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澳两个半月随记—“中产返贫”还是“返璞归真”?

教育   2023-11-27 16:43   澳大利亚  

时间似乎过的很快,刚来时,正值学校假期(春假),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小朋友迎来了长达两个月的暑假(第一次完全没有学校作业的暑假)。而时间又似乎过的很慢,算起来在这边生活还不满三个月的时间,然而,每次回想上海的生活都感觉那是发生在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曾经窗外即可拍到的“三件套”,如今看来,感觉熟悉而遥远。


目前还在跨时差远程做国内的工作,感觉并未有机会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更像这座城市的旁观者。每日说话最多的仍然是国内的同事们,说英文的机会除了日常生活中寥寥数语之外也还是和同事们电话会议。职场方面,很难对澳洲有所评价。和国内生活相比,很多方面都变了,但工作本身的体验,并未改变。每个工作日,就着国内同事上班的时间,开启一日的工作,再配合国内的时间,在大约澳洲八点多(虽然很多时侯都因为有跨时差会议会加班到更晚)关上电脑结束一日的工作。工作方面,唯一的不同,是工位。挥别曾经的办公室,在面朝南太平洋的公寓落地窗边,安放了一张小小的办公桌,对着看不腻的窗外海景,打电话、回邮件。


曾经的办公室,条件也很不错,独立的办公室,关上门安安静静开会及看文件,窗外是开阔的园区景象,还有那白云朵朵的蓝天。不过,景观却完全比不上如今的“办公室”,自己家里一角,不到一平米的小角落,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海。经常在这里一坐,就是大半天。一壶茶,一台电脑,就是我工作所需的全部“劳动工具”。


工作仍然按部就班进行,但生活方面,变化还是挺大的。决定来澳洲生活之前,看过不少移民的分享,比如“中产阶层千万不要移民”“中产阶层移民将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再比如“移民对中产而言是社会阶层的巨大滑落”等等。大概是已经做好了全部的心理建设,预想了最艰难的生活,目前实际体验下来,我倒没觉得“巨大滑落”或者“心理落差”,我倒是觉得,在这里生活,似乎更加无限贴近了生活本身应有的状态。总结了如下几点生活方面的变化,表面而言,或许就是有经验的移民人士所总结的“社会阶层的迅速滑落”,“中产返贫”,但心底而言,目前的状态,更从容、舒适、平和。


1. 从依赖“阿姨”到亲力亲为


从孩子出生到离开上海前,家里没停过住家阿姨(除了阿姨辞职造成的断档之外,断档期间也有替工或再不济也有钟点工),我养成了万事都依靠阿姨的生活状态。早上,起来直接吃现成早饭,晚上回家无论再晚都有热饭热菜,不劳心家务,不自己晒被子,连自己衣服放在哪里,都因为不收拾而不记得,需要问阿姨。


与此相比,我感觉更喜欢现在亲力亲为的生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感谢我妈妈陪我们一起来到澳洲,在最初的两个月帮我们解决了所有刚登陆时比较棘手的生活难题,比如帮我们装好了所有海运过来的家具及其他物件。帮我们分门别类整理好了全部海运过来的大量衣服和生活用品,洗晒、收纳,一切都井井有条,也帮我们烧了两个月的饭,这一切使得我们的登陆轻松顺心了很多。我妈妈回国后,我们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巩固妈妈帮我们安顿妥帖的劳动成果即可,日常保洁加一日三餐,真正做起来,并没有很难。保洁而言,因为空气质量较好,灰尘很少,基本一周或者两周擦一次灰,感觉都足够了,不像上海一日不擦灰,第二天抹布就是黑色的。地板基本交给了海运过来的扫地机器人(此处庆幸自己明智的选择全屋地砖地板的房子,澳洲大多数房子都是地毯,增加工作量,当时挑房子一个标准就是不要地毯!)烧饭而言,因为孩子要带午餐,学校也没有微波炉,基本带西式冷餐为主,顺便自己也吃一样的,做着做着领悟了“白人饭”的好处,制作简单、营养也够,还没有油烟,省了餐后打扫厨房去油烟的繁琐。所以基本早点和午餐都白人饭,晚上烧点中式菜换换口味,餐后洗碗全部交给洗碗机。看着新鲜食材经过料理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给人的疗愈作用很是明显,感觉自己做的比之前阿姨端上来的更好吃健康、成就感满满。这里的蔬菜相对农残控制严格,未必都需要小苏打浸泡,处理食材更为快捷。牛羊肉品质很好,煎牛排烤羊排非常方便。再外加明智的海运了各种厨房利器,特别是美善品料理机,使得海外人士做中式面点也非常省心省力。

圣诞应景快手早饭,美善品混合一下,烤箱二十分钟即出炉,随便加点奶油,“糊弄”孩子没问题。


早上没时间就煎一块牛肉饼,做一个汉堡,夹上各种蔬菜,营养也很够。


在小美的帮助下,揉面不在话下,做个面包都很简单。手残党完全可以自己做面包第二天当早饭。


快手的烤羊排。这里的羊排品质没话说,撒上黑胡椒孜然,和土豆胡萝卜同烤,还可以少烧一个蔬菜。


懒人烤鸡腿。鸡腿抹上面包糠,交给烤箱即可。


或者炖大锅子牛肉。牛肉品质很好,随便乱炖都不会失手。


炸鸡排汉堡,十几分钟即可搞定的美味。


“水光肌”馒头,也是不在话下。揉面用的A2,澳洲才能有的A2自由。


有了小美的帮助,花卷也不在话下。



以前,所有家务都不需要我操心,感觉自己负责上班赚钱和回家辅导孩子功课就行,现在自己承担了家务才发现,做家务本身就是对大脑很好的调节,是种非常不错的放松方式。看文件累了,我就站起来收拾房间,备菜烧菜,看着窗明几净的感觉,看着出炉的热气腾腾的食物,感觉大脑随之放松。竟然整体感觉还比在上海时更轻松,上海的生活感觉并没有因为有阿姨就非常easy,大概原因在于除了上班奔波之外就是忙孩子,少了处理体力工作的时间。烧饭、家务对脑力劳动者而言的放空作用,算是体会到了。


另外,没有了阿姨的生活,使得孩子和她爸爸也有更多的家务参与。孩子会帮忙洗碗,她爸爸从连煮泡面也不会,到可以独立做一顿烤羊排烤鸡腿。这里的生活很简单很纯粹,连完全没兴趣做饭逛超市的孩子爸爸都表示,逛超市买食材和做饭是一种“休闲活动”。是啊,在上海,都是急急忙忙在盒马买点菜,基本没工夫去超市慢悠悠逛。在这里,周末是我们的固定补货日,我们推着购物车,游走在超市货架间,发现正在打折又恰到喜欢的食物,火速买下,也是一种乐趣吧。毕竟在澳洲生活很简单,并没有太多娱乐活动,逛超市大半日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日的活动了。


逛超市,在超市一角看到漂亮的花店,买一束回家装点客厅,挺快乐。


逛超市,看到一款不错的牛肉打折促销,并非临近保质期,也挺快乐。


逛超市,莫名看到一款觉得好吃的调味品,买下,也很快乐。

一周超市采购量,囤满冰箱的菜肉水果和小零食,把空了的冰箱一点点塞满,也感觉很治愈。




孩子的爸爸在手机上整理的做饭心得。理工男做饭,也犹如做实验,步骤、配料一步一步严格执行,在美善品和烤箱加持的情况下,也能做几个菜了。毕竟,之前连泡面都不会烧的状态。大概是“生活所迫”。




2.从经常外食到三餐家里做


上海好吃的餐厅太多了,所以周末阿姨休假的那天,我们基本在外面挑各种餐厅挨个打卡,也不算贵。可是,这里就不一样了,首先,好吃的餐厅并不多,可能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国味”,对西餐厅其实没有多大热情,至于这里的中餐厅,那真是一言难尽,感觉没我自己烧的好吃。第二,囊中羞涩也是一个原因,外食还是挺贵的,差不多是上海2-3倍,拿高价吃一顿并不算好吃的饭菜,感觉很冤枉。于是更多选择自己下厨,可以选择更好的食材,用更低的成本吃一顿。


一开始孩子不习惯,她习惯了周末就要出去饕餮大餐一顿,一到周末就说,我要出去吃。几次下来,孩子也认同外面的东西不如家里的好吃。于是,周末时间可以是亲子做一些自制美食的时间,做一些工作日没时间做的食物,孩子也可以参与进来,本身就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可以一起做面包、做披萨,做中式面点,一起探索手作美食的乐趣。慢慢觉得,外食并不能给生活增加快乐,反而,手作美食、干净饮食让人更有满满的成就感。


某次在外面寿司店吃的一顿,食物甜腻到无法忍受,无法下咽。


再看在当地知名粤菜馆点的小笼包,折合人民币80吧。上桌一看,呵呵了,速冻小笼蒸了一下就拿出来卖。




相比较,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在家下厨,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周末早餐做一个中式葱油饼,回味中国的味道。

随手做一个鸡肉拌面,都比楼下中国餐厅的面好吃不少,为什么不亲自动手呢?

周末做个华夫饼,感觉比之前找网红brunch店打卡吃早午饭更快乐。毕竟用了最应季的车厘子,自己用的原材料更好,牛奶用的是A2,鸡蛋用了有机蛋,网红店应该做不到。


周末快手做一份乌冬面,我都觉得比楼下的日料馆子做的更好吃,更健康。


最不想做饭时,也可以拿速冻饺子做个煎饺,撒上葱花芝麻,又是“糊弄”的一顿。



3. 从习惯性各种“买买买”到想不起来购物这件事

在国内时,总是习惯性在淘宝上买这买那,买了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这次跨国搬家时看着家里那么多东西真是头大,好多都是用过一次闲置甚至一次都没用过在柜子里积灰的东西,鸡肋一般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最终基本都断舍离出清,精选出来的物件漂洋过海运来到澳洲,收拾时却还是觉得断舍离不够彻底,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多大用处。痛定思痛,再也不想添置不必要的物件,只能增加收纳的复杂性和无处摆放的烦恼,很多东西其实对生活而言真的是累赘。感觉自己越来越没兴趣购物,这次双十一,是多年来唯一一次什么也没买的双十一,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也同样一点兴趣没有。有同学妈妈约去这里的商圈抢购打折货,也婉拒了,因为实在想不出来需要添置什么,也不想让更多物品进入我的生活,让目前井井有条的家又因为收纳空间不足而乱七八糟。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懂得为生活化繁为简,也享受极简生活。如无必要,绝不购买。倒不是纯粹为了省钱,即使有人告诉我去店里扫货完全不需要我花钱,一切都白送,好像也一样没有兴趣。物欲很低,内心很简单纯粹,生活本身就不应由物质来装点。


孩子在上海时也喜欢买这买那,看到漂亮的文具要买,看到好看的小玩意儿也要买,看到喜欢的书也买。现在好像也被我影响的有点“极简”精神了。看到喜欢的书,首先到图书馆搜索下有没有,有的话,先预约登记慢慢排着,等轮到再看。反正家里已经太多书了,并不会书荒。看到喜欢的小玩意儿,看几眼也就罢了,她也会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别买了。


真心觉得,购买并不会让人快乐,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避免浪费,才让人真的快乐。这并不让人觉得生活抠抠索索,而更觉得生活简单有序。能从物欲中抽身而出,才有空间体会到的是生活中最本真的美好。


利用好公共图书馆资源,避免家里放满书。图书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新书经典书基本都能借到。热门的可能需要等,但等待本身也是一种美好。



比起购物、消费,我们更喜欢在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全屋子的周末上午,坐在家里一起看看书,玩玩游戏。


或者是在海边奔跑、追赶浪花、沐浴太阳。


或者在随处可见的游乐场玩耍。



和不少陪读的妈妈聊天时,都发现大家有这种感觉,这里的生活成本其实不低的,但大家却认同,要在这里生活的体面且健康,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钱,甚至一个人工作就足以供养全家。可能是因为这里的整体环境都比较平和不浮躁,普遍物欲很低。而在国内,却莫名总觉得赚再多的钱,也似乎也不够用,因为,赚钱越多,欲望也越多,消费越高,而赚钱的速度赶不上欲望的增加,永远无法满足。而不断追赶财富的同时,却忘记了,生活中很多美好,是免费的,而匆忙的生活却让人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发现、体会那些免费却珍贵的美好。


在这里,看着海天相接的美好,愈发觉得,生活越简单,快乐约纯粹。物欲很低、精神丰盈,可能就应该是余生追求的状态。

荞爸的澳洲来信
小城市公务员佛系移民指南,转换角度探秘中澳人民的内心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