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精华|加奇携神介新技术亮相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健康   2024-12-12 18:05   北京  

2024年12月6-8日,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CINS 2024)在北京隆重召开。加奇生物携多项神经介入领域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亮相学术舞台,有力促进了神经介入领域的经验交流、知识传播与临床提升。

#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变革

- Section 1 -

ICAS创新产品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本节会议由武汉市第一医院刘文华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韩红星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文龙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并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智强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肖国栋教授北京老年医院付彦教授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

动脉瘤合并狭窄治疗新思路—ANSWER技术

姚智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姚智强教授从概念及现状、复杂病变的处理方法、ANSWER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经验及体会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授课。

最早的报道动脉瘤合并狭窄的文献发表于48年前,时至今日仍是一个难题,在本中心回顾性研究中,此类患者占总动脉瘤患者的5.5%,文献报道的此类患者占比约为2%-10%。姚智强教授分享了动脉瘤合并狭窄的各种类型,并指出借助ANSWER技术能够将预扩张、球囊临时辅助、球囊保护、支架置入“四合一”完成,同时处理狭窄扩张以及动脉瘤栓塞,化繁为简,更加安全。随着未来加奇生物可兼容0.017inch微导管的Cerestellar™颅内辅助支架Neurostellar®颅内支架的推出,将为动脉瘤合并狭窄的治疗再添利器。

姚智强教授最后归纳了ANSWER技术的若干优势:能够将狭窄合并动脉瘤操作步骤简化,可以用球囊充盈阻断血流(更加安全),可以节省球囊和支架导管的耗材(更加节约),可以减少手术和麻醉的时间(更加快速高效),球囊临时辅助(更加稳定),短期随访结果满意(预后更好)。

零交换技术在缺血性神经介入中的应用

肖国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肖国栋教授指出,在中国ICAS在卒中/TIA患者中发生率高达46.6%,ICAS卒中患者症状更重,住院时间更长,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复发率升高。肖国栋教授对比了国内国际的四个大型RCT研究,指出颅内ICAS病变的择期治疗方案选择上仍存在争议,通过个体化的评估选择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肖国栋教授表示,“零交换”技术的理念在于减少无效操作,降低围术期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进行串联病变取栓的方式即为FIRST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串联病变治疗中简化操作步骤,实现“零交换“,缩短再通时间,充分体现“时间就是大脑”的PRT分秒必争的概念。肖国栋教授分享了应用FIRST技术的一系列病例,肯定了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前景,并对技术应用的要点进行了讲解。

输送型球囊导管“零交换”技术在ICAS中的应用与病例分享

付彦 北京老年医院

付彦教授指出,在亚洲人群中颅内ICAS病变伴随着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问题,介入治疗也因为围术期并发症等问题存在一定争议。在介入治疗时,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前后共计需要约15次操作才能完成,然而随着操作及交换的次数增多,并发症也随之增多。“零交换”的技术应运而生。付彦教授随后结合本中心的3个病例详细分享了加奇生物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及“零交换”技术在颅内ICAS病变中的应用经验,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最后付彦教授总结:

  • ICAS所致的脑卒中发生率高,复发率高,在最佳内科治疗基础上可行血管内治疗预防卒中复发。

  • 传统ICAS血管内治疗为球囊扩张+支架置入,交换步骤最容易产生并发症,如血管破裂、颅内出血、血管夹层等。

  • 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是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一步完成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球囊后扩张全过程。相比传统手术减少10次交换步骤,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 Section 2 -

ICAS急诊开通的标准化术式探索

本节会议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孙瑄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建峰教授、南阳市中心医院孙军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并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彦超教授、西安市第三医院常明则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赖贤良教授担任讲者,带来宝贵的经验分享。

急诊ICAS的快速识别与标准化术式探索—BASIS技术

刘彦超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刘彦超教授指出,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大血管闭塞的取栓策略有所不同,早期快速判别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病史、临床症状、术前影像、术中影像和操作来进行鉴别。对于ICAS的病理生理,可能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不稳定斑块引起的闭塞,闭塞的近端或者远端都可能存在血栓;二是闭塞后远端形成血栓;三是重度狭窄之后基础上形成的闭塞。

急性ICAS闭塞合并原位狭窄患者治疗中,先取栓后血管成形的处理方式存在诸多困难:如血栓逃逸、狭窄远端的血栓难以取出、再通率低等;反复交换与取栓可能损伤血管,引起斑块破裂、血管夹层、血管痉挛,导致再次通过困难等。BASIS技术基于Syphonet®取栓支架的独特设计,利用其抓捕篮作远端保护伞,降低血栓逃逸风险。球囊通过支架导丝输送,球扩后中间导管可行抽吸及回收支架,减少了器械交换操作及手术时间,同时解决ICAS-LVO患者狭窄与闭塞。

刘彦超教授结合临床病例说明了BASIS技术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随着未来国产品牌在材料和技术方面的革新,将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

急诊串联病变开通策略优化—LADDER技术

常明则 西安市第三医院

串联病变基于近端血管病变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60%-70%),夹层性质(占比20%-30%),栓塞性质(占比5%)。处理策略包含正向法、逆向法以及双向法。相关技术包括Double PT技术、PEARS技术、球囊接力技术等。常明则教授团队基于丰富的临床实践提出了LADDER技术(近端BGC阻断与远端长交换导丝保护伞双重保护下大腔导管抽吸开通串联闭塞技术)。常明则教授结合临床病例细致讲解了LADDER技术的步骤、要点、应用经验和优势。单中心回顾性数据表明,串联病变血流成功再通的比例约为88.4%,而各种类型所导致的出血占比达52%。更进一步说明了球囊导引导管血流控制应用的必要性和LADDER技术存在的获益性及安全性。

常明则教授最后总结:

  • LADDER技术抽吸顺序由近及远,最大程度减少血栓负荷;

  • 中间导管/抽吸导管释放及回收保护伞,操作简单;

  • 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不仅拥有良好的支撑性,其0.087inch的大内腔也可以兼容市面上所有的6F中间/抽吸导管。

  • CAS术中远近端双重保护,最大程度减少动脉到动脉栓塞风险。

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开通颅内保护新思路—COSIS技术

赖贤良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赖贤良教授表示,非急性闭塞开通的难点在于开通及防止栓子逃逸,而COSIS技术是集急诊取栓中多项技术于大成,吸纳借鉴了锚定技术、裸导丝技术、盲交换微钳夹技术、马尾技术、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球囊血管成形术等多项技术的优势。赖贤良教授反复强调,对于缺血性的介入手术,核心的第一原则是贯穿全程,加奇生物Syphonet®取栓支架很好地契合了这一核心理念。

随后赖贤良教授结合本中心病例进一步详细讲解了COSIS技术的操作流程,充分展现了创新器械所带来的临床获益,最后对授课内容做出总结:利用Syphonet®取栓支架的特性,达到了支架导丝交换各种球囊及上微导管的目的,减少了反复交换通过闭塞段,实现一次通过、稳定建立治疗路径的目的。纵观治疗过程,由于COSIS技术简化了交换流程,为手术的成功打下基础。

#出血性脑血管病

一款新型血流导向装置YonFlow®

管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12月7日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会场,管生教授带来了国产新型血流导向装置YonFlow®的专题分享。管生教授指出,目前动脉瘤的治疗已从囊内治疗时代来到了载瘤动脉重建时代。从最早的PED,到国产密网支架的推出,前后国内已经诞生十余款血流导向装置,但目前在血流导向装置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植入技术、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贴壁不良、延迟愈合、复发出血、支架内再狭窄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存在于血流导向装置本身,例如支架可视性较差导致支架贴壁不良,支架网孔率较低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金属覆盖从而导致不愈合,支架两端设计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比例增高等。

针对这些临床问题,国内外产品也在不断改进、升级。加奇生物与暖阳医疗战略合作的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首创支架与输送系统锁定结构,首创按键解脱结构,国际首创支架可完全推出微导管,可做到多次安全调整,精确定位,降低操作难度。该密网支架的上市前临床研究在大动脉瘤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小动脉瘤单组目标值试验中均达到了很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随后管生教授随后结合单中心病例系列分享了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操作技巧及应用体会,包括:

  1. 可视性可满足临床需求,术中操作可视;

  2. 钴铬合金材质,良好的径向支撑力保证了贴壁性;

  3. 远端Balling技术球化头端,保证远端安全性;

  4. 可多达100%回收的设计,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成本;

  5. 围手术期未发生支架相关血栓事件;

  6. 治愈率和远期再狭窄率不劣于同类支架

© 版权声明

严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本文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特别说明

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