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愈加兴起的“考古热”,让一度被视作冷门学科的考古学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每日商报,发起“考古的种子”小小考古志愿者系列活动,让考古走向学生、走进校园,为中国的考古事业“种下种子”。
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为“我在西站修文物”。9月21日下午,每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来到杭州西站。
他们手拿破损的瓷片,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老师指导下,修复出一个个完整的器物。战国古陶、汉代瓦当、隋唐青瓷……位于杭州西站二楼的“西站两千年——李家塘遗址文物展”,又为同学们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的西站。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胡利红为同学们上课《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怎么修?
几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文物修复这件神秘的后台工作,推至大众视野。文物出土时大多都有毁损,有的甚至只有一些碎片,是文物修复师的妙手才赋予它们重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直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该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胡利红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文物修复二等奖等荣誉,领衔胡利红陶瓷文物修复大师工作室,曾主持杭州地区出土良渚陶器、德寿宫出土文物整理与修复。
△活动现场
胡利红介绍,陶瓷器的修复大致分为拆解、清洗、粘接、拼补、随色、封护几大步骤。“本次小朋友主要体验粘接和拼补,这两个步骤。”
关于文物修复,是修得完美如新才好吗?不是的,文物修复有最少干预、可逆、可识别、真实性、稳定性这几大原则。
△活动现场
稳定性原则,是保证文物修复牢固,保证移动、展出的安全。最少干预、真实性原则,是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文物修复材料和技法,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可逆、可识别原则,则是为以后留下余地,能让后来人用更好的方式重新修复文物。
前段时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重新修复了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龙纹筒形炉”。不但提升其展出观赏性,更在修复过程中用最新技术检测其胎釉的成分组成,获取了更多文物信息。
△胡利红点评同学们的修复作品
2000年前的杭州西站
谁能想到,在现代化的杭州西站东区二楼的“在西站”党群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内,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考古展“西站两千年——李家塘遗址文物展”。
△西站两千年——李家塘遗址文物展
展览的展品,都出自杭州西站开工建设前夕被发现的李家塘遗址,描绘出一个在战国早中期慢慢成形,又在中唐达到鼎盛,最后突然消失于宋的古村落,以及古人们的生活。
这处历史遗址,比较重要的遗迹有六朝时期墓葬2座、砖窑1座、隋唐干栏式建筑基址11处、宋代瓦窑2座,共出土器物标本约800件。
△唐代长沙窑青瓷褐彩模印胡人纹执壶
这些文物,大多是平民所用。比如出土的唐代长沙窑青瓷褐彩模印胡人纹执壶。一个长沙窑水壶,上面画了乐舞人,每个都胖乎乎的,一看就是以胖为美的唐代审美。
“它是如何来到李家塘村的?不远处就是苕溪,它是走水路来的吗?”欣赏之余,不妨这样一个个问题想象一下,古代人的生活,似乎也不那么遥远了。
“‘我在西站修文物’活动从去年开始,已经举办了20多次,近千名市民和旅客在西站体会到考古的魅力。”
杭州交投集团机关党委副书记、“在西站”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徐婕表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设置文物考古展厅的高铁站,杭州西站将古代文化和现代化高铁相结合,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碎片里的传承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王锦瑄
小心翼翼地拿起碎片,用热熔枪把它们拼接在一起。裂缝处,再用101胶水做更为细致地涂抹,保证碎片仅仅粘连在一起,再用石膏粉调制成石膏泥,将石膏泥慢慢填充到文物缺失处固定。
这一过程是一次魔法般的体验,更是一次有意思的课堂。我们手握工具,心怀敬畏,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触摸历史的痕迹,拂去尘埃,让破损的文物重焕新生。
我想到了更多的文物坚守者,他们秉持着一份对历史的热爱,兢兢业业工作着。历史的长河悠悠而去,传统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印在我们的心中,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坚守,更是传承。
火车西站之修复文物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谢然
在杭州的火车西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杭州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结构与修复文物的过程吧。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城西科创大走廊位于杭州西部,东西两侧共长约39公里,包括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和云城,规划总面积约416平方公里。东至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横跨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区,总共有15个镇街,城西科创大走廊致力打造成为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了解完城西科创大走廊,我们就要进入今天的主题——修复文物啦。
首先,我们要把这些凌乱碎片拼起来,可是我拼好了才发现,这里还缺两块碎片。我问老师,老师说一会儿就会用石膏补上,这让我很期待
。
拼好后,我拿出热熔枪,本来在缝隙与缝隙之间粘胶,老师却说我做错了,应该在缝隙处横着黏几道胶,因为热熔胶是要拆除的,而且还会影响复原的完整性。
我恍然大悟,赶紧把前面黏的胶撕下来,再用速干胶在缝隙里头滴几下,等个两三分钟,胶干了后,我就把原先用热熔枪粘上的胶撕了。然后,我们调了一些石膏,把模型压好后倒上去。没过一会儿,石膏就已经凝固了,这样一个被我修复好的小碗就大功告成了。
我体会到了考古人员的艰辛与智慧,以后,我也要好好保管中国的伟大历史。
我的西站考古之旅
采荷二小 华铭泽
杭州西站?如此一个巨型的高铁枢纽,旁边就是生机勃勃的未来科技城,在一个可以称的上杭州新市中心的地方,怎么还能修文物?
周六,我来到了杭州西站,开启了一场现代化的古韵之旅,这真的是宝藏高铁站,有规划馆、博物馆,可以听讲座、修文物。
根据讲解员介绍,西站在建设时就发现了下方有李家塘遗址,出土了800余件文物,大部分就地展出,哪些精美的瓷器、古物仿佛把我带回了挖掘现场。
紧接着就开始修“文物”了。拿到文物碎片我就慌了,心想:我又不是考古学家,怎么修文物?
老师为我们讲解一下步骤,便开始活动。我尝试着把碎片先拼起来,但我的文物好像破损的很严重,连裂痕都不对应。我犯难了,我又一次找到碗底,接着把碎片对着裂痕仔细观察。啊哈,终于对上了。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我立刻用胶抢把它固定好,再涂上101胶水,第一块碎片就完成了。
接着,我开始拼第二片、第三片……,它们上下都有裂痕,拼哪里呀?我只好寻求老师的帮助,对好裂痕,碎片也由于接触面太小,拼了就掉,我只好多涂点胶水。
我尝试着各种办法,体会着修文物的辛苦和快乐。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我拼出了一个基本能看出外形的文物,那一刻我充满了成就感。虽然,我修的第一个文物并没有很成功,但我体会到考古、修复文物的不易,不仅要知识丰富,更要仔细,耐心。
我在西站修文物
长寿桥岳帅小学 马乐橦
我参加了每日商报小记者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修文物。当我们到达活动场地以后,记者老师带我们进入了一扇魔法门,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3D的机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杭州西站和一些古老的文物。
接下来我们坐到了桌前,有一位来自浙江大学考古系的胡利红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古人的插花,其中有各种唐宋有名的花瓶。
然后有一位沈老师开始教授我们怎样修复一个小瓷碗。当我拿到材料时,看到小瓷碗已经碎成了好几块,其中还有一块已经丢失了。我们需要把这个小瓷碗拼接起来,然后再把丢失部分用石膏补好。我们用到了热熔胶枪,镊子,101胶,还有需要我们自己调好的石膏粉和清水。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拼接完成后热熔胶需要打在瓷碗的外面,而且因为热熔胶很烫,在过程中要小心烫伤。调石膏的时候要注意粉和水的比例,达到比酸奶厚一点的程度最佳。
涂石膏的时候要注意石膏和瓷碗的弧度一致,在凝固的时候注意不要用热风机吹,否则会导致石蜡化掉,无法取出。最后,要把石膏的平面打磨光滑。这样就完成了一件文物的修复。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考古的修复师,最大收获是了解文物的修复,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在现代化的杭州西站和4000年前的李家塘遗址之间,完成了一次文化的交融。
我在西站修文物
半山实验小学 刘夏天
在小小的西站里挖呀挖呀挖,挖到大大的文物啊乐哈哈。
有多少人知道在火车西站里,藏着一个李家塘遗址文物展呢?而我有幸在这里参加了一次文物修复活动。
展柜里的文物,有的远看似乎完整近看其实遍布裂纹,有的带着明显的修补痕迹,白色的石膏填补了小半,也有的残缺不全,透过缺口还能看到胎和釉。考古所的胡老师告诉我们文物修复并不是要把文物修得十全十美完美无缺,而是要最大化地呈现文物信息。
我要修复的是一盒碎成好几块的瓷片,幸好碎得不严重,看起来像瓷碗。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碎片尽可能多得拼起来,惊喜地发现这原来是一个小笔洗,而且没有残缺。
按着老师讲解的修复步骤,我用热胶枪在拼接处打“钉子”,这些热熔胶的作用就是固定,让碎片不散开。接下来,我用胶水一点一点地往缝隙里填,眼睛紧紧地盯着裂缝,等胶水渗透后,再挤一点,就这样慢慢地把缝隙都用胶水粘住。等胶水一干,我便迫不及待地把“钉子”撕掉,小小的笔洗在我的手中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唯一的小遗憾就是我修补一条缝隙有些大,应该是最初清理碎片边缘还不够仔细,想起老师的指导,每一片碎片都要仔细地清理,来回对比。看似简单的修复其实并不容易,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那些展柜里琳琅满目的文物,是文物修复师的妙手才赋予了它们重生。
我在西站修文物
杭州市天水小学 宋浩然
深入杭州西站,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修复之旅。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在杭州西站那片承载着历史尘埃的秘境中,在那片被现代文明轻轻掀开的古老土地上,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化身为文物修复的小小匠人,亲历了一场关于“重生”的奇迹。
第一步,清洗,如同细雨轻拂尘埃,古陶瓷上的岁月痕迹在细水流淌中缓缓褪去,露出了它最初的纯净与雅致。第二步,拼接,每一片碎片都承载着故事,我们小心翼翼地用粘结剂将它们一一归位,仿佛是在拼接一段段断裂的历史记忆。第三步,补洞,石膏轻抹,不仅是物质的填补,更是对过往残缺的温柔拥抱,每一滴加水的石膏,都仿佛是对往昔时光的一次深情回望。
此次杭州西站修文物之旅,让我深刻感悟到: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信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而我们,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更应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历史的光芒继续照耀前行的道路。
学修复文物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程子适
今天我比较兴奋,因为马上要动手修复文物了。
到了活动现场,我随意找了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桌子上统一摆放了一双橡胶手套,一瓶101胶水,一把热熔胶枪,一张蜡片,一块一次性毛巾,1把小镊子,七八片破碎的小陶片和一个透明的塑料空碗。我心想修复一个简单的小陶瓷碗怎么可能用到这么多东西呢?
我带着疑问开始认真听课。听完老师的细心讲解后,我大概了解了整个修复文物的过程。我深吸一口气开始干活啦,麻利地带上橡胶手套,毛巾铺好铺平,碎片整理好摆上去。
先将两片能匹配上的陶片拼好,拿起热熔胶枪在衔接缝隙处找几个固定点把热熔胶涂上去。再拿起101胶水把缝隙给涂住,这个步骤必须要小心,手要尽可能的不要抖。
胶水干的很快,我用镊子铲除多余的热熔胶。所有碎片粘起来之后,我发现缺口不是很大,蜡片要搞小一点,手指按进去,抚平到跟缺口吻合的凹凸程度。
我拿着碗去弄石膏泥,刚开始调的比较稀,老师说要再加点石膏粉进去搅拌,调到比酸奶略稠的程度就差不多了。直到得到老师的认可之后,我端着自己调制的石膏泥回到座位上继续开工。我拿起一把白色扁平的按压板蘸取石膏泥,滴到缺口处,滴一层就表面抚平下,来回几层操作下来,缺口补好了。
为了加速石膏干的速度,我甚至用嘴小心得吹风,吹不动了,就改用硬纸去扇。一会儿,石膏干的差不多了,蜡片就可以撕下来了。我用毛巾小心地擦拭多余出来的石膏,左看看右看看,越看越觉得我修补的这个碗真不错,真好看。
我在西站修文物
文澜实验学校 王韫玉
妈妈说要带我去杭州西站修文物,我很奇怪,杭州西站不是火车站吗?
乘地铁无缝到达杭州西站,电梯直达2楼,原来这里有座现代化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展示厅。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见到了移门式的落地显示大屏,还有介绍浙江高精尖科技的魔方动画视窗。
展厅内我们参观了杭州西站出土的李家塘文物,包含有岳州窑、长沙窑、寿州窑等多品类的瓷器,随后还看到了杭州西站的全景模型,了解了西站上下6层建筑的建设规划。
接下来我们来到修复文物区。博物馆馆长给我们介绍了宋代的各类花器,从宋画中,宋朝的精致生活一一展示在眼前。
到修复的时间啦。我们把手里的碎瓷片一片片用胶枪先简单拼接起来,再用胶水从缝隙中完成黏贴,随后铲掉胶枪的胶水,用蜡片拓模,补上缺少的部分,再用水和石膏搅拌,涂抹在蜡片上,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静置晾干后取下蜡片,修补就完成啦。
我看着修复后的小瓷碗,充满了成就感。我还回到李家塘文物对比了下展出的修复后文物,和我的小瓷碗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我也是一个小小文物修复员啦。
你知道如何修复文物吗
杭州市三墩小学 胡新远
听到文物一词,是不是感觉特别神圣,是不是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一睹它的风采?开心的是作为一名商报小记者,有幸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走进杭州西站现场开启修复文物的旅程。
在现场,每个小朋友面前都摆了一些复制的文物碎片。老师告诉我们,大家先把碎片拼凑完整,然后用胶枪把整个文物固定好,需要注意的是胶枪要垂直打在连接处,滴入101胶水,最后用石膏把不完整的地方粘起来,这样一个完整的文物就修复好了。
文物修复是考古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工作人员有很好的审美观和耐心。这次修复文物的活动我也收获颇丰,还获得了考古志愿者证书,特别开心。
文/图:张凡、徐敏月
视频:梁孟澄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