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CHTV 医学前沿·临床经典】
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保护因素包括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膳食钙摄入、蔬菜和水果摄入。
高风险人群
▼
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 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筛查
▼
无病变者: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具有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超过1cm者: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 Barrett食管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6~12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 Barrett食管无异型增生者:每3~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早诊早治原则
▼
食管癌前病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若内镜显示高级别病变,可内镜下切除;未切除者3~6个月内复查并活检。难以切除或患者不耐受时,可采用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或其他内镜下治疗。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首选内镜下切除,若切除困难或患者不耐受,可采用RFA等治疗。 Barrett食管: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可内镜下治疗;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首选内镜下切除。
早期食管癌
符合内镜下切除适应证的患者,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变≤1cm时,也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后可对Barrett食管进行消融治疗。 局限于黏膜固有层的鳞癌,可内镜下RFA治疗。 病变浸润深度达到黏膜下层(>200 μm)T1b期食管癌,若淋巴结或血管侵犯或低分化,可行食管切除术或同步放化疗。
进展期食管癌
可手术患者,推荐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不可手术患者则推荐根治性同步放化疗。 对于广泛进展期患者,治疗方案以系统性药物治疗和最佳支持治疗为主。
高风险人群
▼
胃癌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 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 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 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筛查
▼
筛查对象为胃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45~74岁之间,以及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者。
胃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首选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对发现的可疑病灶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也可考虑使用磁控胶囊胃镜。
胃癌高风险人群: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每3~6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
早诊早治
▼
胃癌前病变
有明确病灶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应结合内镜所见及病理复诊结果决定下一步处理措施。 有明确病灶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首选ESD治疗。
胃癌早期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极低的早期病变,可行ESD治疗。 不满足ESD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者,以胃切除术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可考虑功能保留胃切除术,同时根据胃切除部位选择适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胃癌进展期
可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首选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综合运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 不可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推荐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治疗后获得转化机会,可考虑手术治疗。 广泛进展期胃癌患者:推荐系统性药物治疗和最佳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