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 SHU JIANG
NO.141
2024/07/22
好书新书,隔日一会!
获取更多新书推荐请关注“書將”。
关注
点赞
分享
【原作名】Drawing The Line: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Artists from Museums to the Movies
【作者】[美]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
【译者】郭硕博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8月
【ISBN号】9787575301688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女,1983年生,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当代美学及艺术学理论,出版有《西方当代实验艺术研究》《谱系与在场:川渝地区当代实验艺术》《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研究》,并译有《尼采论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局外人》《西西弗神话》等。
内容梗概
Summary of Contents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致 谢
导 言
第一章 对魔鬼的同情:失德艺术家会做更糟糕的艺术吗?
第二章 同谋与团结:欣赏失德艺术家的作品是错误的吗?
第三章 改革艺术世界:失德艺术家应该被“取消”吗?
第四章 爱、信任与背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失德艺术家?
参考文献
名家推荐
Expert recommendation
——《多伦多星报》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导言
Introduction
精彩摘编
Highlights Compilation
想象一下,现在是1994年。你甚至可能还没有接入互联网,更不用说手机了,所以你正在听着收音机消磨时间。新锐的流行/R&B艺术家阿莉雅带来了一首歌曲。你以前听过她的音乐,但这是她首张专辑里的第三支单曲,对你来说,它是全新的。你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欣赏她的歌声,这时候你就开始关注歌词了。你听见她用稚嫩的声音,大大方方地将歌词唱得扣人心弦,最终与歌曲的标题呼应而到达高潮,即《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你的眉头皱了一会儿。你想:等一下——她到底多大了?因为从词曲内容来看,她的年龄可能远远超过了一个数字!后来,你在当晚的MTV中了解到,阿莉雅15岁,而你正在聆听的歌曲,则是由一位与她秘密结婚的27岁男子创作并制作的。这个人已经是音乐界的明星了。他的名字是R. 凯利。
你或许已经对歌词起了疑虑,而对于所有事实的了解,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对这首歌的体验。一个有权势的男性,对一个依靠他来实现梦想的女孩进行性剥削,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下次收音机再播放这首歌的时候,你可能会切换到另一个电台去。“哎呀!”你会说,“我就是没法听这个!”
了解艺术家的行为会让你质疑或拒绝他们的作品,如果你已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你或许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有时候你就是无法将艺术与艺术家分开。厌恶地远离一件艺术作品,既是一种道德反应,也是一种审美反应:你不仅是在对艺术家进行道德判断,而这种判断也会影响你对其艺术作品的接受。当然,这种反应并不是绝对的。你可能会想:“R. 凯利是个变态,这些歌词有点恶心,但是伙计,我喜欢这首歌!”这是对于艺术家的道德谴责,甚至是对歌曲的道德谴责,但并不是对它的审美批判:排除掉R. 凯利的行为,以及这首歌曲所卷入的关系,你仍认为这是一首好歌。但是,如果你对这首歌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负面反应,发现它不再能够打动你或吸引你,并感到有种想将它关掉的冲动,那么R. 凯利与这首歌曲的道德缺陷,似乎就已然影响到了对作品的审美。不仅R. 凯利因为剥削未成年女孩受到合理的道德批判,而且歌颂这种剥削关系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同样的谴责——艺术家的不道德性让原本得以享受的音乐变质了。
这个案例变成了一场激烈风暴,艺术家的不当行为、歌词的道德信息,以及歌词在这首歌曲于审美层面的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全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但是,事情并不总是整齐地凑在一起。R. 凯利的行为让这首歌受到了道德和审美的双重批判,这种判断是合理的。但想要让这种组合判断完全符合成立的标准,那种情况是很少见的。而且,为了证明它们的合理性,就会涉及许多具有争议的解释工作。换句话说,艺术家的道德缺陷并不会使其作品在审美层面上自动地变糟糕。这就让我们对一个重要问题的回应变得更加复杂,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处理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在R. 凯利的案例中,我们已看到三种不同的可用批判:对个人(艺术家)的道德批判,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批判,以及对艺术作品的道德批判。对于前面两个类别,我们是非常熟悉的—我们习惯把某个人判定为混蛋,或者把某本小说判定为陈词滥调。但要说一件艺术作品在道德上是坏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的道德批判是为人保留的,而不是为物品。持刀凶手是坏人,而这把刀只是在错误的时间被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我们可能会因为朋友轻率违背承诺而斥责他,或者对临时起意的杀手进行谴责(第一种批评),但当我们说一幅画或一部电影不好的时候,我们往往抱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对于艺术作品,我们的价值判断通常有独特的审美偏好:我们批判空洞的表演、拙劣的写作、缺乏想象力的故事以及跑调的唱腔(第二种批评)。在这类列表中,把道德缺陷加进去是否有意义?那将是第三种批判—对艺术作品本身的道德评价。相比而言,即使是那些有可能对人类生命造成毁灭性后果的事件,它们似乎也无关于道德批判。可以肯定的是,造成数千人死亡的地震是一场悲剧,我们都同意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地震本身是一件道德层面上的坏事:它并没有像故意杀害数千人的恐怖分子那样做错了事。当一个人负责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作品本身(在绘画或者雕塑的情况下)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或者(在行为表演的情况下)是一个事件。虽然我们或许会判定,艺术作品的创作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并追究艺术家的道德责任(譬如故意煽动暴力的电影或小说),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作品本身在道德上是坏的。归根到底,如果说像地震这样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在道德上是坏的,这种说法是无意义的,那么你可能想知道,判断一件艺术作品在道德上是坏的,这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与地震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对这个世界持有特定的视角。地壳板块没有观点,艺术作品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场景,并请求观众以特定方式做出回应。想一想那种展示圣人或圣像的宗教艺术。或者考虑一下悲剧的英雄,可能是《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中的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她注定要轮番受到赞美、怜悯与敬畏。这些作品呼吁观众对其内容做出一定的反应,因此我们就可以质疑,这些回应是否合乎道德或其他方面的要求。有时候,艺术作品鼓励我们对某个角色产生的反应,会与该角色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产生冲突:譬如,他们会被描绘成反派,但实际上显得值得同情。其他时候,我们会发现,艺术作品所采用的观点划清界限?本身在道德上就是令人反感的:一首歌可以支持厌女的态度,一部电影可以美化种族主义暴力。在道德上,厌女症和种族主义是受到谴责的,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进行批判,即这些作品不仅呈现出在道德上令人反感的世界观,并且还要求观众也接受它。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想法,即这些艺术作品终究是要受到道德批判的。
认为艺术作品可能因其所采用的观点而在道德上是坏的,这是一个在如今很常见的想法,但它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虽然在欧洲传统中,对艺术道德的哲学反思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那里,并通过休谟和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得到了延续,但实际上,从并不是很久远的时候,这些问题就已经不在讨论范围内了。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20世纪早期到中期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的本质和目的并不会超出作品的形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绘画就是与线条、形状、色彩、布局相关,并且与这些形式特征在观众中引起独特审美反应的方式相关,即一种“无利害”的审美反应。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应该对艺术作品感兴趣(形式主义者肯定认为艺术很有趣!),而是说他们应该只关心作品的形式属性,而任何及所有的背景特征(一个人自身的欲望、作品的历史、它的道德与政治背景,以及关于艺术家自身的任何事实)都应该被排除在框架之外。这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认为艺术作品不会受到道德批判,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唯一适当的艺术关注对象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那么任何可能在作品中被发现的道德信息,都将作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而被排除在外。此种观点的抬头恰逢诸如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兴起,这也并非巧合。当你在谈论一件罗思科的大色域绘画,或者波洛克的滴画作品时,就能很轻易地说作品的道德特征无关紧要,因为它们乍一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道德内容。
当涉及那些明确试图吸引观众进行道德反思的艺术作品时,再维持这种观点就很难了。要是坚持认为《奥瑟罗》、《格尔尼卡》或《贱女孩》(Mean Girls)与伦理无关的话,那就似乎完全没有抓住这些作品的重点。形式主义的影响是短暂的,这是可预见的。近几十年来,哲学家和其他专家又兴致勃勃地对有关艺术伦理批判的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艺术作品至少有可能在道德上是坏的,那就会面临一个不同的问题:艺术作品可以受到道德批判的这个事实,是否会使这些作品在作为艺术作品的层面上变得更糟,或者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在审美层面上变得更糟?《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的歌词是否让这首歌不仅在道德上更糟,并且在审美上也更糟?形式主义者认为,批判艺术作品的伦理内容根本没有意义,更不用说思考该内容与作品审美品质之间的关系了。针对这个问题,哲学家与其他评论家不得不发展出新的思考方式,以审视艺术作品的道德缺陷与这些缺陷潜在的审美后果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办法解释,为何一首支持性剥削的歌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会让它在审美层面上变得更糟?这个问题本身就呈现了一个哲学挑战,但是关于艺术家的道德缺陷与其作品在审美层面上的成功,要弄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更进一步的任务—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值得对这个问题加以关注。特别是在革命性的“Me Too”运动a将许多艺术家的不当行为曝光之后,我们更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即艺术家的道德与其作品的道德及审美维度有何联系。对艺术家的伦理批判,会如何影响到其艺术作品在审美层面上的成功?艺术家的道德败坏会使他们的作品更糟吗?伍迪·艾伦的电影不再那么有趣了吗?迈克尔·杰克逊的热门歌曲不再那么值得起舞了吗?厌恶地远离《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这有意义吗?艺术家的道德揭露似乎会引起我们审美行为的变化,那么我们要如何开始思考这些变化呢?
⭕️“学术匠”开设了学术和图书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获取电子书等学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2024-07-12
2024-07-10
2024-07-08
2024-07-05
2024-07-03
2024-06-28
2024-06-26
2024-06-24
2024-06-21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