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天,宁波霞浦一位名叫张爵谦的老人,将自己儿子的墓挖开,从棺材里取出《共产党宣言》等数十部早期革命文献中文版,然后上交给当地党组织。为何父亲要挖自己亲儿子的墓,棺材里又为何罕见陪葬《共产党宣言》等红色文物,这一切要从二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说起。
原来张爵谦老人的儿子名叫张人亚,又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在宁波霞浦。由于家境贫寒,15岁的张人亚只得选择辍学,独自一人来到大上海闯荡,在老凤祥银楼当工匠。这份工作虽说为张人亚提供了相对优厚的薪水,令他得以同上海女子顾玉娥结婚成家,但当张人亚亲身经历了上海滩的腐朽堕落,尤其是目睹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文人买办相互勾结的嘴脸后,1921年7月,他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第一批党员和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然而没过多久,妻子顾玉娥就早逝,在置办好妻子的丧事以后,张人亚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党的革命事业中。1922年9月,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张人亚当选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全上海34家银楼总计2000余名工人集体罢工长达二十多天,即使反动军警放狼狗咬人都丝毫不退缩。最终罢工取得部分胜利,资方有条件同意改善工人待遇。
而在这场罢工中,张人亚所表现出的卓越领导能力和顽强革命斗志,令他受到党组织欣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人亚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工作,并负责党报党刊出版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张人亚结识了一名叫陈云的学徒工。
党的二大召开以后,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同时也建立了文件管理制度。作为党的出版业务负责人之一,党组织将《中国共产党章程》,《共产党宣言》,《俄国革命纪实》,《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以及《列宁传》等重要文献统统交给张人亚保管。
从1924年至1927年,张人亚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和返回上海参与领导工人运动,协助北伐军入城。但就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群众。面对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张人亚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党的文献要保存下来。同年冬天,张人亚携带文献返回宁波老家,向父亲张爵谦交代了自己的革命事业,然后离开,继续踏上革命征途。
面对着儿子的请求,张爵谦尽管有些许不理解,但还是尽全力保护这批文献。为此张爵谦声称张人亚已经死亡,还大举为张人亚“出殡”。不过棺材是空的,里面装有用油纸包好的文献,然后同张人亚亡妻顾玉娥葬在一起,将墓穴封死,确保不会进水和处于真空状态。
每年清明节,张爵谦还煞有其事的进行“扫墓”,但私下里一直在打探儿子的下落。然而长达二十多年,儿子都杳无音讯。直到1949年上海宁波解放,张爵谦才公开了儿子张人亚的党员身份,并在《解放日报》刊登寻人启事,依旧没有下落。
此时的张爵谦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可能早已牺牲,但对于那批文献,“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这才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经过有关部门鉴定,由张爵谦张人亚父子两人共同守护的那批党的文献,当中的《共产党宣言》为1920年9月出版的最早中文版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至于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更是无价之宝,因为存世的仅此一份,被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收藏。
遗憾的是,直至1956年张爵谦病逝,张人亚还是没有下落。进入新世纪以后,通过查询档案和旧报纸,张家后人才终于发现,原来大革命失败以后张人亚来到了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长兼代理印刷局长等要职,1932年在福建长汀病逝,终年34岁。
在新发现的一份张人亚自述中,他是这样写道:“我虽是带小资产阶级性的手工业工人,可是我的境遇已够使我忠于无产阶级……所以我加入共产党……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本文参考资料:《党章守护者张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