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和我之前写过的那篇——为什么大托FCE这些考试里成绩很好的孩子,校内还是只有80多分 是有类似的地方的。
就是你的语言能力和你的语言”考试能力”,不完全是一致的。
这个事情我早上看蔡老师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领悟到的:
我们英文的考察,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很多时候会考察孩子对那些知识点的掌握,比如一个句子改陈述句或者疑问句怎么改?江河湖海前面有没有the? be made of 和 be made from有什么差别?
但是英文的作为一个外语的好处是:我们英语有一个其他的,独立于校内考试的测试系统来给家长提供“我孩子进步了”的抓手。
比如我们的剑桥五级,托福,AR测试,书的蓝思值等等。
即使校内成绩欠佳的学生,也可以很直观地通过参加其他测试获得对自己语言能力的认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个书,买回来的时候孩子读不懂,但是学一段时间英语以后,孩子词汇量什么上去了,读得懂了。家长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孩子进步了——根本连测试都不用。
所以我在给家长讲怎么平衡校内考试和英语能力提升的时候,这个观念就很好“卖”。 家长很明白地意识到,英语语言能力无非就是:看得懂——说得出。
而语文作为母语,我们没这样的检测手段,或者说,大部分人对孩子的中文语言能力的感知,大部分还是基于“校内成绩”。
比如蔡老师给的这个例子“儿子三年级写的作文,充满着灵气,但是学校老师不给高分。” 学校有学校的要求和标准,蔡老师有蔡老师自己的,因为他懂,他作为高中老师,已经看到了后面孩子真正需要的“语言能力”。
他写了:
说实话,语文不是我的专业,我又不懂的咯!
作为普通家长,我就是只能看我孩子的分数。
我也希望我自己能获得一定的高度去看语文,去理解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但是我没有这样的高度,我还挣扎在“儿子这次默写又错了几个”的阶段。
有的时候看群友po出的孩子的文章,我只能隐隐约约感受到——哦,这个孩子这篇文章我觉得写得还不错,虽然老师可能不太喜欢,但是我可喜欢啦!我看到了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孩。
这个要学的么。
那我学就是了。
我今天晚上学。
蔡老师说,他要先自己讲半小时他的思想和理念。
或许在今天蔡老师讲之前,大家去翻翻他的公号文章会更有收获:
晚上8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