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镁电』江苏科技大学晏超团队AEnM:引入硫杂环调控芳胺能隙助力全有机电极水系镁离子电池实现超长寿命稳定循环

文摘   2025-02-01 08:09   吉林  

研究背景


水系电池因其固有的高安全性、经济环保等优势,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高效储能器件之一。目前,对水系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碱金属离子(如Li+、Na+、K+)或碱土金属离子(如Mg2+、Ca2+、Zn2+)作为载流子。其中,可充电水系镁离子电池(AMIB),因Mg储量丰富(约为Li的104倍)、电荷密度是单价金属离子的两倍、理论能量密度高、无金属枝晶问题等优势,成为被广泛关注的储能体系之一。然而,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电极材料AMIB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特别是Mg2+与活性材料之间存在强烈的离子相互作用,使其在大多数转换型无机材料(如MnO2、V2O5和Mo6S8)中的扩散能力受到阻碍,限制了电池的循环寿命;而且,在Mg2+脱嵌过程中,由于高电荷密度的Mg2+与H+的水合引起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致使无机配合物结构坍塌,导致其可逆容量低(<150 mA h g−1)、循环稳定性差(<1000次循环)。相比之下,基于氧化还原化学转化机制的有机电极材料(OEMs)更具优势,因其与Mg2+的电化学反应是通过活性基团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并不发生明显的结构重排。此外,柔性有机骨架有助于缓解OEMs中Mg2+脱嵌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从而提高Mg2+的迁移能力,为长寿命高性能AMIB开辟了新机遇。值得关注的是,有机分子电极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溶解性、活性位点利用的受限性及其本征的低电导性,限制了其电化学能源存储能力。因此,开发具有低(不)溶解性、高电导性、高稳定性、多重活性位点的经济型有机电极材料,对于促进AMIBs在清洁能源存储与转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研究内容


鉴于此,江苏科技大学晏超团队创新地提出引入硫杂环调控芳香族聚酰亚胺的能隙,助力全有机电极在MgCl2电解液体系中实现快速、稳定、高效的Mg2+存储。通过酸酐(PTCDA)与双噻唑(DBS)的脱水缩合形成共轭结构增强的非平面型芳胺聚合物(PTDBS),使其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包括羰基(C=O),亚胺基(C=N)和硫醚键(C−S−C)等完全暴露。其中,硫醚键的引入不仅减小了LUMO-HOMO能级的带隙,提高了PTDBS的氧化还原活性,从而提高了电化学动力学和Mg2+存储能力。作为AMIB负极的活性材料,PTDBS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38 A g−1电流密度下具有320 mA h g−1的放电比容量(活性位点利用率为86%),在10.0 A g−1下仍具有98.6 mA h g−1的可逆容量,且循环7500次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0%,远超过已报道的大多数有机电极材料。此外,通过耦合PTDBS负极和聚吲哚(PIND)正极组装的全有机AMIB表现出94.2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和超过10,000次稳定的长循环寿命。以上结果为水系镁离子电池的高性能有机电极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研究成果以题为“Constructing Sulfur-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 Polymer with Multiple-Redox Active Sites for Long-Lifespan and All-Organic Aqueous Magnesium Ion Batteries”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付志建为第一作者,晏超教授、张恒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亮点


⭐通过引入硫杂环构建共轭结构增强的非平面型层状芳胺聚合物,赋予其高氧化还原活性及优异的电子亲和力,同时充分暴露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并提升利用率。

通过原位监测技术和理论计算相结合验证了硫杂环芳胺聚合物的高度氧化还原可逆性以及活性位点的充分利用,并揭示了镁离子在活性位点上的存储和脱嵌机制。

通过耦合硫杂环芳胺负极和聚吲哚正极构筑的全有机水系镁离子电池实现高比能、长寿命的稳定循环,且循环 10,000 圈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80%以上。


图文导读


1. 共轭结构增强及电子云密度增大的阐释

PTDBS的(a) 席夫碱合成路线;(b) LUMO-HOMO值为1.8 eV的低能隙,有利于电子转移;(c)表面活性基团的电子云密度;(d-e)非平面的共轭结构更益于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
 
2. 分子结构解析与二维形貌结构的表征


3. 储镁性能提升和循环稳定性增强
(a-b)倍率性能;(c) GCD;(d)在10.0 A g−1下循环7500圈的稳定性;(e)原位UV-Vis光谱揭示电极结构稳定性;(f)优越的循环稳定性。 

PTDBS电极作为AMIB负极活性物质展现出优异的可逆比容量、出色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主要得益于PTDBS共轭性的增强及硫醚键(C-S键)的引入,增强电子传导能力和电化学活性,同时作为可充分利用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PTDBS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赝电容行为的离子存储,其 π-π 堆叠和高度共轭结构保证了在 Mg2+脱嵌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PTDBS作为AMIB负极的活性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 A g−1条件下具有190.2 mA h g−1的初始放电容量,在10.0 A g−1条件下仍具有98.6 mA h g−1的高速率可逆容量,在10.0 A g−1电流密度下,超过7500次循环,且容量保持率高达90%,远远超过大多数有机电极材料。

 
4. 超快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能
(a) CV曲线;b)峰值电流密度与扫速对数之间的线性关系;(c,d)不同扫速下的扩散和电容控制容量贡献;e)原位EIS谱;(f-g)充放电过程中不同电位状态下的DMg2+;(h) Bode图。
在电化学研究中,随扫描速率的增加CV曲线两对氧化还原峰的极化电位增加程度小,表现出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力,且其氧化还原反应以电容型为主导;随扫描速率增大,表面赝电容贡献增加,有利于电荷快速转移以保证优异的倍率性能。通过异位EIS分析,PTDBS电极在不同充放电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和离子迁移能力,保证了快速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5. 活性位点可逆性利用的原位表征及其储镁机理探究
(a)原位Raman监测;(b-e)异位XPS检测;(f) 分子在Mg2+嵌入/脱出时的结构动态演变;(g) Mg2+配位时分子的HOMA指数变化。

原位Raman揭示了PTDBS中,羰基和亚胺基团在充放电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可变性高。异位XPS表明PTDBS电极中,C=O和C–O、C=N 和 C–N 之间发生高度可逆转化,且C─S键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多活性位点与Mg²⁺的配位路径和结合能说明 PTDBS的一个结构单元存储4 个 Mg²⁺离子并转移8个电子,对应特定的曲线特征;同时,HOMA指数表明 Mg²⁺离子嵌入时PTDBS分子的芳香性和结构稳定性增强。尤其,PTDBS多活性位点(C=O、C=N、S–C–S键等)的充分利用,使其在 Mg²⁺存储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保证了其在整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稳定结构,有利于实现电极的长寿命循环稳定性。


6. 全有机电极耦合的水系镁离子全电池优越性能表现
(a)全有机电极AMIB;(b-c) CV曲线优化全电池电压窗口;(d-e)倍率容量;(f)全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g)在4.0 A g−1下的10000圈长循环性能。

通过PTDBS负极与PIND正极耦合、以MgCl₂水溶液为电解质组装了全有机AMIB。全电池 0-2 V的扩展电压区间有两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不同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高能量密度。PTDBS||PIND全电池在 4.0 A g⁻¹ 电流密度下循环 10000圈,实现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库仑效率接近100%,突显了其卓越的循环稳定性。

 

研究总结


通过席夫碱反应构建了一种具有多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和稳定远程共轭结构的硫杂环芳香族聚酰亚胺基有机聚合物(PTDBS)。特别是硫醚键的引入,一方面降低了PTDBS分子的能隙,保证了PTDBS分子的高氧化还原活性和电子亲和力,进一步增加了活性位点利用率(超过80%),极大地提高了Mg2+的存储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因此,PTDBS电极在0.5 M MgCl2水溶液中实现了出色的Mg2+存储能力,在10.0 A g−1电流密度下具有98.6 mA h g−1的高比率容量,且在7500次循环后具有90%的容量保持率。原位监测与理论解析阐释了Mg2+的储存行为以及在Mg2+嵌入/脱出过程中电化学氧化还原活性位点的可逆性,使得采用PTDBS负极和PIND正极构建的全有机水系镁离子全电池具有94.2 Wh Kg−1的能量密度和超过10000次的超长循环寿命。该工作为开发高稳定性的全有机电极材料在水系电池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文献信息


Constructing Sulfur-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 Polymer with Multiple-Redox Active Sites for Long-Lifespan and All-Organic Aqueous Magnesium Ion Batteries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3934

第一作者:付志建

通讯作者:张恒*,晏超*

通讯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介绍


晏超,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项目。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和“双创博士”等人才工程资助等。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 Nano Energy, ACS Nano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前沿研究论文100多篇,有20余篇为ESI高被引论文,4篇为研究热点论文。是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申请了两项韩国专利和一项美国专利,8项中国专利;参编由Wiley、RSC和Springer出版的三部英文专著。现任江苏省科协委员,江苏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苏科技大学青年科协主席。

张恒,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截至目前已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CS Nano、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累计被引2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五项,授权两项。
  • DOI

水系储能 Aqueous Energy Storage 声明
      本公众号 AESer 致力于报道水系储能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快讯,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时间回复您。


←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水系储能

水系储能
致力于传播与水相关的能源转换前沿科研资讯的非营利性公众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