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天,江苏淮安文物工作者下基层例行调查的时候,突然在淮阴区图书馆后院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写有“琉球国朝京通都事讳文英郑氏之墓”的字样。原来这位墓主人名叫郑文英,是来自琉球国的官吏,此前在北京和福州均发现了琉球国墓地,但在千里之外的淮安乃至苏北地区却尚属首次,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郑文英与中国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为何会葬在淮安,而非他的故土琉球国?
说到郑文英的家世,追根溯源竟与明太祖朱元璋息息相关。1368年明太祖建立明朝后,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臣向周围国家宣诏,结果当明朝礼部官员杨载一行抵达日本时,日本人不但拒绝接诏,还杀害了5名随行使节并扣留杨载长达三个月。但当杨载抵达琉球时,彼时琉球尽管分为中山国,山北国和山南国三部分,可是三位国王均奉明朝为正朔。明太祖闻讯后大为感慨,为了表彰琉球的忠心,给其他藩属国树立榜样,同时也为了提防日本,将琉球打造成东南海疆的屏障,从1372年开始,明太祖从福建泉州等地发起大规模有组织移民,将当地汉人三十六姓统一迁往琉球。
而上述移民到琉球的三十六姓汉人,基本都有一技之长,包括水手,工匠,儒生和商人,他们的到来彻底使琉球同中原王朝融为一体,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衣冠服饰,基本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
这其中就有郑文英的先祖郑义才。由于郑义才是儒生出身,因此到达琉球国后不久就受到了国王的礼遇和重用,世代均担任要职。当时琉球国仅次于都城首里府的第二大城市名叫久米府,最高行政长官为紫金大夫总理唐荣司,从建国到被日本吞并,久米府先后有三十六任总理唐荣司,当中郑家就占九任。而负责前往京城向明清两代朝廷纳贡的琉球国都事,基本都由郑家世袭,并且郑家还出了七名留学生,被保送到北京国子监就读。
在郑文英以前,郑家最知名的人物为郑迥,明朝万历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代表琉球国出席的即为郑迥,此外他还是琉球国的三司官,地位相当于宰相。为了传授儒学和中文,郑迥开设了久米府立学校,这是琉球国乃至日本史上首座私立学校。当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和明朝之际,是郑迥力劝国王尚宁向明朝通风报信,并拒绝了丰臣秀吉要求协助出兵和提供军粮的无理要求。当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国期间,是郑迥指挥琉球国军队进行抵抗,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郑迥也遭日本人杀害,终年63岁。
而郑文英生活的年代为清朝乾隆年间,1793年6月,郑文英作为都事率领由172人组成的朝贡使团从琉球国那霸港出发,于福州登陆。在福州休整数月后,当年9月郑文英一行由厦门海防同知黄奠邦护送,出福建后准备经大运河乘船北上至淮安清江浦,然后换马车进京。不料11月刚到淮安,郑文英就因水土不服加长途劳累染上重病不治身亡。由于不具备落叶归根的条件,运往北京和福州琉球国墓地也不现实,因此郑文英只能在淮安当地就地简单下葬。
郑文英死后,每当琉球国使团路过淮安的时候,都会前往郑文英墓凭吊,而郑家人也会借出访之便,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来淮安给郑文英扫墓。
1875年,日本直接出兵琉球,软禁末代中山王尚泰,强行宣布琉球结束与清朝的藩属国关系。但尚泰仍派遣特使向德宏和林世功秘密出访清朝,求助于朝廷。不过此时清朝已经自顾不暇,只采取书面形式对日本好言相劝。到了1879年,日本正式宣布吞并琉球,将其改名为冲绳,并将尚泰等王室成员全部强行迁往东京。郑家后人也被迫改名换姓,被日本强行同化,从此再也没有琉球国人为郑文英扫墓和祭祀,郑文英墓也被荒草逐渐淹没。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提出战后由中国托管琉球,但遭到蒋介石拒绝。而在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对战后日本领土的划分只限制在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以内,根本就不包括琉球。
但是随着冷战开始,出于美国自身战略利益需要,先是由美国主导签订《旧金山和约》,上演了一出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匆忙与日本所谓和解的闹剧,可即便如此,琉球也是由美国代管,与日本没有丝毫关系。直到1972年美国将琉球移交给日本,由日本重置冲绳县,属于对《波茨坦公告》的严重践踏。至今日本在法理上也只是对琉球有行政管理权,并不享有对琉球的主权。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当地军民极其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也分不清琉球,冲绳和日本的关系,导致郑文英墓遭到严重破坏,封土几乎被削平,仅存的墓碑也被推倒深埋地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淮安文物部门重修郑文英墓,将墓碑重新矗立起来并堆砌封土和修建围墙等墓园设施。如今淮阴区图书馆早已迁走,郑文英墓现在的地址为淮阴新街19号院内,隔壁则是一家日托中心。郑文英墓虽然不大,但却是国内现存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福州的琉球国墓地,是琉球国作为独立国家及古代中琉两国藩属关系的重要见证。
本文参考资料:淮安政协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