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0年12月中旬的一天,在北京颐和园南如意门外京密引水渠的一座石桥上,一群人捧着一位刚刚去世的外国老太太骨灰盒,将骨灰缓缓地撒到桥下,目睹着骨灰和鲜花,顺着北京城的方向流入,直至与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彻底融为一体。
然而不被绝大多数人所知的是,这位外国老太太生前除了是来华支援的外国专家外,她还是加拿大乃至北美首位共产党国会议员,更是白求恩的战友和同志,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而她的名字叫做多丽丝·尼尔森(Doris Nielsen),同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伊莎白·柯鲁克一样,也来自于加拿大,并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一位教师的觉醒年代
多丽丝·尼尔森于190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工薪阶层家庭,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和就业压力,18岁的她选择就读霍克维尔英美学院教育学专业,立志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
不过对于二十年代的英伦半岛而言,昔日大英帝国所谓的荣光似乎还没有完全衰退,曾经的殖民地,同时也是新兴国家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不但在经济上仍依靠着英国,而且就业前景也更加广阔。于是在1927年,25岁的多丽丝·尼尔森选择移民加拿大,来到中部草原省份萨斯喀彻温省定居,成为当地公立中学一名英文和社会课教师。
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规划,多丽丝·尼尔森的一生将会是一眼能望到头,靠吃教师这碗饭一辈子,然后嫁人成家,生儿育女,直到终老于小城,但在1929年,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蔓延至加拿大,至此也改变了她的人生旅途。
要知道萨斯喀彻温省有着北美粮仓之美誉,尤其是出产的马奎斯小麦不但在当时被评为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小麦,而且更占据着美国三分之二的市场。但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往日能卖到每蒲式耳1.6加元的马奎斯小麦,如今连10加分都没人要,只能烂在地里。小麦卖不出去,全省财政收入就出现枯竭,而财政崩盘以后,农场企业纷纷倒闭,教师也发不出工资,截止至1930年,萨斯喀彻温省失业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更夸张的是,农场主宁愿小麦全部烂了,也不愿救济没饭吃的普通加拿大人哪怕一粒麦片,这让不到30岁的多丽丝·尼尔森陷入深思。
不仅如此,面对全加的大萧条惨状,时任加拿大联邦总理麦肯齐·金依旧采取党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他甚至发表了一篇著名的五分钱演说,即不会给任何一个由保守党执政的省份哪怕5加分的援助(而麦肯齐·金本人是自由党籍)。多丽丝·尼尔森彻底愤怒了,因为在她看来,从小接受的所谓资本主义社会有各种优势的教育竟是如此冷酷无情。
为了唤醒更多加拿大人,多丽丝·尼尔森做出了重大人生抉择,即弃教从政,她希望走出学校小小的讲台,将全加拿大都当成讲台,继而去探索取代资本主义的新出路。
1934年,多丽丝·尼尔森加入新成立的社会主义政党平民合作联盟并出任该党的竞选办公室经理一职,而平民合作联盟在党章中明确写道:“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和不人道的,它将权力集中于极少部分精英阶层身上,代价却是大多数人的贫困和饥寒交迫,只有采取和平方式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个更美好的均贫富社会才会诞生。” 不久在萨斯喀彻温省议会选举中,平民合作联盟初试啼声,一举赢得十席首次进入议会大堂。
遇见蒂姆·布克和白求恩走向光明
1936年7月,平民合作联盟在萨斯喀彻温省省府城市里贾纳召开党代会,而受邀列席的嘉宾则包括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蒂姆·布克。
1921年5月28日至5月30日,加拿大共产党在安大略省圭尔夫市的一座农场仓库秘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蒂姆·布克就是一大代表和创始人之一,1929年他正式接任党的总书记一职,并且被斯大林指定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按照共产国际当时的指示,各国共产党应加强同国内的进步政治势力展开合作,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此蒂姆·布克参加平民合作联盟党代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其实就在几年前,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皇家骑警曾对加拿大共产党展开过一次大搜查并逮捕了蒂姆·布克等八名政治局成员,在被羁押金斯顿监狱期间,蒂姆·布克所在牢房还曾于一场神秘骚乱中遭到枪击。很快全加拿大爆发了要求释放蒂姆·布克的民权运动,迫于压力,加拿大政府只得宣布提前释放所有被捕的共产党人,当蒂姆·布克以胜利者姿态重返多伦多时,市中心有多达5万人前来迎接,这也是多丽丝·尼尔森第一次听到蒂姆·布克的名字。
在平民合作联盟党代会演讲时,蒂姆·布克呼吁建立一个团结的工人阶级统一战线,通过议会斗争对内击败自由党和保守党,对外抗击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会后多丽丝·尼尔森第一次见到了蒂姆·布克本人,她非常赞同统一战线的建立,决心投入其中并做些什么。
为了支援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抗击佛朗哥叛乱,加拿大共产党组建了麦肯齐—帕皮诺营,共派遣2000人抵达西班牙前线参加国际纵队,而多丽丝·尼尔森则负责为麦肯齐—帕皮诺营筹款及为西班牙民众募捐。
1937年加拿大共产党党员,麦肯齐—帕皮诺营医生白求恩返回加拿大并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就这样多丽丝·尼尔森在听演讲的时候结识了白求恩。同年美加援华委员会决议支援中国抗战,经过蒂姆·布克拍板,白求恩作为加拿大共产党代表来到了中国并加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出发前和抵达中国后,凡是白求恩所需的医疗物资和器械,多丽丝·尼尔森都参与了采购和邮寄,两人之间也保持着书信往来,直至1939年白求恩牺牲在河北抗日前线。
约在1938年,多丽丝·尼尔森完成了人生中又一大转变,即秘密加入加拿大共产党,正式成为蒂姆·布克和白求恩的同志。
五年共产党国会议员生涯
蒂姆·布克的统一战线设想在1940年大选得以实现,其中在萨斯喀彻温省,加拿大共产党,平民合作联盟和社会信用党三党一致同意建立一个名为联合进步运动的联盟,然后以联盟的名义共推候选人,而多丽丝·尼尔森被提名为北巴特福德选区国会议员候选人。最终她以10500张选票大获全胜,当选国会议员,成为共产党人当选加拿大乃至北美国会议员第一人。
然而刚刚当选不久,加拿大联邦政府就宣布取缔加拿大共产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多丽丝·尼尔森沉着应付,一方面以联合进步运动的党籍名义公开合法活动,同时想方设法掩护自己的同志。直到1943年蒂姆·布克宣布另组党的合法马甲身份劳工进步党,多丽丝·尼尔森于第一时间加入劳工进步党并公开自己的共产党人身份。
作为当时加拿大国会中的共产党人,多丽丝·尼尔森的提案和质询主要围绕在构建造福于民众的公共福利体制。其中她曾有远见地指出,政府应设置收费低廉的公共托儿所和幼儿园,因为已婚女性面临着家务和育儿双重压迫,同时更被剥夺与已婚男性在职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为此多丽丝·尼尔森的药方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福利体系,而公共日托机构的设立只是解放和减轻女性负担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则为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以及女性的家务劳动也需要支付报酬。
此外四十年代的加拿大没有全民医保这一说,根据多丽丝·尼尔森的统计,当时加拿大每小时都会有婴儿夭折,每年每10万人中就会有59.9人死于结核病,但治疗结核病的床位却只有3500张。对此劳工进步党另外一位国会议员,同时也是白求恩在蒙特利尔行医时的好友弗雷德·罗斯正式向国会提交议案,呼吁加拿大学习苏联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实行基本医疗免费制度,尽管多丽丝·尼尔森等少数国会议员投了赞成票,但却被执政的自由党否决,而加拿大真正落实全民医保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受到白求恩的影响,多丽丝·尼尔森也利用国会的舞台为中国发声,珍珠港事件以前加拿大同美国一样,仍继续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只有她在国会多次提案,呼吁立即对日本实施制裁和禁运,加拿大不能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帮凶。
1945年大选是加拿大共产党迄今为止选举成绩最好的一次,受到二战胜利和苏联正面效应的影响,蒂姆·布克领导的加共合法马甲身份劳工进步党共赢得12万张选票,成为国会第六大党,弗雷德·罗斯也成功连任。
然而由于平民合作联盟不再礼让导致分票,多丽丝·尼尔森也故而意外落选,结束了国会议员生涯。不过她依旧可以享受国会议员退休金,并继续保持战斗者的姿态,投入到下一段征程,1948年她作为加拿大代表前往布达佩斯,出席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1949年她还参与成立了加拿大和平大会,反对北约,声讨麦卡锡主义,并呼吁加拿大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支教中国,继承白求恩事业的后半生
继1937年派遣白求恩后,时隔二十年,蒂姆·布克再次向中国伸出援手,这次是派遣多丽丝·尼尔森,采用化名朱迪·戈德弗罗伊,取道伦敦和莫斯科,飞往北京,出任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讲师。1957年,蒂姆·布克率领加拿大劳工进步党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受到朱德和聂荣臻两位元帅接见,并在多丽丝·尼尔森的陪同下,到访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及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白求恩扫墓。
1959年加拿大共产党重新合法化,多丽丝·尼尔森身上又担负了一个新的使命,即加共驻北京代表,充当中加两党友谊的桥梁。遗憾的是,中苏论战爆发后,蒂姆·布克第一时间站队苏联,但多丽丝·尼尔森却勇敢站出来为中国说话,1962年她更宣布放弃加拿大国籍和国会议员优厚的退休待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与加拿大共产党中断了联系。
在国内社会主义艰难探索阶段,尽管多丽丝·尼尔森对某些政策不甚理解,可她仍以最大耐心参与其中,和其他普通中国人一样,丝毫没有任何特权。当然在特殊年代她曾也犯过错误,还一度面临审查和下放,但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农场,多丽丝·尼尔森依旧是矜矜业业,忘我地工作和劳动。
进入七十年代后,因个人健康原因,多丽丝·尼尔森离开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学一线,被调往外文出版社二线担任编辑一职,同时为了照顾她的生活,在京住处也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友谊宾馆。当时对于入住友谊宾馆的外国专家,按规定可以使用外汇券甚至美元等外币,去购买可乐汉堡等西方常见食品,以及高档生活用品,且价格低廉,但是多丽丝·尼尔森却将这些钱节省下来,去资助国内贫困学生。
1970年中国加拿大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又访问中国,在一次由周总理举办的外国专家招待会上,多丽丝·尼尔森得知中央有意逐步推行经济改革和派遣留学生,于是积极参与英文教材引进,编译介绍西方科技成果的书籍,以及选拔和培训留学生等具体工作。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上了癌症。
多丽丝·尼尔森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但直到最后一刻,她依旧对国内教育工作和一系列大政方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979年底,多丽丝·尼尔森抱病前往故宫参观,留下了她在中国的最后一张照片。
1980年12月9日,多丽丝·尼尔森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原本她希望葬在香山附近,然后种一棵枫树作为标志,但考虑到枫树的存活问题和季节气候等因素,她又改变主意,希望将骨灰撒在生前最喜欢去的景区颐和园水域。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告别式时,外文出版社社长亲自前来致悼词,高度评价多丽丝·尼尔森“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着感情。”
作为一名曾经的加拿大人,多丽丝·尼尔森没有忘记加国的国家箴言“From Sea to Sea”,意为从海的这边直至尽头,她相信当自己的骨灰一旦撒进中国的水域,最终会流向大海,流向全球,“试看将来的寰宇,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全文完
本文参考资料:《加拿大共产党党史:1921-1976》,《多丽丝·尼尔森传》(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硕士论文),《多丽丝·尼尔森:从加拿大首位共产党议员到建设中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