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了大家来咨询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把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梳理,今天就从专家看本子的角度来回答几个关键的问题:
临床和基础专家看本子的时候,重点一般在哪里?
需要说明的是:
所谓的临床和基础专家是粗略的进行划分的,既然是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自然对特定领域的临床问题和基础问题有了解,所以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临床角度和基础角度。
另外,像前期基础薄弱等比较普遍的问题就不单独说了。
下面分成临床和基础两部分来说:
与基础研究的趋势和热点类似,临床问题的选择也有创新性的问题,这一点也很好理解。
以肺癌治疗出现的获得性耐药为例:化疗(如铂类)耐药、靶向治疗(如EGFR-TKI)耐药、免疫治疗(如抗PD1)耐药甚至ADC等,大家的关注点和趋势也都不同,这些信息很容易从NEJM等医学期刊、以及每年的ASCO等会议上获取到。
当然也不是越新的治疗方式越好,还要考虑临床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前期基础。
关于研究主题的价值,可能不同专家的观点会因为专业、区域等特点有差异。
比如有的专家会认为某个问题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了,申请人再就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很难有超过现有研究方案的成果,所以否定研究价值。
因此,如果大家有类似这样的选题,一定要讲清楚:原有的解决方案有什么缺陷,而我提的这个方案能解决原有方案的缺陷。
比如:一般来说研究内容的临床部分不会设计RCT试验,而主要是以样本收集、指标检测和临床意义的分析为主;
但即使不完全按照RCT试验设计的原则,在入排标准、样本收集处理策略、检测方法甚至统计分析方法上也经常出问题。
研究内容的设计过于简单是几年前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研究机制的部分主要是检测一些表型有关的指标;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项目过于复杂,我们曾看到过青年项目的信号轴居然包括了6、7个要素和环节:细胞A—B基因—C通路—D分子—细胞E—F分子—G表型—H疾病,其中还有2、3个是科研热点。
咱们别的不多说,只是挽救实验要做多少?
这个问题比较大,包括的情况比较多,常见的有:
直接和间接作用:比如A通过B调控C的关系中,是否考虑到A直接调控C?
模型的选择问题:用A方式构建的建模是否适合研究B问题?
对照和分组: 比如ChIP实验中的IgG和Input等等。
这个部分的问题太多了,多数也都是简单细节上的问题,比如:
结果和结论对不上、图片不清楚、字体不统一、配色不一致、图片没有说明、没有图注(或者图注不清楚)等等。
扫码备注: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