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作者丨林小丛 编辑丨小秃子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学习领域的大脑使用指南《大脑想要这样学》。它围绕听课、阅读、考试三大主题,解决“为什么学习这么难”“如何让学习变得简单”这两个重要问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肯定要比光看要更有印象,所以一般上课我都会有记笔记的习惯。经过快二十年的学校生涯,对我来说,写到纸上的记忆程度大于打字大于拍照大于光看。上课的时候还是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听讲上,笔记只是写个大概。一方面是对前面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复习,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一个检验,查缺补漏。建立一个外部的知识存储系统,通过整理笔记复习笔记,重新唤起这段知识的记忆,从而保持记忆。手写笔记往往可以记得更深,有助于大脑更深层处理信息,但是速度慢,修改范围有限,以后甚至都找不到这本笔记哪去了。但处理信息往往在浅层,有时候只顾着记录字,反而少了思考。对了,现在还可以直接在平板这类电子工具上用笔进行记录,算是以上两种方法比较综合的结果。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取决于你有什么需求和偏好,所以并不能一棒子打死哪种方法就是不好。第一,补充内容的时候,一味补充概念或者抄书,没有加入自己的东西。整理笔记只是抄书的话,那你为啥不直接买本书,整理是在构建知识大楼。虽然满满的看起来可能比较有成就感,但是请给后面复习的自己留点空间吧。每次看肯定都会有新的体会,甚至可能直接推翻前面,所以不要急于填满笔记。第三,花里胡哨,只顾着笔记的美观,或乱七八糟,之后完全看不懂。这就是两个极端了,要么只顾着笔记看起来好看,要么清一色都是黑色的字,密密麻麻。整理笔记是整理知识,不要偏航啦!自己能看清,能看懂即可。当记得笔记内容太多时,就只“堆”在那里,完全不整理。好比是只收藏,然后就没了。以后想复习也找不到。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都需要标注关键词,方便自己可以直接来到这块相关内容。电子的可以通过打标签、命名来实现,纸质的可以在侧面贴上小标签。纸质转电子可以用扫描王这种软件扫描成图片或pdf,然后自行保存。幕布:个人很喜欢的一个软件,可以思维导图,账号多平台统一,苹果和安卓,mac和pc都可以通用。石墨:功能上几乎和word一样,优势和上面的一样,账号多平台统一,也跨系统统一,手机平板电脑也都能用。腾讯文档:不必多说,更好的优势在于直接微信小程序就能看。goodnotes:主要在ipad上用,很适合导入书本后进行圈画,直接在书上做电子笔记,也能建立笔记本。notion:我主要在电脑上用,很适合建立知识卡片,正在摸索中。对于不同要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笔记形式,进行内容分类,必要时对笔记进行淘汰和备份。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形成自己的笔记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1)闭门造车,只读特定的内容,不看相关的内容,也不和别人讨论。很多人打开一本书都是靠缘分,这样阅读效果会打折扣的。开始读之前,要想好自己为什么读,期望从这本书里看到什么。典型的“道理都懂,但还过不好一生”,不实践几乎就等于书白读了,光懂不行,得干。阅读是个很私人化的感受,只照着别人的书单来读会影响自己实际的阅读感受。读书最主要是动脑然后实践,不要过度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下面简单来介绍一下。这样可以根据书的类型进行因地制宜的阅读、逐个破除阅读误区!这个阶段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最最最基础的阅读,认识字会短句就可以,只要是完成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能做到。这个层次的阅读没什么门槛,主打一个能看懂句子最表层的意思即可。简单来说,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简单大概的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能梳理出书的框架即可。可以通过看书名、出版信息、推荐信息、目录、序言等信息来判断这本书的内容自己感不感兴趣,要不要读。这个层次的阅读主要目的是对书籍做一个初步筛选,简单了解书里的内容,节省阅读的时间成本。毕竟一本烂书,浪费钱也就算了,再浪费时间可真是得不偿失。来到这一步就要开始完整、优质的阅读了,读完书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就算读到位了:阅读是很主观的事情,所以在回答的时候,不要去想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就是在对一本书进行辨证性的分析。在同一时间阅读多本主题相同的书籍,然后把这些书的相关之处列举出来,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主题。这是一个最主动也最花精力的阅读,非专业人士可以不用做到这一步。Survey(研究):在阅读之前先看看标题、副标题、图表,大致了解要讲啥内容。Question(提问):阅读前,提出一些希望这个文章能回答的问题。Recite(复述):复述自己学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就好像是自己在给别人讲课一样。Review(回顾):重新阅读文章,重点关注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得到的答案。第一步,在第一遍阅读时,把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进行标注,留下印象。第二步,回看自己画线/记录的部分,尝试用Why、How、What的方法制作读书卡片。第三步,基于前面的总结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导图或笔记,彻底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阅读方法大同小异,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方法。
在咱们这个教育体系下,考试是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相信大家从小到大都经历了很多次。现在就连找工作都已经有了笔试。尽管说这应试教育这不好那不好,但确实要承认,这已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了。咱也不整那些虚的,现在80%以上的考试都是相对“死”的,也就是由题库延伸而来的。可以上网查阅有没有题库,考试偏好是什么,然后也要向有过备考经验,已经上岸的人打听,题是什么类型的。不过,光准备题库肯定是不够的,考试往往是题库里有的和没有的穿插着来。所以,考试范围里有的,都要尽可能的准备,只是要分配好侧重点。在备考的过程里,也不要完全死记硬背。随着年纪增大,考试中死记硬背的部分是越来越少的。考的知识点通常都是不变的,但是重点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在面试环节。如果刚开始自己没有理解,就多去看别人怎么理解,然后找到自己认同的部分,内化成自己的。除此之外,在备考的过程里,不要过度依赖别人的计划,要有自己的计划。现在网上很多这个经验贴那个经验贴,可以参考,但不要完全照搬,因为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比如,将学习这个科目的时间和考试时间尽量一致,学习环境也尽量和考试环境一致。下面来说说考试心态,很多人都是那种平时学的很好,平时考试也还行,但一到重大考试就完蛋的,包括我自己之前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平常心!轻松的状态下,是最好的,越紧张越容易发挥失常。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不要把某一次的考试看的过重。拿高考来说,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分叉口,并不能定义人生的成功或失败。第二,要求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是要求自己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结果是很重要,但过程也同样重要,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多经历几次考前紧张的心态,然后考完发现也没什么,慢慢习惯了就可以在正式考场上也轻松的答题。所以,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以前正式考试前有很多模拟考试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度思考,也就是书中的方法。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本来选对了,但是一多想改了答案又错了的情况。(尤其是在英语上)所以,不要太怀疑自己,有时候就听自己的第一反应,如果真的要改,那必须让自己拿出充分的证明,否则就不要改。考试都是有对应的给分点的,并不是说写的多就一定分高。如果有能力,可以对题目进行拆解,大概猜出需要哪几个点,然后自己对症下药。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好时间分配,要写理解题目再下笔,尽量按流程来避免漏题。欢迎加入阿猫的读书群,周一至周五推荐豆瓣高分书籍给你。
推荐阅读▽
为了不错过每天20:15的见面,小伙伴们记得把我“星标”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回复【书单】获取星友必读书单,改变阿猫人生的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