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涛•名师工作室|一期一会:“三度信史”理念下的思与行

文摘   2025-01-08 18:33   重庆  

2025年1月3日下午,璧山区朱君涛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学员开展了读书和教学实践分享会。本次分享会以“‘三度信史’理念指导下的读书心得分享与教育叙事交流”为主题,旨在通过阅读心得分享和教学实践交流,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


学员交流现场


读书心得分享开拓视野


在读书分享环节,工作室成员们结合阅读体验,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倪毅老师分享了阅读《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一书的心得,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他认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能力差异,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倪毅老师分享


董志磊老师则从“三度信史”中的情境适切度出发,以康熙皇帝的红票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一手史料创设真实、有趣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董老师强调,教师应挖掘史料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董志磊老师分享


苟诗意老师分享了《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心得。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中的沟通问题,她认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避免指责和怒吼,而是通过观察、感受、表达需求和提出请求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苟诗意老师分享


谢勇老师则从冷战史的角度,分享了《冷战》一书的阅读体会和教学启示。他认为,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谢勇老师分享


任珍老师分享了一部名为《钟鼓楼》的小说,该小说以1982年12月12日一天的故事为背景,通过九个家庭的生活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社会风貌。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细节丰富,对话充满京味方言,象征手法突出,通过对比新旧事物,反映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


任珍老师分享


教学实践交流深化认识

在教学实践交流环节,工作室成员们分享了各自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反思。

郝书博老师从听课和评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三度信史”的课堂观察模式。她认为,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观察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郝书博老师分享


龙黎老师分享了她在《辛亥革命》一课中的教学实践,通过教材文本解读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她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知识为依托,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龙黎老师分享


王庆华老师在分享会上指出,后疫情时代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好奇心和时代共同记忆。家庭和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对课外知识不感兴趣。他建议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情境设置,结合学生熟悉的内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王庆华老师分享


刘利老师分享了一篇关于图像史料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文章,借此探讨图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清明上河图》等图像材料进行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刘利老师分享


本次读书分享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工作室成员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分享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读书心得。朱君涛校长在总结中强调,工作室成员应继续践行“三度信史”的教学主张,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君涛校长总结


通过本次读书分享会,工作室成员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工作室将继续开展类似的交流活动,推动历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供稿人:龙黎 苟诗意

编辑:肖启术 校对:王岚

初审:朱君涛 李静 刘志成

终审:阳星



— 往期推荐 —


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进德修业,琢玉成璧!这里是璧山区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研和培训的相关资讯,也为教师提供最前沿的课改信息,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