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北京著名的香山脚下,过国家植物园北园,沿着卧佛寺西路和香山路一路爬坡,会看见一座名为万花山的小山。其实和香山相比,万花山海拔只有数百米,登山也不吃力,周围山景更是屈指可数。然而绝大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就在这座不知名的万花山上,竟隐藏着一座庞大的京剧界梨园墓群,梅兰芳先生就长眠于此。
最后一场演出圆满谢幕
1961年5月31日晚,应郭沫若邀请,梅兰芳率领京剧团前往中关村,为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表演经典曲目《穆桂英挂帅》,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郭沫若亲自上台慰问梅兰芳,并与身穿戏服的梅兰芳合影留念,不料这却是梅兰芳一生中最后一次登台亮相。
同年7月30日,梅兰芳突然胸部疼痛,来到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专家会诊,最后确诊为左心衰竭。而当时在北戴河的周总理听闻梅兰芳病情后,于第一时间就赶回北京,亲自前往医院探望,并叮嘱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卧床静养,等病好以后,可以到国内国外任何地方去演出。此外周总理还再三交代阜外医院的专家组成员,务必要全力以赴让梅兰芳恢复健康。
不过作为一代大师,梅兰芳在医院里最惦记的仍然是观众和舞台,每天还是坚持修面和剃须,甚至面对镜子中自己的病态,不禁感叹这幅模样还如何扮戏。转眼间进入了8月,梅兰芳像往常一样依旧抓紧排练,虽然体力已大不如前,可他没有忘记原定于前往新疆慰问铁路工人的演出。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周总理等61人组成了梅兰芳治丧委员会,由陈毅担任主任委员,为这位京剧界大师送上最后一程。
以最高规格下葬万花山间
尽管周总理因繁忙的国务工作日理万机,但他还是专门抽出时间过问有关梅兰芳的后事。起初周总理提议将梅兰芳下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排在瞿秋白旁边,但福芝芳坚持要将梅兰芳安葬在万花山上,原来这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1922年2月15日,由梅兰芳和杨小楼在北京首演的《霸王别姬》获得巨大成功,为了犒劳自己,梅兰芳一行人决定去西郊郊游,登上了香山。
面对着香山的美景,梅兰芳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于是在旁边的一块巨石上挥毫刻字,题写了一个大大的梅字,是为梅石碑。
不过说来也凑巧,当时梅兰芳题字的地方属于香山慈幼院范围,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而院长则是北洋政府前国务总理熊希龄。为了给慈幼院筹款,熊希龄以惩罚乱刻乱画为名,请梅兰芳举行一场义演。梅兰芳闻讯后欣然接受,在香山雨香馆别墅上演了代表剧目《宇宙锋》,当场所有演出收入均捐献给香山慈幼院,之后也多次前来香山避暑和休养。
三十年代初,随着原配夫人王明华病故,梅兰芳再次来到了香山,亲自为夫人选择墓地。最终他选中了香山旁边的万花山,因为万花与他的字畹华同音,将山上风水最好的方位买了下来,并派人挖掘建造墓穴和阳宅,同时栽种了大量槐树和装饰用花卉等。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梅兰芳为王明华准备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然后运往万花山上,成为安葬在这里的第一位梅家人。
此后梅兰芳还返回故里江苏泰州,将祖坟里的梅家人,包括同为梨园界名角的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和伯父梅雨田等人的遗骨全部迁出,统一安葬于万花山中。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万花山上还预留了孟小冬的穴位,但随着孟小冬离开了梅兰芳,自然而然也不会葬在这里。
1961年8月10日,梅兰芳追悼大会在首都剧场隆重举行,共有各界代表2000余人参加追悼会,主祭人为陈毅,由田汉和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致悼词,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和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来自国内外的唁电更是多达上千条,以此来缅怀一代京剧大师光辉的一生。
在征求家属意见时,福芝芳除了提出不入八宝山外,还希望能够土葬。对此周总理专门特批此事,不仅同意梅兰芳可以免于火化,还从故宫调拨来一口阴沉木棺材,按照8000元人民币市价卖给福芝芳,用于安葬梅兰芳灵柩。
而梅兰芳墓设计者为梅兰芳第四子,时任北京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的梅葆琛,整座墓地地砖和墓道装饰图案均为梅花,就连墓穴也是梅花形状,中间则为汉白玉墓碑,由梅兰芳秘书许姬传手书梅兰芳之墓五个鎏金大字。
在正式下葬当天,由福芝芳亲自监工,先将王明华墓挖开,发现当年的金丝楠木棺仍保存完好,没有腐烂迹象,然后将梅兰芳的阴沉木棺与金丝楠木棺合葬一起,最后才重新掩埋。此外这次挖开墓穴还新凿了一个穴位,用来安葬百年之后的福芝芳本尊。
梅兰芳人生最后十年
之所以国家给予梅兰芳如此礼遇,除了他本人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外,还与他积极融入新的时代有很大关系。1949年梅兰芳拒绝跟随梅党领袖齐如山前往台湾,而是选择留在大陆,同年9月梅兰芳以代表身份参加了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和中国京剧院院长等文艺界要职,为此梅兰芳激动地表示:“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今天能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国家大事,又做了中央文艺机构的领导人,这是我们戏曲界空前未有的事情,也是我的祖先们和我自己梦想不到的事情。”
而当有关部门为梅兰芳在北京安排住房时,曾提出可以迁回无量大人胡同24号旧宅,因为这处见证了梅兰芳演艺辉煌的房子在四十年代被迫出售,只因他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导致全家失去收入来源,之后则沦为大杂院,但梅兰芳不愿意麻烦里面的居民为自己搬家,最终选定了护国寺甲一号院。这处小院原为清朝庆王府马厩,占地面积不能与无量大人胡同24号同日而语,但梅兰芳却感到很知足。
在政治层面,梅兰芳也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进步,在抗美援朝期间他除了捐款买战斗机外,还亲赴朝鲜战场前线,冒着大雨和炮火的危险,为两万多志愿军官兵清唱《收关胜》和《凤还巢》等经典曲目。1959年,梅兰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每月1100元人民币的高工资,只拿文艺一级普通工资,还提出上交个人所有存款作为党费,不过经过组织决定,个人存款为合法财产,由梅兰芳自己保管。
除此以外,梅兰芳在出席人大政协会议时也不随便讲话,而是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带头推广京剧改革,为广大工农兵服务。一次梅兰芳下部队基层演出,听说一位小战士因站岗错过了他的表演,专门来到后台去慰问这个小战士,并亲自拉琴清唱,让小战士感动不已。在率团巡演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时,如果遇到合作的地方剧团演员请教,梅兰芳都会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丝毫没有架子。
1980年,福芝芳也走到了人生尽头,根据遗愿,她也采取土葬的方式,用一口楠木棺材同梅兰芳和王明华合葬。
2016年,梅葆玖与世长辞,骨灰下葬梅兰芳墓,成为最后一位入葬万花山上的梅家人,标志着京剧界一代传奇从此谢幕。
参考资料:《北京海淀文物志》,《梅兰芳全传》,《梅兰芳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