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CO】张剑教授:乳腺癌慢病化时代需齐抓共管,“TPO-RA、G-CSF”助力综合管理格局的优化与升维

学术   2024-10-14 20:02   上海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9月25日至29日,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厦门盛大召开。权威专家学者们齐聚盛会,携手并肩共谋我国抗肿瘤事业的发展蓝图,引领行业步入崭新纪元。在此次专题盛会上,专家们聚焦于乳腺癌慢病化管理的新时代,深入探讨并论述如何优化与提升乳腺癌的综合管理格局,以及如何利用最新医疗技术、跨学科合作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疾病管理的精细化发展。【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针对乳腺癌治疗手段的变迁、综合治疗面临的不良反应挑战及影响等话题阐述洞见。

本期特邀专家——张剑 教授


张剑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一期临床研究病房行政主任

上海“医苑新星”杰青人才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召集人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YBCSG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委会副主委
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DE首批化药临床兼职审评员
《Diseases & Research》副主编
第一/共一/通讯发表SCI论文50余篇(Lancet Oncol 54.4、Ann Oncol 51.8、 Nat Commun 17.7、Clin Cancer Res 13.8、J Hematol Oncol 23.2)


乳腺癌治疗策略已从传统手术拓展至辅助化疗、内分泌、靶向和免疫等多维度治疗。能否简述乳腺癌治疗手段从手术到多维度治疗的变迁?

【张剑教授】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最为常见且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与观念历经显著变迁。据国内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新增病例数高达40余万例。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早期诊断的推广,初诊即为Ⅳ期(即晚期)乳腺癌的比例正逐步下降,强调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已成为核心目标及临床实践。乳腺癌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其治疗范式正从单一的局部外科干预向综合性的全身系统治疗转变,特别是在全身系统治疗中,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不断优化与发展。据此,乳腺癌被细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乳腺癌等,通过精准分型与多种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旨在提升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成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情况下,通过重新评估分子分型,仍可实施更为精准的分类治疗策略。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减少复发与转移的风险。其中,系统治疗在手术前后的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阶段尤为重要,不仅涵盖传统化疗,还融入了小分子与大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多种内分泌治疗手段,以构建全面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乳腺癌进入晚期治疗阶段,治疗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初诊即为晚期且预后相对较好的患者群体,特别是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局部治疗的引入需谨慎考量,并多作为系统治疗方案的补充。总体而言,以分子分型为依据的精准治疗理念已深入临床实践,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


综合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亦增加了不良反应。在以人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理念中,不良反应管理地位日益凸显。能否简述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不良反应挑战及管理影响?

【张剑教授】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涵盖局部治疗手段与全身系统性治疗两大方面。局部治疗虽有效,但常伴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与后遗症,需通过专业化的康复措施进行科学管理。而在全身系统性治疗领域,各类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这些不良反应可细分为血液学与非血液学两类。为有效控制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我们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各系统治疗已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进行详尽的宣教,甚至制定前瞻性的预防策略。一旦不良反应发生,立即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针对血液学不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我们常规采用挽救性生长因子支持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等,并在已知高不良反应风险的患者群体中预先实施预防措施。至于非血液学毒性反应,其管理同样关键,需综合考量治疗相关的消化道不适、高血糖及免疫制剂引起的各类免疫反应等。通过精细调控,确保治疗方案的持续有效执行,是患者获得真实治疗效益的关键所在,亦是我们的治疗目标。


现如今乳腺癌的治疗趋势正逐步迈向“慢性病管理”模式,其中,长期药物治疗已成为治疗方案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请问您如何应对长期药物治疗带来的多样副作用?

【张剑教授】乳腺癌的治疗已步入慢性病管理范畴,这既体现了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治疗复杂性的全面认知。我们的治疗目标旨在实现根治的同时,优化并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治与生活质量提升之间并非矛盾体,特别是在以系统治疗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模式下,我们期望药物能不仅增强疗效,还能促进或至少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均有新型药物涌现,如最新ADC药物T-DXd,在ESMO大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伴随一定消化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但相较于对照组,其在延缓肿瘤恶化、缓解症状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凸显了抗肿瘤治疗双刃剑特性的复杂性。

在应对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特别是血液学毒副反应时,我们庆幸拥有相应的治疗手段作为“武器”来实施精准干预。这些干预措施对于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执行以及潜在毒副反应的有效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了治疗目标的达成。针对血液学毒性,尤其是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及贫血等,我们已拥有有效的干预手段。海曲泊帕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口服、小分子、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用于治疗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IST)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效果显著。一些临床研究还发现,足剂量、足疗程使用海曲泊帕,能为CTIT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这为CTIT的潜在干预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事实上,以海曲泊帕为代表的TPO-RA正处于积极的研究探索阶段,且在临床研究及实践中,TPO-RA在缓解CTIT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鉴于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我们提议在血小板减少风险较高的治疗方案中,可考虑将其作为一级预防策略,这一前瞻性的设想在未来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总而言之,以海曲泊帕为代表的TPO-RA,为综合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与保障。

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及FN,我们主要采用二级预防策略进行处理。具体而言,例如当实际发生FN时,通常会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减少当前治疗剂量,二是在后续疗程中给予预防性支持治疗。长效G-CSF在确保治疗强度、维持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系统性治疗及支持性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硫培非格司亭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在乳腺癌的临床研中获得非劣且优效的研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针对辅助治疗期间FN风险超过20%的患者,或风险介于10%至20%之间的高危患者,常采用此药物作为预防性或支持性治疗策略。根据硫培非格司亭的临床实践经验,其总体有效率与其他类型G-CSF相当,且在控制包括疼痛在内的副作用方面表现良好。总体上,对于血液学毒性,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FN这两种主要毒副反应,通过应用生长因子类药物,能够较为有效保障系统治疗的完整性,促进整体治疗方案的顺利完成。此外,针对非血液学毒性,如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等,我们也应予以高度重视,确保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以全面控制乳腺癌这一慢性疾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总结展望

随着医学进步,乳腺癌治疗从单一手术迈向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综合治疗,涵盖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维度手段。然而,尽管综合治疗模式在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同时也面临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挑战。通过科学管理不良反应,如采用海曲泊帕等新型药物应对血小板减少,以及长效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与生活质量,推动乳腺癌治疗进入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肿瘤资讯
分享肿瘤领域前沿进展,传播正确肿瘤防治理念,提高全社会对肿瘤的关注!新浪微博:@肿瘤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