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以高中思政课“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为例

学术   2024-11-07 08:11   日本  

请点击上方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我们

引用本文请注明:

向小琴.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1——以高中思政课“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为例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 (11): 9-14.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的教学案例,从把握好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和主体维度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策略,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讲透理、控好度、生其情、用好法,以提升故事育人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就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命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以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是当前背景下推进高中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根植于生活实践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征途上谱写的壮丽篇章,它们跨越历史长河,连接着文化根脉、历史智慧、全球视野及价值追求,同时伴随着众多鲜明的时代人物与事件。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内涵丰富、呈现方式多样,如何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逻辑维度是高中一线教学的现实考量。笔者拟站在一线教师视角,选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教学案例加以剖析,以期能给高中思政教师提供些许借鉴。

 


一、把握理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要注意“讲透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高中思政课从学科内容上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强调通过讲好“故事”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核心理论,并且要让学生对之真学、真懂、真信、真行。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重历史,是引导学生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素材。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并非仅仅是“故事”,更需要透过“故事”透析其背后的学理,引导学生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创新理论与高中思想政治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坚定“四个自信”。

 

道理与故事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主要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历史,融汇着丰富而深厚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理论维度,把道理讲透,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本身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理论应精准对接,让故事承载理论,把理论知识融入故事。故而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选取要契合教学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学科语言去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故事解读的深刻性。二是故事选取应坚持小切口和深探究相结合。故事的切入口要从小处着手,不能过于笼统,要注重故事的内在情感和细节,讲好每一个具体的小故事,让学生能够见微知著并迁移运用,综合运用多个相关故事进行系统性论证,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深刻认同。

 

例如,在“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中,教材从三个视角进行理论演绎:“探究一”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要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探究二”讲述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探究三”讲述实现乡村振兴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阐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教师选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切入,以成都大邑县这十年的成就故事,设计“探寻雪山大邑的答卷密码”的故事主线,引导学生从探究一:“奋斗篇——星光不负赶路人,荣光属于实干家”,聚焦成都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奋斗人生经历,设置探究任务:(1)樊建川的哪些可贵品质打动了你?(2)樊建川的奋斗人生经历可以被复制吗?探究二:“生态篇——推窗望千秋瑞雪,开门见碧水蓝天”,根据西岭雪山的保护和开发维护团队——西西服务队的故事,设置探究任务:他们是如何凝聚共识、践行社会责任,共同守护西岭雪山的绿水青山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探究三:“致富篇——广袤乡村展新貌,振兴路上阔步行”,从大邑县董场镇祥和村在党建引领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故事,设置探究任务:成都大邑董场镇祥和村“党建+”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何启示?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视角探析成都大邑县这十年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密码,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逻辑中印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每个平凡工作都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坚持劳动,践行社会责任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剖析故事的过程中把大邑县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述好,兼顾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从多维视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命题逻辑,实现学科理论逻辑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把握实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要注意“控好度”

  

高中思政课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实践性是其根本属性之一。将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巧妙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实践维度,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感受到故事的鲜活与深邃。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索。

 

首先,把控故事讲述与学生实际的关系,突出实践育人的效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故事实践育人的效度。在实施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听”故事到真正参与故事。如在“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学实践,通过分组查阅建川博物馆历史及馆长樊建川的事迹,连线采访樊建川馆长,实地体验西岭雪山并探寻其保护和开放的实绩,到访祥和村“两委会”所在地采访当地居民,指出当地乡村展新貌的具体做法等可具体实操的形式,让所有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讲述及活动参与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真正突出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精准链接。

 

其次,厘清故事脉络与现实发展的关系,提升价值引领的厚度。每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都是时代变迁和发展的缩影,其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映射出现实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所以,对于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既关照其历史逻辑,也把握其现实逻辑,要清晰地勾勒出故事的起承转合,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与学生共同探索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深远影响。[3]例如,“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的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实践,了解大邑县董场镇祥和村在党建引领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作为,整个过程充满开放性却又并非“杂乱无序”,而是透过这一个“村”在党建引领下大步迈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点”,映照出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故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等多种方式明确了我国农村发展、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并能够从中深刻理解“党建”及“第一书记”等党员先锋模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而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故事价值引领的厚度。

 

最后,确保故事真实性,增强学习体验的深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故事”往往是“劣构”的,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筛选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真实性的故事,并注重其生动性和互动性,以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中,成都大邑县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是经过教师深入挖掘筛选和创设的,大邑县在这十年发展成就卓著,且就在学生身边,学生有条件深入实践去探寻其精彩成就的密码。此外,大邑县作为中国千千万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缩影,能够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因而,要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合理性、生动性、互动性,使学生置身故事之中,让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引领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

 


三、把握价值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要注意“生其情”

  

将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真正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就必须真正在学生心中生成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坚定的价值观认同,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角度加以把握。


首先,讲述立意上,拟定有效目标,指向价值引领。目标指引着教学实施的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必须凸显价值立意,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具体而言,教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整体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框架,并注重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厚内涵,实现故事与学科知识和学生情感的融合。例如,在“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中,教师坚持素养导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意蕴,厘清推进乡村振兴与迈向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2)在“雪山大邑的成就密码”研学探究中,结合教材知识和故事信息,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分析与综合、辨识与判断等学科能力。(3)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自觉弘扬劳动精神,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师坚持将目标贯穿教学实施全过程,推进“研学·实践”参与下的真实性学习和“主题·情境”聚焦下的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从实地研学中切实体验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次,讲述方式上,注重情感投入,强化氛围营造。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从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到新时代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从国家重大工程的辉煌成就到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变迁,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诠释。教师在推进这些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情感的渲染和传递,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媒体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激动人心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的自豪感。如在“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樊建川馆长、西西服务队以及祥和村第一书记和党员们的故事的时候,要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让学生走进故事,感受人物的情感波动,进而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情感自然流淌,而非刻意煽情。学生从故事中真正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易与伟大,感受到个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情感共鸣与价值观认同是学生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前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最后,讲述效果上,坚持情理交融,促进价值内化。教师应秉持情理交融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讲述中,将情感的共鸣与理性的认知紧密结合,使之在心灵深处扎根,并在行为中自然展现。实践中,在讲述故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深入反思和讨论,鼓励学生从多维视角审视故事背后的意义,群策群力,通过思维碰撞深化对故事价值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将瞬间的感动转化为持久的内在驱动力。此外,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边界,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实践大课堂,将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责任与担当。例如,在“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中,每个故事都伴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深度探究任务,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激发思维火花,展现出故事与学理交织的独特魅力。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布置了创意性课后作业:“坚定自信,展现新时代最美家乡”——通过Vlog的形式,记录并讲述家乡在过去十年中的沧桑巨变与辉煌成就。这一作业任务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发展脉搏,从“坚定自信”的视角出发,展现新时代家乡的魅力,讲述属于自己的家乡故事。这样的课后延伸,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还强化了他们的实践意识,让学习成果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把握主体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要注意“用好法”

  

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学习主体,教学实施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深层性和故事育人的整体性,最终是要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同时,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故事推进、用好方法策略的关键点。所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要始终把握主体维度,精准定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作为学习探索的主体、活动实践的主体以及自我成长的主体等多个维度。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需坚持全员参与和示范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实现全员育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以“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一课为例,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组织成立三大研究小组,每组分别围绕“奋斗”“生态”与“致富”这三个核心关键词,深入探索“建川博物馆”“西岭雪山”及“董场镇祥和村”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变迁,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记录以及成果汇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亲手构建了生动鲜活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素材。在课堂探究环节,教师基于学生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深度引导与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深化个人体验。学生在自主阐释、选择与观点确立的过程中,不仅使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变得更加具象可感,还促进了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内化。同时,通过小组间的分享与交流,实现了个体示范与全员参与的有机结合,既增强了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师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是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精心策划者和引导者,整体课堂教学架构应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持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工具及方法等都由教师提供充分精准的指导,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关注个体差异;教师是课堂互动与反馈的积极促进者,尤其是课堂深度探究与分享的环节,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并且给予学生积极反馈;此外,教师还应是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引领者,对于每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的情感元素与价值追求,理应适时点拨、有效引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融入,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精准把握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和主体维度,能够让学生在故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达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探索与实践,勇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致力于持续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使其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经典案例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CCX&DZX-2023-88)成果。作者:向小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05):4-6.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韩升,李斌. 共时性、历时性与主体性: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4 (05):25-32.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4年第11期,转载需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肖雪




往期精选

申继亮:养其根,俟其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顾之川:高考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同向同行

张颖: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2019版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介绍

吕丽 邵志豪:小初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马玉春:增值评价——儿童语文素养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朱志平:基于共享的主题式教学沙龙

刘屹桥 黄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

何丽:日本对中小学教育惩戒与体罚的裁定

毅: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以小学科学为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八版)
国家课程教材专业研究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定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课程教学专业期刊。本刊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旨,解读新政策、推广新成果、宣传好经验,为基础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权威专业服务。
杂志为月刊,每月1号出刊。常设课程建设、教材研究、教学教研、考试评价版块,覆盖基础教育学前至普通高中所有学科及领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加油站。
欢迎订阅、投稿(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及编辑费)。
投稿邮箱:kecheng@ncct.gov.cn
办公室电话:010-58556775

爱我,请给我好看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