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螃蟹团
we chat:774092089
▲
游戏环节,孩子们收获了奖品很开心
近日,一场由银川当代美术馆主办,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银川市聋人协会协办的“此处,无声胜有声”声音疗愈艺术活动,在银川当代美术馆温暖开启。现场,听障儿童家庭、热心公众、无声合唱团发起人李博、音声疗愈艺术家宋晓玲,共同开启了一场感知声音与频率的艺术之旅。
01
“无声合唱团”的动人故事
活动一开始,身为艺术家的李博分享了他和“无声合唱团”的故事。在展厅前,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与大山里的听障儿童结缘,也分享了孩子们克服心理障碍、一步步融入律动世界的动人故事。
▲
李博(右一)在讲述“无声合唱团”的故事
“最早,我和搭档张咏想做一点自己的东西,觉得听障孩童发出的声音,是能钻到别人心里去的力量。因为这些孩子是没有受过文明污染的。等我们到了广西,和一些听障孩子接触后发现,他们背负了很多东西,不太愿意发声。当时,我们都决定放弃了,但在离开之前,有个听障孩子突然拉着我的手‘啊’了一声。”李博坦言,那一刻,他心动了,他觉得那是他听过的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有了第一次的心动,李博决定坚持下去。他与孩子们建立起了信任,也正是基于这份信任,才让孩子们通过艺术重新找到了与世界链接的元点,也才有了后面创建的“无声合唱团”。“呐喊是他们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也是我们做合唱团的一个初衷。”李博说。
2013年,李博带着这些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成立了“无声合唱团”。经过多年发展,“无声合唱团”现在已有17个孩子,年龄在9至16岁之间。虽然让他们唱歌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奢望,但在李博和张咏的精心指导下,这支合唱团已经成功地从广西的偏远山区走向了中国各大城市,参演了多场音乐会。他们的声音拨动了千万听众的心弦,也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音乐奇迹。
02
通过感受声音,触碰生命情感
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声音疗愈艺术活动现场,李博通过“无声合唱团”的教学方法,借助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引导现场观众感受声音。观众们在与身体的深入“对话”中,感悟到了真实、丰满而动人的生命情感。
▲
音声疗愈艺术家宋晓玲在现场带领大家体验
资深音声疗愈艺术家宋晓玲则带领现场观众展开了一场音乐疗愈体验。通过特定的乐器声波与人体共振,宋晓玲帮助大家放松身心,让参与者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治愈的力量。这一环节不仅让听障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还让现场观众在忙碌与压力之中找到了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
声音疗愈艺术活动现场
显然,在与身体深入“对话”后,一些听障儿童有了身体共鸣。“啊——”活动现场,来自银川的一位听障女孩跟随引导声,发出了一些声音。虽然只是“咿咿呀呀”非常短促,但她不停地发声,并且手舞足蹈,眼睛闪烁出喜悦的光芒。她用手语表达着自己的兴奋和开心,她的表现也感染了现场很多人。
问及引导听障孩子发声的方法是什么?李博说:“在训练过程中,其实并不是我们引导孩子发声。我们的教学体系是和孩子一起研究出来的,他们会告诉我们怎么去理解和感知声音。演出时,乐器更像一个桥梁,嫁接了有声和无声的两个世界。”
03
用艺术嫁接“有声”与“无声”
2024年7月,银川当代美术馆的“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展览面向公众开放。展览没有单纯展示儿童的美好,而是提供了可供观看的语境和场景,有效引导观众提出问题,触发思考。
▲
艺术家李博(左一)与孩子们互动
展览“群星闪耀”板块的策展人提到:每个儿童都处在唯一的环境中,他们面临了我们成年人几乎要面临的所有问题。那么,如何用艺术的方法去构建家庭中的沟通与陪伴?如何面对和理解身边的特殊儿童?如何与拥有不同文化身份和生活环境的孩子对话沟通?
在这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声音疗愈艺术活动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艺术,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跨越了语言与身体的障碍,让心灵得以相通。这场声音疗愈艺术活动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子们,用艺术去沟通看似平行、不可能交叉的世界,孩子们的心声就可以被听见、被感知。
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美术馆希望通过艺术的温暖笔触,展现这一群体健全而强大的心智人格,让公众关注并欣赏他们内在的智慧、勇气与独立的精神。
记者:冯元春
编辑:冯元春
值班主任:陈玲
银川晚报螃蟹团
银川晚报螃蟹团
带你发现更多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