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2024年年会上,收到张泽槐先生馈赠新作《永州文化符号》,惊喜有余,厚重有加。惊喜之谓,今年初曾经听说有此写作打算,几个月过去就出了成果,令人惊且喜慨;270余页的大书,捧在手中沉甸甸的,而且以文化符号为导向,将永州家底几乎翻了个遍,莫不厚重也。
黎笃田先生题签,清澈飘逸;陈仲庚先生作序,全面精到,二位均是令我肃然起敬的书文大家。该书内容分十章,分别是古地名、古遗址、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古石刻、非遗名项、山川名胜、历史名人、诗文名篇,平列起来有六古四名,陈仲庚序以永州地图、百科全书、学术著作为题,提纲挈领对书做了读解,登堂入室已有全面领略。进一步细细读来,与过往之人、之事、之物、之言、之文面对面相交,知识获得感与难得一遇的享受油然而生——这是一本值得品读的永州好书。
击掌抚耳之余,碰撞出诸多思考。比如,祁阳古地名,起始于汉末三国时代的吴国,析泉陵县北部而置祁阳县,属零陵郡,这是祁阳县的发端肇始,因县在祁山之南得名,可想而知,那时候零陵郡的泉陵县范围相当之广大。隋唐之后纵有分合,祁阳县隶属永州府(永州零陵郡)。新中国成立后,湘南地区一度有分有合,直到1983年,祁阳县回归零陵地区,2021年撤销祁阳县,设立县级祁阳市。这一段传承变化有序,然今祁阳非古祁阳,这个事情似乎说得不够清楚。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经在祁东风石堰工作生活六年,当地人都念叨自己是祁阳人,我一时不解。还有一位老领导曾与我闲聊,祁东这个地名取得怪,在祁阳的北部,要说就应该是祁北,怎么成了祁东呢?旧时纠结再度沉浮,让我真的为祁阳古地名较了个真,多方托人寻觅资料,终于找到一部1840年至1988年的祁阳县志,几经深入查询,得知较多信息。
一是说道祁阳不能漏掉祁东。1700多年前,吴孙皓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间(264—280),从泉陵县析出永昌、祁阳二县,永昌县治设今祁东县砖塘,祁阳县治设今祁东县金兰桥,祁阳县源自当年县治位于祁山之南而名,但最早县治在今祁东,而且当年的永昌、祁阳与今祁东、祁阳有可能相似。二是古地名祁阳和今祁阳有分合。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泉陵为零陵,将永昌、祁阳并入零陵县。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复置祁阳县,原永昌县地归并祁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年,均沿袭不变。根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祁阳县政区图,祁阳县为一等乙级县,面积3042平方公里,人口775806人。1949年10月祁阳解放,当时祁阳(含祁东)划为6个区,下辖19个乡镇。1952年4月25日,祁阳、祁东按照十个区分别设县,第一区(观音滩)、第二区(大忠桥)、第三区(白水)、第四区(潘家埠)的全部,第五、第六区的小部分,组成新祁阳县基本班底,1954年6月,宁远、常宁县部分地区划入,形成新的祁阳县,县域面积现为2538平方公里。第七区(洪桥)、第八区(白地市)、第九区(黄土铺)、第十区(蒋家桥)的全部,第五区(归阳)、第六区(过水坪)的大半部划出,析置祁东县。从唐太宗到新中国初年的一千三百多年里,祁阳县已经铸就今祁阳与祁东人中的家乡理念,即便因为政区调整变化,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同乡情结,需要恰当的解读。
再说冷水滩,这是永州古地名中晚出的小老弟,又名冷溪,俗称滩上,讲的很对。回顾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知青,从冷水滩下放到东安芦洪市老家,包括普利桥、黄阳司,甚至没有回归零陵地区的祁阳这一片的乡亲,都将冷水滩三个字的地名,换而言之为滩上,说道间颇有尊称的意蕴。可能,在计划经济年代,冷水滩做为一个庞大的地区级别物资材料交通集散地,让人神奇得看不懂。其地名来由,“旧因城区位于湘江由北流转向东流的拐变处,下临深潭,水流湍急且冷,故名。”我以为,这样说道过于简单,也不确切。
关于冷水滩地名来由,一种是书说。《零陵县志》载:因其地有滩,滩的东面有崖,崖下有溪,溪冷,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山阴徐大伦为丞时居滩上而名之。旧志书搬出清代县丞徐大伦在此呆过为托,我则可请徐霞客翻盘子。《徐霞客游记》:丁丑(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十二日:平明发舟,二十里过冷水滩,聚落在江西岸,舟循东岸行。徐霞客比徐大伦早了差不多两百年,就已经知道“聚落在江西岸”的这个地方是冷水滩,而且写入了自己的游记,其地名绝不是徐大伦命名,甚至比徐霞客出现得还早。明·洪武十六年(1383)《永州府志》不载,冷水滩地名源起何时,目前没有新的查证。
再一种是传说。冷水滩以上是没有航标的河流,古来潇水、湘水上放木排的簰古佬,经过百滩千险,沿途紧张激烈而情绪高昂。一旦过了冷水滩以后,水面开阔平缓,险滩不再,热血沸腾骤歇,水并非冷,在巨大反差的情绪作用下,一直与激流险滩搏斗交锋的簰古佬,在热血消减之际感觉这里的水凉了,将此地喊做冷水滩,这是簰古佬口耳相传呼唤出来的地名。永州南部五岭山脉盛产杉木,号称江华条子,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1368),曾经一度掀起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江华条子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沿潇湘水路下洞庭达长江,是明清长江沿江经济带建设材料必然选择。我少时邻居是潇水木材水运局的电工,水运局是计划经济时代属于零陵地区管辖的县团级单位,在今湘江西路原耐火材料厂至造纸厂之间,沿江储放一大片木材就是水运局的,这位邻居常说起老职工从大山里放木排去长沙、南京、上海的趣事,令我耳濡目染。
当然,既然此地为冷水滩,滩竟何处?徐霞客游记可得见一斑。“是日天清日丽,前所未有。一舟人俱泊舟东岸,以渡舟过江之西岸,市鱼肉诸物。”那日,徐霞客乘船经过冷水滩,船停靠东岸,然后乘坐渡船到西岸采购物品。徐霞客病体未康,守坐在船上,“望隔江聚落俱在石崖之上,盖濒江石骨嶙峋,直插水底,匱匱之址,以石不以土,人从崖级隙拾级以登,真山水中窟宅也。”旧志书言“滩的东面有崖”,乃为妄语,徐霞客的船停靠在东岸,看到的是西岸有崖,旧志书作者颠倒方位变成“东面有崖”,何其谬哉!“市物者渡江还,舟人泊而待饭,已上午矣。忽南风大作,竟不能前,泊至下午,余病复作,薄暮风稍杀,舟乃行,五里而暮。又乘月五里,泊于区河。是晚再得大汗,寒热复去而心腹间终不快然。夜半忽转北风,吼震弥甚,已而挾雨益骄。是日共行三十里。”是日天气变化较大,薄暮大风减弱,乘船终于上滩前行,直到月夜很晚才行过十里,停泊区(曲)河歇息。这是目前见到最早的过滩上行的完整记载。今日宋家洲水电站枢纽桥坝工程建设后,冷水滩的滩已不存于世,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来恢复。
冷水滩河西老城区临江有四个码头,解放路(现在的老街)到江边有大码头,往下有渡船码头(与河西对岸交通),唐家码头(现在河西桥头市场旁边),再往下走是鸡公码头(中山路到江边)。这四个码头是冷水滩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大码头的北侧是耸立在崖壁上的盐街,南侧是同样建在崖壁上的五一米厂(国家粮食储备库),依次过去为地区制革厂、地区轻机厂、冷水滩水泥厂等,都是临江而立的国省地级单位,俗称上河线,隔江而望的是宋家洲,其间湘江因水流落差较大,奔腾湍急。其实,湘江河道至宋家洲分为东河与西河,解放路大码头以上常年只有西河水,东河则为沙滩,汛期才有水。下河线从鸡公码头到造纸厂河段宽阔平缓,零陵地区盛产木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年木材采伐每年上100万立方米,主要通过湘江在此运输。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冷水滩到零陵的一种交通工具叫“汽划子”,实际上就是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客船,从冷水滩大码头出发,到零陵潇湘门码头上岸,大约要三个多小时,这是上行船,返回来下行船只要一个多小时。特别是冷水滩开出来就要上滩,到宋家洲的滩头上几公里水路要半个多小时,冬天枯水季节,“汽划子”还增加人力用篙子撑,这种溯流上滩的印象忒深,与徐霞客游记所写几乎有着类似的经历。
以冷水滩为基点,湘江上下游两端水位落差及距离变化迥异。从上游往下游的海拔高度:涔天河210 米,冷水滩90 米,洞庭湖33米;冷水滩上游到涔天河不到200公里,水位落差120米——水急滩险;冷水滩下游到洞庭湖约400公里,水位落差60多米——水平流缓。这是常人未能理解冷水滩地位价值之处。所以,冷水滩地名由来与木材水运有着直接关联,应当是放木排的簰古佬们口耳相传呼唤而来,说得雅致些,众口铄金,它是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创造。
作者:蔡自新
策划:易 军
图文来源于网络,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随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