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帮助最大的外国友人:他是希特勒亲信,却从日寇屠刀下拯救了二十多万百姓

文摘   历史   2024-02-27 22:17   海南  

1997年的一天,经过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外交努力,一位德国人的墓碑从柏林运往南京,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收藏。原来这位德国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翰·拉贝,当南京沦陷后,由他发起的南京国际安全区于第一时间向南京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无条件提供人道主义庇护,从日寇屠刀下拯救了25万南京市民。

早在1908年,26岁的拉贝得到了西门子公司的一份海外岗位,即外派到北京分公司担任文书兼会计,从那时起,他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拉贝成为西门子公司驻华高管,常驻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还加入了纳粹党,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党南京海外分部副部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当年11月20日蒋介石宣布迁都重庆,形同主动弃守南京,临走前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尽管唐生智率领属下官兵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作战,但终究仍不敌侵华日军。12月12日唐生智率部突围,第二天南京沦陷。

在南京沦陷的前夜,全城就已经进入无政府状态,到处都是逃难的难民。最后在金陵大学董事长杭立武的呼吁下,由南京外籍商人,学者和记者等出面,拉贝牵头,成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而拉贝则当选为主席,负责接收安置逃难的南京市民,以及临时维持全市的正常秩序。

拉贝之所以出头,以及他被推选为主席,除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纳粹德国同日本是盟国。如此一来,拉贝可以光明正大地帮助中国百姓,无需顾忌日本的眼色。

当侵华日军入城后,拉贝第一时间就同日军代表展开交涉,严正指出南京国际安全区位于汉中路,中山路,山西路和西康路一带,周围都是外国使馆和企业高校,日军不得侵犯。另一方面,拉贝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欢迎南京市民前往国际安全区避难,短短数日,占地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就迎来了25万难民,就连拉贝本人也让出自家宅院,安置了600余名难民。

然而拉贝还是低估了侵华日军的灭绝人性,他们一进南京城就开始了烧杀抢掠,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包括纳粹德国使馆工作人员住宅都遭到洗劫,国际安全区也岌岌可危。

12月16日清晨,一伙侵华日军强行闯入位于中山路的国际安全区难民收容所,将50名男性难民用绳子绑起来,赶进卡车,欲拉到郊外集体枪杀。尽管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委员里格斯和麦卡勒姆闻讯随即赶到现场阻止日军,竟遭到士兵的拳打脚踢,里格斯还被打伤。

三天后,又有一小队侵华日军欲翻进拉贝住所行恶,甚至拿枪对准了拉贝,但拉贝丝毫临危不惧,向这伙日军展示了纳粹德国国旗,并用手电筒照射他们,最终只得灰溜溜离开。

除了要保证国际安全区避难难民的人身安全外,拉贝还要保障二十多万人的衣食住行。为此他不惜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去采购,并同侵华日军司令部不停交涉,最后为难民筹到大米3000袋,麦子9000袋,以及食品药品总计600吨。

对于拉贝的所作所为,侵华日军可谓是恨之入骨,他们通过外交途径,施压纳粹德国召回拉贝。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侵华日军欲扶持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江浙沪建立傀儡政权,以梁鸿志为首的原北洋政府遗老,学者和媒体人众汉奸为上位,对于解散国际安全区和赶走拉贝,丑陋表演竟甚过侵华日军,令人愤怒和无语。

1938年2月,国际安全区被迫解散,拉贝随后也返回纳粹德国,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以《拉贝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将相关报告呈交给希特勒。可拉贝等来的却是盖世太保的软禁,甚至被抄走与南京大屠杀罪证有关的影像胶卷,之后拉贝在西门子公司也不受重用。

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拉贝曾经的纳粹党员身份,导致他先后被苏军和英军逮捕。直到被甄别后才重返西门子,留在西柏林,可是只被允许从事最底层工作,困难的时候拉贝一大家子只能依靠面包片和菜汤维持一日三餐。

其实二战期间像拉贝一样的正义德国人还有很多,他们还帮助过其他族裔,但真正懂得报恩,珍惜和平,没有沦为加害者的唯有中华民族。1948年国民党政府早已风雨飘摇,南京城金圆券满天飞,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市民依旧竭尽所能为拉贝进行募捐,筹到2000美元,通过国民政府寄给拉贝,希望帮助他摆脱经济困境。

1950年1月,拉贝因中风病逝,享年68岁,葬在西柏林威廉皇帝教堂墓地。1997年由于家属欠费,导致拉贝墓差点被平掉,是南京市政府通过中国大使馆为拉贝墓续费,并立了一块新墓碑,还将旧墓碑运回国内珍藏。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际,面对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的求助,南京市政府伸出援手,向拉贝故乡捐赠了3万个口罩,600瓶药品和200套防护服。对比辛德勒名单原型人物的穷困潦倒致死和被历史遗忘,南京人民从未忘记拉贝,也正是有无数个像拉贝,白求恩这样的国际义士,再加上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才取得抗日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温哥华的小麦克
往返中加两地的90后华文媒体人,躬耕北美,心系中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