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学习任务放“支架”?

学术   2024-11-24 01:47   上海  

只要是课堂,其核心目标都是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完成方式却千差万别。这其中蕴含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差异,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教为中心的课堂:“碎问” 模式的局限

教为中心的课堂常常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推进,师生在这种单向度的对话中寻求答案,完成任务。这种 “碎问” 课堂看似行云流水,但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少数尖子生配合老师的表演,多数学生处于低效率的听讲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基本不需要什么学习 “支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像是被老师提供的 “担架” 抬着出课堂,他们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学为中心的课堂:“大任务驱动” 的优势与挑战

学为中心的课堂以 “大任务驱动” 为重要表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协同、公共发表、老师点拨等多元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下的学习任务更直接地指向学科本质和单元要素,能有效避免学习与考核脱节的尴尬,就像不会出现 “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应用,导致学完了考完了,考了一百分还不知道狗是个啥” 这种奇怪现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对于 “大任务驱动” 模式的课堂,一些难度较大的挑战性任务,由于缺乏必要的攀登 “支架”,学生面对这些 “硬骨头”,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浅尝辄止,进而滋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积极性。
给学习任务放 “支架”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习任务设计者全面考量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决定了支架的起点高度;学习风格和动机兴趣,它们影响着支架的呈现形式和吸引力;还有学习内容的任务类型、难易程度,以及学习情境中的资源可获取性、小组合作学习推进情况等。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支架,让学生能够借助 “支架” 拾级而上,顺利抵达思维的深处,实现学习的升华。

准确捕捉提供 “支架” 的时机

“支架” 就像是学生学习时的拐杖、攀登时的阶梯,在恰当的时机送上学习支架,对学生的思维进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有以下三个重要时刻需要老师为学生准备好学习支架:

学生困惑迷思时——

学习本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曲折过程,其间遭遇困难在所难免,学习者的困境常常出现在知识理解和技能应用两个方面。
当学生在理解新的概念、原理或理论时出现困惑,这是提供支架的黄金时机。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函数概念时,如果学生对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感到迷茫,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搭建支架。比如,以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为例,时间是自变量,路程是因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会相应变化。这种源于生活的常见例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突破理解障碍。
当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却不知如何入手时,及时的支架不可或缺。比如,在学习写作议论文时,学生虽知晓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撰写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进行论证。这时,教师可以提供论证结构的模板,如 “提出论点 - 列举正面论据 - 分析正面论据 - 列举反面论据 - 分析反面论据 - 总结论点”,这个模板如同明亮的灯塔,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

学生开启新的任务时——

学习是一个运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奇妙旅程。面对新知,学生容易产生新奇与恐惧交织的复杂情绪,特别是在开启一些复杂学习任务、跨学科学习任务时,他们尤其渴望得到成人或榜样的援手。
对于复杂的学习任务,如进行一个科学实验、完成一个大型的研究项目等,在一开始就提供支架是十分必要的。以科学实验为例,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步骤的框架、所需仪器设备的介绍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支架。这些支架就像地图和指南针,能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和流程,减少他们在任务初期的迷茫。
当学生接触跨学科的学习任务时,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容易产生焦虑和困惑。例如,在进行一个结合生物和物理知识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提供知识整合的支架,如简单的概念图,展示生物中的食物链和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之间的联系。这个概念图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帮助学生搭建跨学科知识的通道。

学生兴趣和动力需要激发时——

兴趣和动力是学生实现持续学习的 “永动机”,而启动这个 “永动机”,特别是在引入新主题和学习过程出现倦怠时,需要学习支架发挥神奇的力量。
在引入新的学习主题时,提供有趣且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支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关于黑洞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星际穿越》中对黑洞的科幻电影片段作为支架,那神秘而震撼的画面,就像一把火,能瞬间点燃学生对黑洞真实面貌的探索欲望,随后再深入探究黑洞的科学知识。
如果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疲劳和倦怠,适当的支架可以重新点燃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外语单词时,枯燥的记忆过程容易让学生心生厌烦。此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记忆游戏,如单词接龙、猜单词谜语、一站到底等作为支架,这些游戏就像快乐的小精灵,让学习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科学选择合宜的 “支架” 类型

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任务、学习方式,所对应的支架类型各不相同。选对了 “支架”,能让学生如鱼得水;选错了,则会事与愿违。通常,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有以下几种类型:

任务分解支架——

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更易于管理和完成的子任务,就像把一座巍峨的大山化为一级级可攀登的台阶。例如,在进行一个 “制作校园植物图鉴” 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把任务分解为:确定校园植物种类(通过实地考察、咨询园丁等方式)、收集每种植物的详细信息(包括名称、科属、特征、生长习性等)、拍摄植物照片、设计图鉴页面(包括排版、文字和图片布局等)、校对和装订图鉴。这样的任务分解支架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路径,避免他们面对大任务时的不知所措。每个子任务都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从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资源提供支架——

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各种资源,如同为探险家准备充足的装备。以 “研究古代文明中的建筑风格” 这一任务为例,教师可以提供书籍资源清单,如《世界建筑史》《古代文明的建筑瑰宝》等;推荐相关的网站,如一些考古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建筑历史数据库网站等;还可以提供实物资源,如建筑模型或建筑遗迹的图片、幻灯片等。这些资源提供支架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源来开展学习任务,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和材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的主题。

范例支架——

展示与学习任务类似的优秀范例,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目标的模样。比如对于 “撰写科学小论文” 的任务,教师可以展示以前学生写的高质量科学小论文,从论文的结构(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内容(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严谨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在进行 “制作环保手工艺品” 的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精美的环保手工艺品,如用废弃塑料瓶制作的花瓶、用旧衣物制作的玩偶等,并分析其制作思路和技巧。范例支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学习任务完成后的理想成果,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目标形象,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质量。

工具使用支架——

教会学生使用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工具,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和保障安全的关键。例如,在进行 “数据统计与分析” 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 Excel 软件,包括如何输入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制作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使用函数进行基本的统计计算(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在进行 “手工木工制作” 的任务时,教师要教学生正确使用木工工具,如锯子(如何正确握持、安全操作)、刨子(调节和使用方法)等。掌握正确的工具使用方法,学生就能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发生危险。

合作支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 “校园环境改造方案设计” 的大任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协调进度,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内容和提出的方案,调查员负责收集师生对校园环境的意见和需求,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设计方案。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合作的规则和技巧,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解决小组内的意见分歧等。通过小组合作,成员之间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从同伴那里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知识,拓宽自己的思路。

灵活确定提供 “支架” 的主体

教师:提供支架的重要角色

教师无疑是提供支架的关键主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履行这一重要职责:
一是在大任务的后面设计层层递进的引导性问题,降低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 “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和带来的影响” 这个任务时,可以提供以下两个小问题支架:“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生活,有哪些东西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的?”“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了这些新东西的出现呢?” 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小巧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二是提供图片、图表、案例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生物教材中细胞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教材中的细胞结构示意图,然后借助列表自己总结细胞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同时,教师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科普文章或书籍章节,让学生对细胞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些资源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门。
三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如,在学习历史上的外交事件时,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模拟外交谈判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各国的利益诉求、外交政策等知识,从而在角色扮演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情境就像一个生动的舞台,让学生在其中尽情演绎和学习。

同伴:互为支架的美好可能

如果课堂上互学关系建立得好,伙伴之间也可以互为支架。比如,在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时,小组讨论可以成为有效的学习支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个学生可能会从人物的语言描写方面入手,分析主角的性格特点;另一个学生可能会从人物的行为动作描写方面来阐述不同的观点。通过这种相互交流和分享,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读方式,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像不同色彩的画笔相互交织,描绘出更绚丽的画卷。
在学习外语时,学习伙伴之间同样可以互相提供学习支架。比如,在练习口语对话时,一个学生可能在发音或语法上出现错误,同伴可以及时纠正并提供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他们还可以互相分享记忆单词、理解语法规则的小技巧。例如,一个学生分享自己通过制作单词卡片并结合例句来记忆单词的方法,另一个学生可能会受到启发,也采用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单词记忆效率。这种同伴之间的互助,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彼此的学习之路。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