指数较低与较高者,比较容易造成跑者下肢运动伤的形成。不过,由于长期的跑步运动具有减肥的功效,跑者在长期的跑步运动后之体重,是否可以做为体重对下肢运动伤害形成的标准,仍然必须进一步的探讨。很显然的,体重较重者每跑一步的地面反作用力会较大,体重过轻者的身体骨骼密度有较小的趋势(女性),都可能造成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身高较高的男性跑者比矮者拥有较高的运动伤害比例,不过其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

5.下肢关节柔软度

拥有胫痛病史的跑者,踝关节的内翻柔软度显著小于无胫痛病史的跑者,踝关节的足底收缩、足背收缩与外翻的柔软度则没有显著不同,而且,拥有胫痛病史的跑者,不管穿鞋与否、跑步速度快慢或脚着地的不同时期(脚跟着地期、着地中期与脚尖离地期) ,皆会有跟骨与小腿中线的角度显著大于无胫痛病史跑者的现象。患有足底筋膜炎病史的跑者,在踝关节的足底收缩角度显著大于一般跑者。髌骨的Q 角度并不是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原因。拥有胫痛的跑者,其受伤脚与未受伤脚在足底收缩的柔软度与内翻、外翻活动范围上,有显著的差异存在。跑者踝与膝关节的柔软度与下肢运动伤害似乎有某种关系存在,不过是否为形成下肢运动伤害的真正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6.下肢肌力

拥有胫痛病史的跑者,踝关节足底收缩的肌力显著大于相同体型的无胫痛病史跑者,踝关节的足背收缩、内翻与外翻肌力,则没有显著差异存在。有关股四头肌与股后侧肌的肌力研究,则尚未有学者进行探讨。无论如何,有关患有下肢运动伤害跑者的下肢肌力方面研究,涉及受伤跑者的治疗与复健情形,也就是说,受过伤的跑者可能会特别加强下肢肌力的训练,避免运动伤害再次缠身,也因此限制了此类研究的可信度。如果,完全由运动与伤害的观点来看,拥有较佳肌力的跑者,自然较易避免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

7.营养(钙质)的摄取

拥有胫痛的跑者(每天摄取约500mg钙质)其每日钙质摄取量显著少于没有受伤的跑者(每天摄取约850mg钙质)。研究发现,每天500mg,共9周的钙质摄取,并不会影响到运动训练对下肢骨骼疲劳性骨折与其他骨骼伤害的形成(与没有特别摄取钙质的控制组比较)。钙质的摄取量似乎会影响到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与否;如何摄取最佳的每日钙质数量,是必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先前的伤害

很明显的,跑者如因曾经有下肢运动伤害的病史,再发生伤害的机率一定较未曾受过伤者高。研究证实,先前的下肢运动伤害是跑者再受伤的重要因素。个人的跑步习惯、受伤部位机能的减退或不正确的生物力学问题,是曾受伤跑者容易再受伤的可能原因。

 

三、形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训练因素


1.每周跑步距离

大部份的研究发现,跑者每周跑步距离超过32公里以上时,跑步距离增加会提高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比率。每周跑步距离的增加并不是跑者形成胫痛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学者认为每周跑步距离与跑者的下肢运动伤害无关,但是,每周跑步距离仍然是预测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重要指标,毕竟跑步距离的增加等于是增加跑者下肢与地面撞击的次数,形成运动伤害的机率自然会提高,只是,跑步距离增加多少会出现运动伤害,则是一个相当难以回答的问题。

2.竞赛经验

拥有马拉松比赛经验的跑者,在马拉松比赛后出现下肢肌肉与关节伤害的情形比没有经验者来得低。由此可见,在相同的跑步条件下,拥有较多竞赛经验的跑者会有较少的下肢运动伤害的发生。不过研究却发现,参加竞技比赛的跑者,发生下肢运动伤害的比率是休闲跑者的两倍,这种结果可能是个人的研究,并未考虑到跑者先前的伤害、每周跑步距离或其个别因素等,才会获得竞技跑者较易受伤的结果。

3.伸展运动

激烈运动前适当的伸展热身,对于运动伤害的预防具有相当的功效,其主要原因在于伸展热身运动的进行,提高了肌肉骨骼系统对于激烈活动时的适应程度,间接降低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发生。没有规律进行伸展活动的跑者,发生下肢运动伤害的比率较经常或从不进行伸展活动的跑者高,也就是说,只有经常进行伸展活动的跑者,才有在跑前伸热身的必要,否则过度的伸展活动可能反而获得相反的效果。事实上,伸展运动范围或小腿关节的柔软度检查,可以做为下肢运动伤害检测的指标,特别是有关踝关节足底收缩与内翻角度的检查,即是跑者胫前疼痛的检查指标之一。

4.跑步地面

跑步的地面过度坚硬将会增加跑步时的地面反作用力,间接增加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形成。研究发现,每周跑步距离类似的跑者在不同地面跑步的危险性也相类似。女性初学跑步者在坚硬地面跑步的伤害危险率是在一般较柔软地面的五倍。也就是说,跑步的经验、每周跑步距离与先前的伤害等,是影响跑者是否不应在坚硬地面跑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刚加入跑步行列的女性跑者,选择在草地、人工跑道或泥土地面跑步,会比在柏油路面或水泥地上跑步佳。此外,上下坡的跑步也是造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坡跑时踝关节的过度旋前现象,与下坡跑时胫前肌的心收缩加大,都易形成跑者下肢的过度负荷,造成慢性运动伤害的产生。

5.晨跑或晚上跑步

在早晨进行跑步时,由于人体生理机能的降低,如果跑者没有足够的热身运动,将容易形成下肢的运动伤害。有关晚上跑步是否容易造成下肢运动伤害的问题,则没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不过在晚上看不清楚距离的情况下跑步,会比正常状况下易受伤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跑者如果有固定的跑步时间,不管是早晨或是晚上,由于生理时钟的调整受伤情形将不致受到什么时候跑步的影响。

6.每周跑步次数

如果每周跑步的次数高于三次,那么跑步次数的增加将会提高跑者下肢的危险。每周跑步次数太多将造成跑者的休息时间不足,容易形成跑者的下肢运动伤害。不过,增加跑步的次数并不是造成跑者胫痛的主要原因。尽管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必须运动三次以上,才能获得较有效的运动利益,但是,对于经常长距离跑步的跑者来说,跑步的次数太多,将不利于下肢的正常运作。

7.跑速

跑步速度的增加是形成跑者胫前疼痛的最重要因素。但是,跑步成绩较佳的跑者,并没有较多的下肢运动伤害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跑速并不是造成跑者下肢运动伤害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同一个跑者在较快的跑速下,脚所承受地面反作用力较大,而且速度越快反作用力越大,因此,对于相同的跑者来说,增加跑速即代表着跑者的下肢负荷加重,受伤的机会自然提高。

8.脚着地时的动作

当跑者的脚在跑步着地的同时,踝关节的内翻与足背收缩动作,将可以避免脚与地面的巨大撞击。但是,如果跑者的脚在着地时前脚有过度旋前的现象,则会使小腿前侧与前外侧肌肉在着地时进行较大的离心收缩, 特别是在上坡跑步时离心收缩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因而加重胫前肌肉的负担。研究亦发现,拥有胫痛病史的跑者,在跑步时的最大旋前角度与最大旋前速度上,显著大于没有胫痛的跑者。

在正常的状况下,跑者跑步时脚跟着地后的瞬间,跑者的体重系沿着足部外侧缘传递,此时足部呈轻旋后,接着体重自外侧经过横弓转移到足底肉球,此时足部由正中位变为旋前,使得足部可以平稳的接触地面,最后在足部恢复旋后之时,以大拇趾作为固定横杆来完成离地动作。如果足部太早或太慢才变成旋前姿势,则在足弓、踝关节、胫腓骨和膝关节皆可能会出现种种问。事实上,藉由跑者跑鞋的磨损情形,即可以清楚的分办出跑者的著地动作是否正确,跑鞋内侧磨损较多的跑者,显示他跑步时脚有过度旋前的现象,容易形成下肢运动伤害。

9.跑鞋

穿着一双舒适且能吸收振荡的跑鞋跑步,是减少地面反作用力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跑鞋在使用达300至500(跑步距离)以上时,其避震效果可能只剩下一半, 因此,跑者的跑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应更换,否则容易因为避震功能减低而造成下肢的运动伤害。除此以外,在跑鞋的足底纵弓处加入柔软的特制鞋垫,以及在鞋跟内侧由外部增高一点,都可以减少跑者跑步时的旋前动作过大,间接减少了发生下肢运动伤害的机会。

四、结语
 

如何避免跑步运动伤害的形成,是每一位参与跑步运动者非常注意的焦点。事实上,如果跑者在个人方面,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性别、年龄、跑步经验、身高体重、下肢关节的柔软度与肌力、钙质的摄取与个人先前的伤害等基本状况;在训练方面,能够注意到每周跑步距离不要太长、依据比赛经验增减训练、跑步前后的伸展运动、在柔软地面跑步、固定每日训练时间、每周跑步次数不要太多、跑步速度不要太快、正常的脚着地动作与适当的更换跑鞋等,必定能够拥有健康且愉快的跑步生涯。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目的,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跑步目标:8个方法助你更好地实现目标!

跑者最佳的5种交叉训练!

塑胶场地会减少跑步伤害吗?

间歇训练:马拉松成绩提升的秘籍?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fitness健身跑步课堂
致力于健身\x26amp;跑步干货分享!更好的健身,更好的跑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