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郭沫若故居:还原一个被误读和中伤背后真实的郭老

文摘   历史   2023-09-27 17:51   北京  

前言

在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毗邻什刹海荷花市场和北海公园处,有一座占地面积达7000平米的两进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而这座四合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最早为和珅府邸后花园,到了清末则变成恭王府马厩。从1963年到1978年,郭沫若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15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处又被改成郭沫若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展出,为游人们还原了一个被误读,中伤甚至诽谤背后真实的郭老一生。

为救国毅然弃医从文

作为一个四川乐山衰败的小地主家庭出身的孩子,郭沫若从小就遍尝人间百态,同时也格外刻苦用功读书,从1906年到1913年,郭沫若先后考取了嘉定高等学堂,四川官立高等学堂和天津军医学校等地方名校。1913年底,郭沫若又考取了出国名额,东渡日本,前往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郭沫若深受鼓舞,毅然弃医从文,决定拿起笔作为武器,去唤醒当时愚昧且麻木的广大国人。他在日本福冈发起成立救国文艺团体夏社,创作出多部诗集,其中一部诗集《女神》被誉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纵观郭沫若一生,他的更重要一层身份则是革命者和共产党员,既无愧于组织,也无愧于革命事业。1926年,当时郭沫若是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每月薪水高达360块大洋,但为了响应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他选择弃教从军,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一职。那时的蒋介石也非常欣赏郭沫若的才华和胆略,为了拉拢郭沫若,蒋介石以总司令的名义授予郭沫若中将军衔。

但是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屠刀伸向革命群众的时候,是郭沫若第一个站了出来,写下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已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是流氓地痞,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

当蒋介石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气急败坏,从1927年5月10日到5月21日,短短十天内,亲自签发了两通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能够享受如此待遇的,在中国革命史上只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和郭沫若三人,即由蒋介石本人起草签署所谓的通缉令。

然而郭沫若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反击和战斗。1927年8月郭沫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当选起义军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而二方面军的代总指挥是贺龙,参谋长为刘伯承。

8月3日起义军开始陆续撤出南昌城,在转战途中一度面临前途未卜的危险局面,但就在这种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郭沫若在周总理和李一氓的介绍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愿为革命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奠基人

随着南昌起义起义军被打散,郭沫若后来也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28年他在鲁迅好友内山完造的帮助下,从上海乘船再度抵达日本,开始了十年流亡生涯。

在日本生活期间,郭沫若潜心研究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特别是在甲骨文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出版了受到当时民国主流学界认可的《甲骨文字研》,《卜辞通纂》等著作。三十年代初郭沫若又出版了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阐述了古代中国也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此开创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观派。

正是由于郭沫若在学术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48年国民党政府举行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在胡适,梅贻琦和傅斯年等人的提名下,郭沫若最终成功入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至于网上流传的所谓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传闻,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谣言。事实上鲁迅先生本人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在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坚持在文艺界抗日最前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图存成为广大爱国民众的呼声,然而在南京周佛海官邸花园洋房,聚集了以胡适为首的文人,成立所谓的低调俱乐部,鼓吹“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等谬论,替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涂脂抹粉,甚至还扬言中日两国要“互相抱头痛哭,彻底的忏悔和觉悟,” 一抗日“三天就会亡国。”

同样是文人,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决然乘船回国参加抗日,临行前他还提前留下了遗嘱:“临到国家需要子民效力的时候……我绝不怕死辱及国家,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唯有以铁血来对付它。”

须知为了自己祖国的抗日战争,郭沫若丝毫没有犹豫,甚至告别了自己的日本妻子佐藤富子(郭安娜)和亲生骨肉,而且当时蒋介石的通缉令也没有撤销。8月2日郭沫若冒险参加文艺界在上海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引用鲁迅先生诗作《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韵脚,赋诗一首以表抗日心志: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直到四天后,蒋介石才正式撤销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并再度授予郭沫若中将军衔。郭沫若上任后创作了《屈原》,《虎符》,《南冠草》等一系列爱国历史话剧,组织全国巡演,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在四川博物馆馆长冯汉骥的主持下,由中国考古工作者自主发掘的首座帝王陵—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永陵出土珍宝轰动大后方,而整个发掘工程得到了郭沫若主持的第三厅全力支持,特别是为后来的定陵发掘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的感情生活不存在所谓不忠

目前网上针对郭沫若的种种流言,主要集中在他的感情生活所谓不忠的问题,然而事实上,笔者已在前文介绍过,郭沫若是为了抗日救国才辞别在日本的妻儿,此前两人感情甚好,这从郭沫若在北伐战争期间写的家信就能略知一二。

其中一封信是以电报形式写于北伐军抵达湖北崇阳时,郭沫若用日文写道:“富子……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祝你健康,也祝小孩子们健康。” 另一封信是写于北伐军途径安庆时,上面明确写道“因汇兑只通香港,在九江时未汇钱来,到后便不成问题。”

至于郭沫若同于立忱于立群的关系,有两个重要的见证人,一个叫林林,另一个则是郁达夫。三十年代于立忱时任《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曾去拜访过郭沫若,而郭沫若则带着郁达夫一起回访。之后两人保持着往来,几次互动郁达夫也都在场。等到郭沫若回国以后,于立忱已经去世,为此郭沫若还曾两次去扫墓祭奠,并写下了《咏风筝》一诗来缅怀这位女性朋友。如果郭沫若真和于立忱有那种不当关系,依郁达夫的嫉恶如仇性格,他肯定会写出来的。

更何况于立忱病重期间是住在另一个新闻记者林林家,死因也绝非谢冰莹所说的那样同人流手术有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参加于立忱葬礼的来宾根本就没有谢冰莹,但却有林林,因此谢冰莹的回忆究竟有多少水分那是可想而知。

作为郭沫若的最后一任妻子,于立群同郭沫若也是彼此相敬如宾。其中在1954年,于立群因病去外地疗养,郭沫若带着孩子们前往北京海淀大觉寺林场移回了一株银杏树苗,后又移栽到今天的郭沫若故居所在地并命名为妈妈树,意为这个家不能少了孩子们的妈妈于立群。

此外在郭沫若故居里,于立群住处为单独的大房间,平日工作之余郭沫若就经常前来同于立群讨论诗词并欣赏画作,孩子们也喜欢来这里同自己的母亲谈心。很明显,郭沫若的家庭氛围是十分温馨的。

于立群最后之所以自尽,很大程度与她的两个儿子郭民英和郭世英之死造成的精神打击有关,之后于立群的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状也逐渐加剧,仅在1974年一年她就住院多达数月。等到1978年郭沫若离世后,于立群是强忍悲痛,参与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对于郭沫若的其他流言,有好事者拿所谓的谄媚诗作举例,还煞有介事地声称出处是《郭沫若文选》第12卷,但事实的真相是除了《郭沫若全集》外,有关郭沫若的诗文选集的编辑从未超过12卷,因此明显是人为造假。说郭沫若是所谓拆北京城墙的发起者,然而北京城墙的拆除是从北洋政府开始的,1915至1916年,为建设正阳门火车站,除箭楼外,正阳门城墙率先被拆除。至于所谓定陵发掘争议,须知最早成立的长陵发掘委员会,7名委员中没有郭沫若,领头人则是吴晗,郭沫若直到1957年6月才被增补为委员。

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中,毛主席是这样写道:“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而这就是对待误读诽谤和中伤的最好方式。

无论外界再怎么评述,郭沫若的一生对得起诗人,文学家,革命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乃至共产党人的殊荣。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谨以此文献给郭沫若同志。

本文参考资料:《女神之光—郭沫若传》,《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郭沫若全集》


温哥华的小麦克
往返中加两地的90后华文媒体人,躬耕北美,心系中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