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病情已经好转,从而放松警惕,忽视了持续的治疗和监测,最终可能导致病情的反复甚至恶化。
识别这些假好转的迹象对于肾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保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病“假好转”迹象:
1、水肿消失
水肿是肾脏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然而,原本存在的水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不一定预示着病情的改善。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水肿与肾脏功能的关系:在CKD早期,肾脏可能仍然能够维持足够的滤过功能,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随着疾病的进展,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下降,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水肿的出现减少。
因此,对于CKD患者来说,不能单纯依赖水肿的出现与否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水平等)、影像学检查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评估病情。
2、尿量增加,排尿变正常
既然尿量减少是肾脏功能损坏的表现之一,那尿量能多是不是就意味着肾脏功能好转了呢?在评估这一现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利尿剂的影响:如果患者正在使用利尿剂,尿量的增加可能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而非肾脏功能的真正改善。
如果尿量增加和排尿变正常是伴随着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的改善,那么这可能是肾脏功能真正好转的迹象。
3、尿中泡沫变少
众所周知,尿液中的泡沫与尿蛋白有关。若尿泡沫增多,则说明患者的尿蛋白可能比较高;若尿泡沫减少,则说明患者的尿蛋白可能减少了。尿蛋白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尿蛋白的减少可能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有所减轻,这是真好转的迹象。然而,有些情况却相反,比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蛋白漏出减少。
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尤其是到了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衰竭期和尿毒症期,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硬化与纤维化会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尿蛋白可能会减少,反而可能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
患者不能仅凭尿中泡沫的变化来判断病情,而应该依赖全面的医疗评估和监测。除了检查尿蛋白,还应该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以及患者的整体临床状况。
总之,肾友应该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患者应该避免仅凭自我感觉或单一症状来判断病情,而应该依赖专业的医疗评估和监测。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