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会发展为糖尿病?

健康   2024-10-22 17:06   广东  


胰岛素抵抗,以前很多人都没听过。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中提及的一项国内研究,让“胰岛素抵抗”火出了糖尿病圈。


绝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它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那么,得了胰岛素抵抗,就会得糖尿病吗?又该怎么防?记者请教了内分泌科郭颖主任医师,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受访专家:郭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胰岛素抵抗,意味着什么


要认识胰岛素抵抗,先要了解胰岛素。


郭颖医生介绍,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功能就是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以维持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它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打个比方,细胞正常工作(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一般需要10个胰岛素,就能够完成正常的“KPI”(绩效);但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就需要胰腺提供20个胰岛素,才能够达到原来的“KPI”。


那么,这对胰腺来说,意味着需要超负荷工作。


久而久之,胰腺功能就会变差,无法提供足够的胰岛素,难以把所有的糖都转化成能源,最终导致身体血糖水平升高,引发糖尿病。


注意,胰腺功能的变差、血糖的升高,还会影响其他代谢问题,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症,甚至是不孕不育等。


因此,如有胰岛素抵抗,最好是“除之而后快”。

研究显示,在中国,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胰岛素抵抗的标化患病率为29.22%。

换言之,每3~4个人中就有1个胰岛素抵抗!


“实际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可能比数据还多。”郭颖医生说。


图源:壹图网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预警


并非所有胰岛素抵抗患者都会发展为糖尿病。


就好比有的人是易胖体质,如果饮食习惯健康、坚持运动,也不一定会肥胖。


胰岛素抵抗更像是一个预警,及时发现,及时干预,能有效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尽管未必能100%杜绝,但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本身也是糖尿病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


而如果置之不理,照样胡吃海喝不运动,发展成糖尿病的概率会更高、进程会更快。


两类人,积极排查胰岛素抵抗


郭颖医生指出,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遗传因素。有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二是肥胖或体脂率高,尤其是腹部肥胖因为内脏脂肪过多会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这些因子会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


三是疾病因素有的疾病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比如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其中,肥胖人群,绝大部分都有胰岛素抵抗。”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多数人运动少、吃得多,肥胖率、体脂率增高的同时,胰岛素抵抗也随之悄然发生。


一般来说,对于成年男性,体脂率超过19%被认为是偏高;对于成年女性,体脂率超过26%被认为是偏高。


郭颖医生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体脂率高的人群,都应积极筛查胰岛素抵抗。


如何“揪出”胰岛素抵抗?

最常用的是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


需要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样,患者饮用含75克葡萄糖的溶液,随后在2小时内多次采集血样测量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浓度。


通过观察血糖和胰岛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医生即可评估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治疗关键:管住嘴、迈开腿


胰岛素抵抗治疗的关键,并非吃药,而是生活方式的干预。郭颖医生说,主要就两点:饮食控制和坚持运动。


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热量、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素的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此可避免摄入糖分太多或是升糖太快,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


运动方面,应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


她建议,如果不知道怎么合理科学地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到营养科挂号,定制自己的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


对于轻度胰岛素抵抗者,只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就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于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人群,则会建议服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等。


这类药物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根据目前临床的接诊经验,有的患者在干预后2~3个月就能恢复正常,大多是坚持半年到1年就能恢复正常。


同时,她也提醒:“如果不能改善生活方式,光用药,也可能不见效。”


Q:治愈之后容易复发吗?

A:如果生活方式又恢复如前,还是容易复发的。控制饮食及运动,建议当成习惯来做,而不是当成任务来完成。


(感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讯员黄睿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李连欢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杂志官方订阅号,只做“靠谱、实用、有趣”的健康科普内容。百万家庭共同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