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专业应该是资格证书最多的专业,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证书时,无论是刚毕业初入职场的萌新,还是已经在职场工作多年的老人,可能都会迷茫,继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到底需不需要考证?考完证一定能升职加薪吗?考证用不用报班?这个科目哪个老师讲得好?离考试还剩一个月了,现在复习还来得及吗?教材是看一遍还是看两遍?考试科目怎样搭配?……
这些问题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因为经常在网站、论坛等各种社交平台看到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根据我所积累的在考证方面的经验,我把这些疑问总结成以下五个问题。
Q:考证真的有用吗?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抱怨,即使考下了CPA,月薪还是五千,所以考CPA没用。这个理论和读书无用论是一样的,即使考上大学,月薪还不如工厂工人,所以考大学没用,读书没用。
在讨论考证有没有用之前,我觉得先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考证?如果考证是为了升职加薪,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思考证书和升职加薪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什么样的人可以升职加薪,必然是部门中工作能力突出,能够超出标准或领导预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能够针对工作提出改善建议、提升工作效率的人。所以升职加薪与工作能力挂钩,工作能力并不局限于专业能力,还包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通过考试获取资格证书,只能代表你有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需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转化为工作能力,所以考证和升职加薪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考下了CPA,但依然只能做基础工作,而有的人会通过CPA而登上新的台阶,这种差距不是由于有没有CPA证书导致的,而是两人在工作能力上存在差距。后者即使没有CPA证书,通过自己的能力最终也可以找到上升的途径,证书只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学习提升设置了一定的奖励,考取一些资格证书,可以提升职级或是加薪,这些措施实际上是企业对于积极提升专业水平的员工的激励。
考证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觉得结果重要,如果考试没通过,就意味着下一年度需要继续进行时间、精力、金钱上的投入。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学习的过程,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专业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来进行思考、记忆,然后想办法改善工作方法和思路,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于这方面知识的记忆,也可以加速工作能力转化的过程,在考取证书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快速提升,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投入到考试中的资源。
在竞争比较激烈、财务行业内卷的现在,证书更像是一种筛选机制。很多人同时应聘一个岗位,在工作能力评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招聘企业会采用证书来进行筛选,因为考取证书能够说明应聘者具备自主学习意愿,知识在不断地进行更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考证有一定的必要性。
Q:财务这么多证书,究竟考哪个?
财务证书随便数一数就能数出很多种,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CPA、CTA、CMA、CIA、ACCA、CFA,这些都属于比较常见的,其他还包括一些国家单独发放的会计师资格证书、部分国家新推出的证书等等。这么多的财务证书,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肯定不能全都取得,究竟选择考哪些呢?
考证需要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因为每个人在职业规划上的差异,某个证书在别人那里可以发挥100%的作用,到你这里可能只剩50%。当然也有些人根本没有职业规划,考证大多数都是跟风,听说什么证书有用就去考什么,最后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也没有换取期望的结果。
CPA在会计师事务所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企业中如果你担任管理职位或者主要负责核算方向,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你从事财务分析工作或是担任财务BP岗位,CMA相比CPA,会将知识点更加集中于企业的财务分析、预测以及战略方向,相对花费的时间也会比较少;CIA主要关注企业内控和内审方面;CTA则是对于税收管理和筹划的知识进行了更加细节的拆解和深入的考察;职称证书在某些企业中会作为升职的必要条件;ACCA虽然对于知识性的考核更加简单,但在考试中需要更加灵活的进行应用,这也就要求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CFA主要针对金融方向,对于大多数财务岗位的适配性都很低。
如果你不确定哪些证书是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可以登录招聘网站,查看你所期望进入的行业、期待加入的公司、目标岗位的招聘信息,通常在岗位要求中会标明此岗位需要候选人具备哪些能力,包括需要候选人拥有哪些资格证书。虽然有些公司可能提出的要求很高,但至少我们能看到目前市场上认可度最高的是哪些证书,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企业所期望候选人拥有的是哪些证书。这样的验证方式,或许比教育培训机构人员的推销话术更加靠谱。
Q:考证是选择自学还是报名参加培训班?
考证无论是选择自学还是报班,都需要自控能力。学习不算特别轻松的事,即使上学时每天只有这一件事,我们也不能保证成绩的稳定,何况现在我们还需要工作,还需要一定的社交时间。没有控制能力,我们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很难保证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也就无法顺利通过考试。
在保证自己能够空出时间学习的前提下,选择自学还是报班,就需要看自己的专业基础。有些人的基础很扎实,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够快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人其实自学和报班都可以,但自学能够省下一笔培训费用。专业基础不太好,光看书本的讲解没办法理解知识点,或者说看过书本讲解后没办法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做题中,这类人建议报班学习。
至于怎样判断自己的专业基础,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考试的教材,在目录中查看相对陌生的章节,然后仔细阅读,看看是否能看懂,如果看不懂,建议报班,如果能看懂,就尝试自己做一些教材例题,考虑是否可以自学。如果你是非财务专业的,想转行财务,最好报班进行学习,避免浪费时间精力。
如果选择报班的话,接下来又会出现一连串的问题,哪个网校的网课最划算?每个科目哪个老师讲得最好?网校的选择我认为相差不大,主要的差别在于讲课的老师。每个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的风格,可能并不能适配每个学员,所以如果能够选择试听课,可以通过试听来判断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这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另外也可以上网查看网友的评价,但评价可能过于主观,只能作为参考。
但无论哪个老师,对于考试都具备一定的经验,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进行拆解或是简化,方便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于历年考试的总结,来提示重要章节和知识点,这样就节省学员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
Q: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复习进度?
如果一年准备好几门考试,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需要清楚我们每天可以利用的时间,我个人是不建议使用上班时间进行复习的,除非你的工作饱和度很低并且你的领导不反对这种现象。如果你能够整点上下班,那么下班后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复习,如果你的工作经常加班,那么就需要考虑更好地利用早晨、通勤时间以及牺牲部分周末的娱乐时间来确保充足的复习时间。
至于考试科目的搭配,需要关注不同科目之间知识点的关联性,或者不同证书考试相同科目之间知识点的重叠。例如备考CPA税法的同时复习CTA的税一、税二、涉税实务;备考CPA会计的同时复习中级职称的会计实务以及CTA的财务与会计;备考CPA的财管和战略,同时复习CMA;同时备考CPA的会计和审计、财管和战略、会计和税法等。
临近考试的时候,还有人会问:还剩一个月,现在复习还来得及吗?我个人比较反感这种问题,有上网问问题的时间,不如多去看两页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你在几个科目之前做出取舍,找到自己复习进度最靠前或者最有把握的科目进行突击,如果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兼顾其他科目。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需要确保学习时的专注,有些不太重要的知识点,听一遍就能够理解,这样在后续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可以将精力专注于难点、重点章节。专注需要自控力来屏蔽外界干扰,同时也需要控制上网与同样参加考试的学员交流的时间。可以就学习中的问题适度交流,但不能过度交流。例如询问其他人的学习进度等,这样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节奏造成干扰,形成焦虑情绪。
Q: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一点书都没看,还要去考试吗?
我的建议很简单,就是无论看没看书,都最好去参加考试,除非遇到不可抗力或者身体出现状况。
即使没有进行充分复习,参加考试一方面可以体验一下考场氛围,习惯和适应机考系统,另一方面可以观察考试出题的范围以及出题人的思路,查看自己复习薄弱的地方,明白自身基础与考试要求水平之间的差距,为下一年度的复习打下基础。
同时,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这个人自身的学习意愿不是很强,或者自控能力很差,所以才会出现在漫长的复习时间里一点书都没看的情况。需要进行自我检讨和复盘,提前考虑下一年度的复习计划,并且想办法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或者考虑利用第三方介入来确保学习进度。如果没有决心改变,我建议还是不要参加考试了。
学习其实是一个孤独的过程,需要自身的驱动力来进行保证。当你有学习愿望的时候,考证或许就不再是那么痛苦的过程,虽然会让你感到疲惫,也挤占了你原本娱乐的时间,但最终的结果能够为你带来比付出更大的收益,那么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更大的收益并不局限于获取证书,还包括学习中所收获的知识、转化提升的工作能力、自驱力和自控力的强化,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助力。
转自:漫谈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