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醉的六重真相 | 兼述中国酒民的精神成长史
百科
2024-06-19 16:03
山东
作者 | 吴伟
有人说,人生能有几回醉,但那是过去短缺经济,现在共富年代,想醉,不过是一瓶酒的事。
“是的,世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一瓶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瓶!”中国白酒厂家的销售人员喜欢说这句话,然而对于多数酒友来讲,情况可能是:半瓶酒半条命,一瓶酒不要命,两瓶酒是玩命。
醉酒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酒驾、醉驾入刑,酒后失礼失德引起的纠纷、官司,让人望而却步;“酒精肝”,酒后中风,走路一瘸一拐、口歪眼斜的“吴老二”,更是令人心生绝望。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如此重礼的中国,且如此重酒,那么到了当代,是礼不行了,还是酒不行了呢?
当年胸怀天下的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现在,我们不禁要问:对酒当歌,醉有几何?
- 01
-
度:醉的把控
冷静地客观地看酒及醉的问题,我们总是会碰到有关“度”的困惑。
一般从清醒时入席,碰杯时还有点矜持,到酒过三巡,微醺上头,蓦然发现:原来身边人都是那么温婉可人。大家越喝越近,越近越喝,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界限在不断融化,什么地方、单位啊,学历、年龄、级别啊,甚至男女之大防,统统在加速消失。“天下皆兄弟姊妹也”,这句话如果不是理想,就是一句酒话。这个时候能够适可而止、拔腿离席的人,不敢说是君子、圣贤,但起码不是咱同一个天下的“兄弟姊妹”了——如果你跑了,界限会重新生成,过程一笔勾销,酒喝了算白喝。
虽然说微醺最佳,大家也都知道,但是那个时候,也正是喝酒最黏的时候。未能尽兴,不免扫兴,甚至是联想到:酒桌上尚不能“同甘苦”,未来如何“共患难”?很多人的理智就此打住,于是一任情感泛滥,饮浆如灌,“拎壶冲”“炸罍子”,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不可收拾”。
其实,醉后的感觉如果不涉及健康、安全、礼仪等,也没有那么不堪,反而是极美妙的。仿佛灵魂出了窍,天地与我合一;喝酒前俺是山东的,喝酒后山东是俺的;所有人飘飘然都成了诗人、演说家,才思奔涌、才华横溢、指点江山、纵横古今……这是一位普通人的高光时刻,是每一位不甘平凡的人类迸发出的神采。那瞬间的灵性与灵感,把人托举为神,它闪闪发光,照亮了好似荒漠的琐屑生活——柴火油盐、吃喝拉撒、功名利禄、生老病死,被困在肉身中的人,像是忽然看到了来自天上的一束光。
可惜好景不长,当一切重归平静又平常,人还是那个人,床还是那个床,刚刚逝去的图景怎么想也想不清、想不全,甚至连喝酒的过程也想不起来——给谁碰的酒、说过什么话、怎么回的家,都陷入了黑暗与沉寂。
断片,宣告了喝酒的失败。万幸的是,断片后还能再醒来,失去的记忆还能一点点找回。但找回的记忆,恍如隔世——当时支配自己言行的,是谁?此时的我,与当时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痛苦的理智与巅峰的灵觉,哪一个更真实?在一点点追思中,人与自身产生了疏离感。
“认识你自己”,成为断片后的一大成果,同时也验证了醉的另类效果。在醉中,我们看到:人们先是抒情写诗,后来神灵附体,最后化身思想者。或者换句话,在被酒醉所激发的虚幻的天人合一中,艺术、宗教、哲学先后不自觉地现身,成为超拔人性、神游太极的三种“绝对精神”(1)。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于此可见一斑。
(1)绝对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用语,指的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
只是精神再好,感觉再美妙,也挡不住现实的残酷。面对醉后的一片狼藉,很多妻子会忍不住责怪丈夫:不能少喝点吗?你不喝,别人会朝你嘴里灌啊?言下之意,不是不让你喝,要把握好度啊!酒后偶尔“写个诗”就行了,可不能自我封神或断片啊!
男人或许只能苦笑,因为你不在场合,不在那个现实的坎儿上:那一小杯酒你不喝,还是兄弟吗?前面喝了那么多,就差这一杯吗?人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刚才说的话、吹的牛不算数了吗?即使你打了自己的脸,你不疼,但不能打眼前兄弟的脸吧?那还是人吗?!
在女人与酒面前,多数男人选择了酒。因为一般说来,前者是异性认同,后者代表的是自我认同。没有自我认同,没有兄弟们的认同,异性认同就失去了前提与意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正是此义。但是如果那个异性,真的是男人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2),那就另当别论:因为此时的异性,却是“自我中的自我”,那是“心肝儿”,“手足”也要靠边站。再反之,假如酒同时也成为男人“自我中的自我”——“男人中的男人”,谓之胆与魄,那就又有一拼了。“心肝”与“胆魄”相分、对抗,撕心裂肺,男人难矣!
(2)据西方《旧约》记,上帝用尘土造了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给她起名夏娃,后成了亚当的妻子。亚当称夏娃是自己“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酒壮怂人胆,再窝囊的男人喝了酒——特别是平时压抑感强的人,精神一旦放飞出去了,肯定不会那么快又跑回来,向现实低头的。
所以极聪明的女人懂得男人,也懂得酒,她们知道,这种力量如果善加使用的话,轻则改变生活、改善生活,重则改变人生,改变男人和女人对生活的所有设计。
所以,更高一层的人,都在以酒使人,借酒发挥。在他们看来,
所谓酒的度的把握,不过是表象甚至是假象,而“局”才是背后的本质与真相。
- 02
-
局:醉的本质
酒局中的酒,已经不是酒。“鸿门宴”上,“醉翁之意”,细观此杯中“将进”之物,岂是酒哉?
刘邦逃出鸿门宴,借故“不胜酒力”,是没有把握好喝酒的“度”吗?那纯粹是借口,假象。
欧阳修醉翁之意,自言在于山水之乐,众乐之乐,酒不过是被他“寓之”的道具。
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喝的是寂寞,品的是“万古愁”,酒在这里实际上成了酒仙登天之阶,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在中国的圈层文化中,酒局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与连接者。
项羽宴请刘邦,是对等交流,体现的是重视及待遇。入不了局,局外之人,不在一个圈层里面,那当然是没法玩的。
入了局,当知设局者的意图。譬如在封建官场,唯上是从,一个酒局一般围绕一个主宾展开,务必使其称心快意。其他陪同者则要心知肚明,曲意逢迎,合力助攻。主宾高兴了,一团和气,满桌尽欢,主人才会松口气,下一步深化关系及请托事项才会提上议程。
中国人历来强调先做人再做事,本来是好的、目光长远的,最后演变成“成不成,两三瓶”,“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却是庸俗末流之局,难上台面。如果多数官吏整日徜徉在此污浊末流之局,那么此王朝也可预见,将很快进入末局。
贤能之士意欲破局,警醒局中浑噩之人,仅凭“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远远不够的。自顾逍遥、采菊南山,只是另一种醉,是避局而非破局。和光同尘、随波逐流,更是自我麻醉,决非贤士所为。
真正的破局者,只是胸中有了更大的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故醉翁虽遭贬放,仕途坎坷,但他积极作为,在地方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物阜民丰的生活。是以山水为怀,与民同乐为醉,所以“乐亦无穷也”。太白虽一生怀才不遇,但他敢于坚持真我、蔑视权贵,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以圣贤为镜,与天地共醉,所以才能“但愿长醉不复醒”。此等大局观、酒局观,深彻透明,烛照史册,令吾辈身处混浊酒局的人不胜汗颜。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局是社会关系的远近厚薄。每人心中都有一盘局,身边都有一席局。
一盘局,即认知局。譬如著名的北宋大相国寺“酒色财气”组诗(3),“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此四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对于酒的态度与认知也迥然不同,但它们之间没有对错,共同点是对酒及醉的高度重视。
(3)相传北宋大相国寺禅房墙壁上,僧人佛印、苏东坡、王安石、宋神宗分别围绕“酒色财气”相继题写了四首诗,表达了不同的立场与见解。
酒及醉为什么如此重要?
设若人生是一场体验的话,那么按照“峰终定律”(4),醉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峰”——实感中的“天人合一”如约而至,人仿佛站在群山之巅,俯瞰宇宙万象。
醉不仅是“峰”,搞不好的话,同时也是“终”——酒仙即是如此,醉后升仙。
所以说“醉里乾坤大”,究竟有多大?
除了少数目前人们确知的东西以外,大部分处在混沌中的世界,包括未知的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表象背后的“局”,皆为醉。
因其不自知,懵然于局中。
所以知局者,虽醉犹醒;
不知局者,虽醒犹醉;
这就是认知局——醉里乾坤的真实含义。
(4)
峰终定律,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提出,指的是人们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高峰)与终(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影响不多。
一席局,即实践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此言不假,但是关键在于:
下次的筵席,你在哪个位置?
人生有聚也有散,问题不在于散,而在于聚,在聚时的个人“席位”。
作为群居动物,人类自远古就有聚食的习性,谁先吃?规矩如何定?这不仅是一个“面子问题”、个人尊严问题,更是一个“里子问题”、生存利益问题。注重礼仪的中国古人,对此早有一套繁文缛节,把吃饭喝酒变成了一个走台的程序、习礼的道场。酒令大如军令,每个人的言行、表演都要恰如其分,既亲亲又尊尊,最终呈现出一派和谐吉祥的景象。
一个人若想提高自己的席位,血缘、年龄是上天所赐,实力、地位却是靠自己打拼的。人生如席,自己的席局,来往都是客,孤坐唯一人。难得席上好风光,未见席外吃苦深。
- 03
-
界:醉的实体化
席外的世界,是酒醒了的世界,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入局入席,以及席卡如何摆放的实力世界,同时也是一个不讲交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这个“界”也是一个局,不过是一个天大的局,是人类工具理性所织就的局,是所有人共同参与与面对的局。
清醒的世界,清醒的局,处在酒醉之外的人,那个终于醒来的人,此时如果看到真的喝醉的人,也许会笑:但愿你再迟些醒来,清醒的世界不好玩!而仍在醉中的人,懵懂地看着自觉醒来的人,尤其是面对那种略带怜悯的眼光,可能会不服气地嚷:你以为你是醒了很了不起啊,不,其实你是陷入了更深的醉!
事实可能就是这样。因为如果把醉理解为天人合一或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生的目的与意义,那么清醒的生活,就是工具化的世界,是通向醉的中介性、过渡性的实施手段及过程。
难道不是吗?所有的劳动,为了衣食、为了体面,不过是为了取得入局入席的资格;所有的创造,所有的冒险,不过是努力破局——不管是认知局还是实践局,从而在一个动态的新局中谋得个人更好的席位。
科学,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深入探索,从而把人从旧有的天人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认知局中觉醒过来,但同时进入了一个新局——开拓出新局面,赋予了人更醉一步、再醉一层的能力。艺术,则是更加直接地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把人不断地由浅醉引向深醉,领会到天人合一、主观统一的多重境界与精彩幻相。
所谓幻相,不过是相对于现代社会所谓“清醒”的人,那个徘徊在原子物理世界、守望在绝对时空中的人——此界,仅是天人合一及主客统一的片断输出,是被极度抽象了的东西。呆在此界的人,犹如面对洪荒大漠,由不得不清醒。然而,这个清醒仍是幻相——相对论及E=mc2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开辟了天人关系的新世界。
中国人要永远感谢毛泽东,是他带领我们的先辈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否则,我们连同西洋人坐在一起碰杯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说碰杯是一个局,入局入席,那么关键还在局外的“界”,我们建立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用实力说话,凭实力入局,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古代中国人受儒教影响,被仁义绑架,思想深处的天人关系也是温情脉脉的。譬如最早发明火药,不是用于杀人,而是制作鞭炮用于礼仪。等西洋人用改造了的火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那种痛悔实无可诉说。
所以,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人必须直面惨淡的生活,学会尊重客观、尊重对手,遵循大道、向死求生,而不是“未知生焉知死”(5)的迷糊态度。须知有人就是想要对手消失的,要征服和控制其他人的——不知死焉得生,不知死何以重生!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走向现代世界的必备素质。从醉的角度看,就是建立新的天人合一关系,在一个个实力派的“界”中拥有自己的认知局与实践局,从而更深地沉入“实体化的醉”中。
(5)出自《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这个悬在中国教育事业头上的“钱学森之问”,如果从界及“实体化的醉”来看,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多数还停留在“局”上,或喜欢用局的思维——譬如一直很火的宫斗戏,来考虑问题。
其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出现问题的人”,某个倒霉蛋;
不愿面对天,不敢直面老天及客观世界的残酷必然性,遇事打太极、搞变通;
缺少大写的人暨神性加持的自由意志的思想,不敢与天抗争、替天行道。
水浒英雄被招安、齐天大圣被收服、红楼终究成梦、三国毕竟一统,“四大名著”的结局似乎已经预示了中国式“局内”思想的归宿。
然而没有自由意志思想(后面还要讲)作为前提,“杰出的创新”即“无中生有”“从0到1”将变得异常艰难。
我们的思维于是滞留在天人“化一”、天道轮回的浅表层,陷入局中难以自拔。
界及“实体化的醉”,就是追求绝对不虚的自由,追求敢舍能舍、“异在”的天人合一,亦即彻底的天道自然、唯物主义,是从根本上破除“局”限的思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这不是自由、不是大道,而是自我萎缩的“仁”之界。
(6)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冷观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把自己封闭起来、“躲进小楼成一统”,那是既不尊重天,也不尊重人,所以天才会降下苦难,期待我们民族向死求生、涅槃重生,彻底“破局”。所以伟人才会发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7)的呼喊,其背后正是大有深意。
(7)出自毛泽东写于1917年的《奋斗自勉》
——与天、地、人奋斗的主体,是什么?从天人合一,到战天斗地、不断革命,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暂且不论答案,或许我们可以从上述问题中看到,“界”的突破,本质上是背后人类思想观念的变革,是观及“视界”的进化。
- 04
-
观:醉的驱动者
人类喝酒与动物喝酒的不同之处在于,到了最后,人一定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要向何处去?
这就是一个有关终极的“观”的问题,是上天赋予人的自由意志,也是其“神性”所在。
中国有酒仙,西方有酒神。
崇尚酒神精神的尼采认为,“醉感在两性动情期最为强烈……美化是高涨的力的结果。”甚至,性爱本身就是“醉的变形力量”的“最令人惊叹的证明”(8)。
(8) 转自周国平《艺术生理学》
把醉与两性放在一起讲,中国自古也有。如“欲仙欲死”,就是一个共性的描述,指人不顾一切,不惜一死,要与另一个我——不管是对象化的世界还是对象化的异性,融为一体;既是生命力的极限,也是接近自我毁灭的方式,更是追求自由的体现。但凡人莫不如此,为个人所秉承的宇宙生命的创造冲动(周国平先生语)所驱使,不自觉地开启“登天”之门(如“酒仙”升仙),或踏上重生之路(如性爱“造人”),这也是人性之本能的神圣所在。
如果说醉,是天人合一或主观客观的统一,那么性爱,像“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比喻,只是此统一的一种体现或“变形力量”。也就是说,醉及酒神精神是更高层次的统一,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的肯定与赞美,是真正的自由和创造力,而性爱就是此力量“最令人惊叹的证明”。中国古代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阴阳和合乃生万物的思想,其实对此讲得更明白。同时我们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在男人那里,女人经常会被酒打败?因为二者毕竟不在一个层次。
尼采所反对的晦涩哲学家黑格尔,同时也被马克思尊称为老师,对此也有非常宏观的见地:“在延种(两性交合)中,有生命的个体性的直接性死去了;这种生命的死亡就是精神的出现。”其实这话是不完整的,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因为我们都能看到,在性爱或“延种”中,“有生命的个体性的直接性”并未死去,而是重生了;通过“延种”,生命得以繁衍,万物获得重塑,精神的出现并非建立在生命死亡的基础上,反而是建立在生命不断得以重生、“生生不息”的基础上;精神包括酒神精神的出现,标志着宇宙生命特别是人类,获得了不断重生及进化的力量。“母亲给了男人第一次生命,而妻子则给了男人第二次生命”,大致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说“重生”就是指有生命的个体性的直接性的“死亡”,强调精神的出现就是对于生命直接性的否定——如人类的羞耻心,自认是万物灵长或天之子、神之子,“不是”什么禽兽之类——从而区别于动物,站上自主自由的巅峰,踏上另一条文明进化之路,那么黑格尔的上述话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把“一”理解为天人合一及醉,把“二”理解为阴阳和合及性爱,把“三”理解为生命及精神的进化,生生不息,或许会看得更明白。
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及生物技术等,正在推动人类进化升级为神(9)。那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智人类型,也可能是一个万物智联、天人重新合一的科幻世界,总之是人类如愿以偿,“神性”照进现实、与人合体。
(9)参阅(以色列)赫拉利著《未来简史》(2017年)
于是我们看到,人类的精神象征——不论是西方酒神还是中国酒仙,其实他们都在“天之上”即自然造化之上(道生一),都有超凡的创造力或重生的力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界及“实体化的醉”,只是他们的一个创造物;如果这个物已经陈旧,或如败酒一般苦涩无味,那么他们大可重生或再造一个即是。
再造一个界及“实体化的醉”,酒神仙在天上用了十日——烟气缭绕,而人间已经匆匆过了百年——炮火连天。
1917年,面对苦难中国,24岁的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心之力》一文。开头即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
“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最后明志曰:“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其气魄之伟岸,不禁让人想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若有此观及“视界”,并能够带动整个民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且其乐无穷,则后来发生“天翻地覆慨而慷”,就不是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曾为毛泽东高度评价并为之翻案的曹操,也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10)细细揣摩,二者之间似乎竟有一些惺惺相惜。
(10)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英雄、伟人能够如此,把人的精神伟力——堪比神、仙,发挥到了极致,那么作为凡人的我们,同样具备此种潜能。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如何“站起来”?其具体途径,就是通过改变诸如“三观”及“视界”,认识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世上一切伟大的成就皆源于人的自觉创造,源于人类的劳动及实践,那么我们就能够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此宇宙生命的未来。这是真正的大自由的思想,全人类解放的思想。尽管前途漫漫,荆棘遍布,但是终究——最终的归宿,所有人都将踏上这样一条自由解放之路。
于是,有关醉的最后答案就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是人自己酿酒,给自己喝,然后不断创造新的酒,新的醉法,新的玩法。
- 05
-
境:醉的普遍性
“自醉”的结果,就是世上原本没有什么醉,因为人的一切皆在醉中,在天人合一、主客统一中。那么我们所谈论的醉,只不过是醉中之人,故意说些清醒的话,装作自己没醉。其实更大的可能,是陷入了更深的醉。
醉中谈醉,每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关键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造作不同、实现不一,所以所得境遇及命运也会不同。
酒为人造,境由心造。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被家乡亳州及古井贡酒尊为酒神(注:看来中国也有酒神)的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造境”的高手。
曹操身处乱世,以过人的文韬武略终结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所以写起诗来也如老将,悲壮苍凉,沉郁雄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大概意思几乎都懂,但是,后人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他心底的豪气与寂寞吗?年轻时就喜爱上酒了,崇尚道法自然的饮酒体验与美酒精神;甚至自己亲自动手酿酒,继而把酿酒方法完善后上奏皇帝;曾因酒壮英雄胆,孤身行刺董卓,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也曾因国事而禁酒,为禁酒而杀人;再通过对酒的运用,与刘备等人在当世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传奇大戏;最后把对酒的感受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开创了建安一代酒风与诗风。从而完成了一个历史上最完整“酒为人造,境由心造”的形成过程,被誉为“酒神”并不为过。
再看我们凡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是礼仪之邦,“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从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四季轮回、时代更序,到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每个天道循环、人生往复的重要节点,礼数与酒食都是少不了的。一切皆是定数,一切都在酒中,一切都将归于“境”的造作。
譬如食,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发生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流,是最低层次的天人合一、主客统一。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整个世界就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宴席。西方人说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我们却坚持自食其力,把所有天物做成美食,把所有人员都排成仙班,共赴一场天人盛宴。
色,男人与女人及其衍生的人际交流活动。“五色令人目盲”,圣人为腹不为目,崇本息末、知黑守白,“色”之类的活动在中国是受压抑的,佛家进一步禁色为戒,视色为空。西方人却以之为始——“上帝说要有光”(11),甘之如饴,不惜犯下世代难赎的原罪。那种为光所伤、又追光逐行的色之意志,让他们至今无法平息。
(11) 《圣经》创世纪篇
食宜共享,色难分与,在文
明之初的岔路口上,不同文化作出了“重点”不同的选择。食色性也,本质上是天人合一、主客统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那么即在此最底层的人类生存逻辑上,仍是“境由心造”,产生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马克思目光独具,从中延伸分判出了生产力——广义的食,和生产关系——广义的色,并建立了二者统一的不同社会类型。如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各种不同的鲜活的社会形态与“境”的涵义颇有类似。这个理论特别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科技对于天的开掘与颠覆;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阶级斗争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对于天人关系作了重新定义,重视探讨人类自由的具体实现路径等。可谓中西文化跨界对接的金桥、纽带。
再说酒本身,中国有白酒、黄酒、米酒等,西方有葡萄酒、啤酒、伏特加等,形态大不一样;饮酒的方式差别也大,中国人饮酒是为了“过精神生活”(贡华南教授语),而西方人饮酒就是简单的快乐;甚至喝醉后的表现,中国人崇尚诗酒一体,醉拳、醉书、醉艺巧夺天工,而西方人就是酒后放纵,醒来再忏悔,未免有点儿差强人意。
所以“自醉”的逻辑,最后就是“只要心里有,喝啥都是酒”,原先作为前提的酒,已经被完全忽视或取代。人只专注于内心,特别是心造之境的造作与演变。及至前面我们阐述的度、局、界、观等,也都将归结于境,是被境所设立和建构起来的一个个环节。
简要回顾一下:度,欲直观地把握醉的问题,其实是陷入了局;徜徉在局中,人好像抓住了醉的本质,其实是功夫在诗外,在局外的实力世界中;敢于躬身入局、舍身破局,建立属于自己的界,才能获得实在的自由,进入更深的实体的醉;而“实体就是主体”(12),宇宙即是吾心,醉的终极定义在于观,在于精神演化;酒不醉人人自醉,在人的自觉创造中,自在自为的境、无所不在的境,成为不是醉的醉——或可称为“绝对的醉”。
(12)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强调辩证法和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了此原则。
- 06
-
自在:醉的自我确认
真相也分层次,是因为处在不同境及醉之阶段的人,其心智模式、认识的逻辑与实践的领域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接触的事物、拥有的心境也是大有差别,以致形成了明显的层次。
倘若我们再从境及绝对的醉深入进去,融会贯通,辩名析理,“彻醉一场”,或有更大收获——不醉不归!
不醉不归原是一句喝酒的豪语,引申来看,其实我们最终要归依的,还不是家,而是醉本身;是醉乡、仙乡,醉里乾坤、天人合一;是人生的大自在,宇宙的大自在。
这种自在,既是“终点”,同时也“应该”是“起点”,是醉的本义与初心。
作为终点,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绝对的醉——境,那么作为起点,就不是本文第一部分探讨的度——对醉的直观把控,而是醉的自在本身,即“在”。
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人的名言,把“思”完全等同于“在”,用思来定义在——这是一种完全“醒着”的意识。但是反之,“我在”未必“我思”,倘若“我”虽在而不思——身体的常态亦或思的“客体化”正是如此,处于非思非醒的状态,那就可说是广义的醉了。所以关于“醒”,我们或可这样定义:思—在—思,即思从思的主体到思的客体、再从客体返回主体的过程,即是思的自我确认,即为醒。关于醉,相对地,就可以这样定义:在—思—在,即从思的客体到思的主体、再从主体返回客体的过程,即是在的自我确认,即为醉。
可能会有人问,如果没有“自我确认”——思就是思,就是醒;在就是在,就是醉——那么,定义岂不是更简单?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了自我确认,那么就没有主客分别,没有意识,人类社会就会等同于物质世界及自然界,归于大荒,所谓“真”也无法确证、无从谈起,历史、进步、文明等等,一切都会失去意义。或者反过来说,所有的历史、进步、文明等等,其实都是建立在人类主体不断的自我确认的基础上的,都是人类反复进行自我确认的手段、过程,也是其结果、结晶。反之,从天道自然的角度来看,天—人—天,人类的出现也是天道之自我确认的需要,没有人同样“没有”天,无所谓天。凡物莫不走向自我否定——“反者道之动”,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均是通过否定,从对立面中建立自我,实现自我确认。就像一句玩笑说的,人这辈子,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自我确认真是太重要了,可以说人类的身体与意识,每时每刻都在不厌其烦地做着无数次的自我确认。甚至我们还可遐想一下,那神秘的量子纠缠,是否也是一种超时空的自我确认呢?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醒着是需要自我确认,譬如用手掐一下自己,醉了即无知无觉,为什么还要自我确认?又当如何进行自我确认?这就是“幸存者困境”了,得不到确认的醉,已经失去了自我,连“吴老二”都不如,遑论其他?反而是因为醉——在而不思,倒是特别需要确认,以便“唤醒”他——就像远古人类,用文明进化唤醒大自然、以人证天、以人道证天道一样,所以我们才敢称万物灵长。而那些至今仍在“醉中”的自然万物,包括躲在黑暗角落、处在混沌状态、完全自在的事物,甚至是人自身、人的意识本身中的很多未知领域,仍在期待并需要人类之思——也是代表天地之思,未来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就可能取代(也是进化与完善)人类之思的这种特定形式——去唤醒他。
还有人觉得自我确认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不是太慢了?首先从逻辑上讲,自我确认就是“我—非我—我”(13),如果没有中间的否定环节即“非我”,而是“我—我”的无限循环、自我等同(14),那么这是自我泯灭而不是什么确认,就无所谓醉,也永远不可能醒。所以要达到自我确认,就必须建立——不如说是先“设立”一个“非我”;然后把“非我”当作一面镜子,进行自我确认——不如说是自我观照;动物就不会照镜子——这大概是最简单也是“最快”的自我确认了。复杂的高难度的自我确认,就是把上面的镜子整得“面目全非”,甚至变成一些恐怖的、颠倒梦想的、匪夷所思的东西,这时的确认过程就会非常艰难曲折,甚至缓慢到死不瞑目,至死也无法达到自我确认,理解不了,接受不了。但是精神的力量,正在于“非我”及对立面的强大,在于过程的曲折(譬如自我否定、自我迷失)及结果的殊难(如被迫改变自我),全部精神的兴奋(譬如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思之快乐即系于此。
(13)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提出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等,但设定的前提是自我确认,其本身就包含了差别及自我、非我的存在。
(14)A=A,只是理智的抽象,其本身包含着对于A≠A的排斥与否定,包含着否定关系,所以也可说是“我-非我-我”及自我确认的特殊形式。
人生的所谓欲望,正是我与非我的强制连接,可谓自我确认的强制性,或曰自在性、必然性。叔本华说得对,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又无聊,这就是其强制力的表现。只有当欲望消失,自我确认失去其强制力,人生的自由才会真正开始。
其实自我确认的过程,还不仅是回到我,因为返回后的我,已经不是当初的我了。且不说如何经历了“非我”,即使是你向外看了一眼,此我及“非我”便已不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5)而无意间的一瞥,有时也会酿出许多故事和事故,譬如艳遇,譬如意外成为目击证人等。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与非我,最终会形成什么关系?或者说,返回的我——确认的自我,与当初的我相比,发生了多大变化?
(15)王阳明《传习录》
一是没有变化,双方经过对峙,明确了各自边界,兀自执着。二是有变化,双方或斗或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拿手的活。三是有机融合,双方互证迭乘,化身“双我”或“我²”。这是最高级也是最稀奇的变化。如果说前两个变化还是加加减减的话,那么这个就是乘除、幂方,是自我迭代、自我演化。就是通过无数次的筛选,此时的我,突然发现对立面的“非我”,正是“我的我”,如前述的性爱关系、阴阳互补、DNA双螺旋、矛盾关系等;从而坚定地走向对立面,双方“相爱相杀”,结成一个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更高维度的“我”——譬如“有×无=变易”“男×女=繁衍”;进而实现自我升维,完成由“我”到“我²”,“小我”到“大我”的过程。像生命组织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等,均可视为此自我演化的体现。借用逻辑学的概念,就是由个别性,经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由个体之“我”升至共体之“我们”,并由后者重新定义前者,由“我们”来定义“我”,自我确认从此转变为“共我”确认。身处“组织”及“社会”中的我,有了更多的牵绊,也具有了更大的能力与破坏力。
人的自我意识的演化,又有其独特性、神奇性,即自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就像人既有身又有心一样,不过这个身同样也是心,即是心×心或心²。所以就能够以自身为对象,通过意识的自循环,瞬间产生指数级的虚拟主体——(我²)²、[(我²)²]²、{[(我²)²]²}² ……及无数的化身、无数的思绪、无数的变化,足以秒杀眼前的实体宇宙,远非“一念三千”可以形容。只是囿于眼前的条件和自“身”的能力,实际操作只能一步步向前“爬”,一步步实现自我确认,回旋攀升。甚至于作为自由思想旗帜之哲学的发展,也绝非是天马行空。黑格尔认为: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真正的推进或推翻,即在于揭示出这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而将这原则降为理念的一个较高的具体形式中组成的理想环节(16)。如果我们把真正的哲学视作天地之思或万物之“共我”,那么所谓的人类生存繁衍、面前沧海桑田等等,也不过是其达到自我确认的一种方式,仿佛是“神”暂时寄居、栖居在人身上,而每个单体的“我”及自我意识均是其“肖像”或“子孙”(17)。由于此天地“共我”仍需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否定、自我寻证、自我发展,就带动了整个世界生机勃勃,气韵升腾(18)。
(16)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200页
(17)所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似乎都容易理解了。
(18)柏格森在“生命创化论”中提出:向着思维发展,同样是生命的本质。正是生命固有的上升运动,在不断制造新事物,产生新形式、新动能,创造新世界。
所以,精神自我的特性正在于完全的自由、自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能够“无中生有”,创造自己的对立面并回复到自身,在否定中肯定,于扬弃中重生,在艰难中前行,自觉推动宇宙生命的演化与进化。这是一种“自由心法”或自主迭代的超级算法,绝非一般快慢可以衡量,也不是我们的阴阳八卦——二维平面图(19),能够推算的。实质上,此节正是所有成功进化的一个关键点——那神秘的“三生万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等,可能描述的正是此节点。而止步于阴阳调和、执两用中的传统思想,只能接受降维打击的命运,是无法开辟出宇宙生命进化之大道的。
(19)阴阳八卦是二维的,太极图实则是对生命双螺旋、量子纠缠的模拟,是立体的,更高维度的。
醉即在的自我确认,在—思—在,可谓“自在”;醒即思的自我确认,思—在—思,有人称之为“自为”或“自由”。很容易看出,此二者是相互对立且完全统一的关系。醉×醒=自由自在,或自在自为。人生徜徉在醉醒之间,壶天之上,如左右逢源、阴阳互长,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此之谓大自在。
由醉即自在出发、得大自在之境,既知其终、复归其始——本文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才将开端放在最后——始终如一、敬始如终,其中间的经历及逻辑,值得我们再次梳理一下:
(一)
起点是在。汉字“在”最早通“才”,字形像草木刚萌发于地面,这是生命的原则;后来“才”字下面加上“土”,强调生命与非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三才者天地人”,此时,包括天地人均在鸿蒙中,虽万籁俱寂但元气充盈,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我们知道,思及意识是生命的进化与升华,生命及机体是思及意识的本源或先在模式;同样的,在,单纯的在,本来、本能的在,无思、不思或止思、弃思的在——一句话,即是不思而在、在而不思,即广义的单纯的醉之在,正是天地常态、万物本来,是所谓“道法自然”的玄冥之地。同时也是人类之思及意识的发祥地,是人类社会进入自然进化与文明进化“双向驱动”的肇始之基。所以老子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明显的例证,也是中华文明早熟——起点极高、格局宏大的标志。
狭隘的理性主义者看不起自然,轻视人类本能(20),甚至公开反对饮酒及所谓醉的非理性,孰不知脚底下的这片土及其所包含的存在,正是自己的前身与“本我”,也是治愈人类躁狂症的最好的药。
(20)实质上,本能也是人类理性之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欲望也是人类探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生于土,归于土,无论是女娲还是上帝,对于人的起源都“亲手”给予了定义。不过,这里的土不是纯粹的物自体或脱离了生命的存在,而是包含天地人三才的母体,即“在”。再看醉字本身,始于酉,而酉源于土、成于火、造于人,正是“三才”之力的绝佳体现,是“在”的美妙承载与结晶。
所以作为醉的起点的在,到了终点,仍保留了土的外形,不过已经不是原来的土,而是完成、竟成的土,即境。
在醉中,酉(酒)终止(卒)了;在境中,土(在)完成(竟)了。
在—思—在,是醉的自我确认;在—思—境,是醉的自我演化及实现。“自我确认”是定义,是基础,“自我实现”是演绎,是发展与进化。
由此我们看到,在—思—境 之中的思,展开来看,就是本文前面讲的度、局、界、观四者。也就是说,完整的醉的真相共有六重,即:在—度—局—界—观—境。
(二)
人类之思及意识的伟大,在于无论外部客体多么强大,思及意识都能自如地把它召唤到面前,感知它,理解它,掌握它,吸收它,通过劳动及实践的过程,把它变成自己及主体的一部分。
一般人看到“在—思—在”的结构,可能会认为其突出了在——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但是实质是反过来,处于核心C位的却是思及主体。几千年来,中国人都知道“中心”及“中”的特殊含义,三才者也是人居中,人为贵——贵在有生命自觉,贵在能为天地立“心”。所以正因此,在他在、异在的醉中,更显示人类之思的伟大。“思”字本义,也是从脑到心 (21),为人之首、天之心,为三才者及在之“核心”。
(21)思字上部的“田”,原为“囟”,即囟脑门,婴儿头顶骨未长拢合缝的地方,借指脑袋,后讹变为“田”;思字下部为“心”。
思之力,先立其“在”,作为自己的前提。此过程在思之前或思之外,与客体“在”直接相连,处于有感但“无知”的阶段。这里没有智识之光的照耀,一切按照天人合一的本能,如纵酒狂欢、放浪形骸、长醉不醒,“上德无为而无以为”(22)。桃花源、伊甸园的传说,美妙且混沌的懵懂世界,让醉中的人无限留恋。
(22)《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意为:上德的人无所作为是出于无意,完全自然。
遗憾的是,所有天生的东西,自然、自在的东西,因为不是人类劳动所得、思维所控,而是恩赐的、不劳而获的东西,所以即使再好,也不是人能把持并守住的 (23)。所以后来,醉乡恍变“酒池肉林”,仙圣忽成暴虐之君(24),皆因无知、无度、失心之疯,不能自持自为也。
(23)即如性(色),须经过羞耻的否定、婚姻的约束、感情的磨合等,才能实现真正的鱼水之欢。再如食,须经过人类的劳动、社会的交换、文化的赋能等,才能真正变成可口的食物。
(24)所谓“殷鉴不远”,商朝因酒亡国、因酒祸乱的历史,被深深刻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于是走向自我否定,重建、再造仙醉之乡,就成了必经的过程。
度是直观的思,是对于醉的直接把控,欲长醉居于酉即酒坛中。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中庸——譬如微醺、节制,从而达到和谐与美感;但同时,中庸也是最保守、被动、让醉难以为继的办法;因为人必须时时设防,过犹不及还是不及未过?把醉搞得索然无味——其实,这里人早已醒了。对醉的过度追求——中国人认为有意之为、人为即“伪”,直接导致了醉的消失。而西方人强调的是“太初有为”,那创世的智知之光刺破了混沌的自在世界。
自为的在,就是度,是醉之在的“再”。自为的度,就是局,是醉之再与不再的背离。
何为背离?因为此时人以“醉形”,尤以醉乱为耻;就像性的羞耻一样,害怕被醉酒打回“原形”,回到原始的动物本能;自在、单纯的醉被醒所否定,“在”为“思”所控制,成为本质上对立的两极。因为追求醉,结果走向醉的反面,特别是在礼宴、大席之上,佯醉、扮怯成为常态。所以,一方面追求自在自然,一方面又对此深怀戒惧,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表里难一、自我分裂深入骨髓(25)。正是这样,人陷入了自设的局中。
(25) 中国人的羞耻心可说是双重的,一是性的羞耻,一是醉的羞耻,既怕不是人,又怕不成仁(如“社死”)。既重里子又重面子,既重个体又重整体,让中国人有了更大的责任心与道德感,当然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与精神问题。
如何打破局限?唯有实力说话,借助醒及工具理性的力量,在求醉及“延迟满足”(醉的有意延续)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建极立界。就是从一场场认知局、实践局中脱身出来,于醉中苏醒,于醒中获醉——更深一层的醉,即是实体化的醒着的世界。
自为的局,即是界,即是从醉的反面建立醉,成就醉。自为的界,即是观,进一步地从醉与醒、在与思的一体转换中建立自由的“视界”,定义驱动的法则,也就是大写的心或思。
正如前文所述,精神是人的第二次生命,那么观,就是由醉之自在进化为醉之自由,由“醉形”“醉心”重生为“醉神”。
所以观,就是一种不断觉醒的力量,是一种时刻处在仙醉状态,“欲仙欲死”“醉生梦死”,自我创生的主体(26)。拥有了主体及自由,在—思—境 之中的“思”便完成了。
(26)所以佛家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道家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及庄周梦蝶的故事;苏东坡讲人生如梦,孔子叹“逝者如斯夫”,皆是相通相似的表述。各种宗教作为一种观,更是建立了一个虚幻的天国,而把现实世界贬为尘世,成为被创立与附属的东西。
所以观,也是让以家为本体的中国人,甘愿“出家”的最大理由。其实最根本的不是“出家”,而是“出世”,是“破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中国人对自由及修炼成神、成佛的理解。
所以观,开始时就是作为一个修炼的道场,即远离红尘的“道观”“寺观”等。“以入世精神出世,以出世精神入世”,当出世有一天也走向自身反面的时候,观的含义又发生了转折与颠覆,成为宇宙生命之观、天地之思。“观可观,非常观”,即为“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此言甚是。
观念一变,天翻地覆。我们中国人尤其要汲取并牢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所谓修仙、修道,成圣、成佛,均不过如此。
(三)
境是实现了的观,是在与思、天与人的重新统一,是无时不醉,无处不醉,是宇宙生命的大自在。或者换句话,就是返朴归真的在,重建、再造而成的仙醉之乡,是重生的自在、自然,重生的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天的重生(27),源于观及道的重新阐发,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新焕发,源于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中国化实践。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体的独立性,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主体的自由意志,坚持独立自主——尊重并忠于自己的理想及选择,而这三个方面,正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改天换地之大道。
(27)中国的天,是整体性的宇宙、自然,是人类及所有物种、存在物的共同体与最大的类属,不是个体性的。如“天下”“天物”“不共戴天”。天的重生,代表着包括中国人在内,人类及其世界的彻底改变。
从当初的“观”——青年毛泽东崇尚主体自由,“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到现在的“境”——崇尚革命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直至立党建国,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转折与转变——自觉接受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也要看到其中逻辑的内在演绎与发展。
譬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实就是允许一切事情发生、尊重客体的独立性及自在自为的统一,这里有个隐含的前提,即主体的自我确认及自信,相信能从客体、从对立面吸收力量并壮大自己、强大自我,并实现主体的目的。没有这个主体自信——譬如现在我们强调的“四个自信”,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真正的“出发点”、隐含的背景及思维框架,还是这种主体的自我设定——没有它,没有思与在统一的坚定信念,没有“道在蝼蚁、道在屎溺”(28)的思维定力,就没有对于“实际”及客体的充分尊重,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8)出自《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此句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所以我们要认清,真正的历史唯物论、崇尚实践的唯物主义,本质上却是“颠倒的绝对精神”,是隐含的自由至上、精神至上。正如黑格尔强调,“理性出现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29)所以在青年毛泽东那里,才会先有“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有了这个绝对的主体自由与自信,然后才有从“观”到“境”的转变,从“思”到“在”的回归。这种回归,其实是人类自由之思的彻底化,“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30),真正的宇宙生命之自觉、天地无私之思,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体主观中,做个缥缈的神仙、书斋中的教授,而是下凡来解救人世间的苦难,解放全人类。所谓厚德载物,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29)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410页
(30)《道德经》第七章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墓志铭上的这句话,可说是清晰道出了人类之思的更大追求,同时包含了一种臻于化境的理论模式。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天”彻底变了,时代也进入了全新之“境”。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文明进步的前列,其核心正是观的先进性、境的先进性。追根溯源,我们应该牢记近现代中国史上的伟大变革,牢记那些英雄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一位美国教授在解读中国远古神话时提出,“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譬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主题都是人与神、人与天的抗争。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中国的文明不畏惧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压迫作斗争才延续到现在。这是一种绝对的人类自信、文明自信,是关于绝对的醉即宇宙生命大自在之境的典型示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中国人从来即是如此。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的传说,一开始就是不同的界,凡人可以通过学习进化,证得自然自在之道。后来“绝地天通”,天人相分、人神相分、阶层固化,凡人得道成仙成为奇迹。但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最后终成正果,“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界化为观,赋予所有人以自由,把天人、人神重新接通。借力当世领先的马克思科学理论,观进一步化为境,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尊重实践、勇于斗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屈的民族精神重新焕发,“人民”复归,终成自己的天、自己的神——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主体与客体完全统一。于是,新的天人合一重新建立,“九重天”消失,化作大自在之境的多重性与圆融性,同时也是醉之真义的普遍性。
至此,我们有关醉的六重真相或六个阶段,也就可以贯通一体,结成一个辩证的圆,以此体现或反映中国酒民的精神成长史。开始是自在之醉,天地合而人不知。中间是天人相分,自为求醉,愈求愈不得,反而愈加清醒;孰知愈清醒,反倒跌入更深的醉。盖知醒有几分、醉亦几分,醉有几层、醒亦几层,醉醒其实一也。醉醒如一,自由得以确立,主体得道而入化境……当天地得以重生,人无时不醉、无处不醉之时,就是真醉的完成式,即宇宙生命的大自在。
对酒当歌,醉有几何?回归到大自在之中的醉,倒映着本文“酿制”的六重真相,似可为当下的忧思人生平添几分酒意,其中文字似醉非醒,利钝得失,敬祈方家教正。
作者简介:
吴伟:
安徽大学哲学学士,生于老庄之乡,偏好谈玄悟道,具有三十多年饮酒及醉、研究酒与哲学的经历经验,现为古井贡酒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酒食评论
酒类食品的文化精解,品质科普,产品测评,产业思考。
最新文章
插画 | 本草入曲千年史:国密董酒,集之大成
走向世界的中国年:以“古井年三十”致敬“春节入选世界非遗”
论古井贡酒的企业家精神:贾而好儒的新时代徽商
仰韶酿酒的地利探察:中原良田、亘古陶泥、雾起仙山
国台怀酒蛇年献礼:新春纳福禄,国台宝葫芦
国密董酒的“时间契约”:发酵时间最长的中国白酒
西凤酒的民族价值:应该加倍呵护的民族品牌
国缘开启的“中度时代”,论中度白酒的价值与意义
苏州三大美味,鲜香了中国人的中秋
三品工程,三大合力,第十一届秋酿大典里的“新古井”
董酒大窖池的10万次“心跳”
从国台酒的“微生物学”,看中国白酒的核心科技
中国烤麦香:白酒风味时代的世界香
新时代儒商的首选,儒风泰山酒里的儒商精神
《天工开物》:中国人酿酒的最高境界
醉的六重真相 | 兼述中国酒民的精神成长史
中国龙,中国酒,古井贡酒的龙文化渊源
美酒美学出安徽:古井贡酒,中国美酒的美学旗帜
在好客山东,品儒风泰山
品赏唐寅·陈皮黄酒:走进唐寅500年的美酒境界
古井贡酒:中国白酒的“灯火”
董酒:本草与酒融合之法,更健康的高端白酒
美酒与温度的秘密:金徽酒的低温哲学与三重卓越
古井人的品牌力和自信力:2000㎡春糖展厅里的新战略
古井贡酒再登三大元宵晚会,为中国幸福锦上添花
董酒,当之无愧的“酒中之龙”
八大晚会“贡”献映,古井贡酒唱响“龙年强音”
感动中国,点睛春晚,古井贡酒再现“春晚公益广告”
“古井贡酒年文化节”,三大仪式感,让年味回归
烧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条中国白酒的暗线
能工善巧的安徽人,如何造就了古井贡酒?
西凤酒荣归百亿,三大新局面迎来凤香大时代
从三重中医方略,看国密董酒的健康传承
曹操对中国酒的三大贡献:为什么是“中国酒神”?
百亿今世缘的“双百亿方法论”
中国诗酒文化的代表作,为什么是“观沧海”?
活起来的古井贡:千年酒源的时代鲜活
古井贡酒德国“出圈”,让白酒国际化有了新方向
蔡友平: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国传统白酒健康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亿万曝光,“有古井,更圆满”│古井贡酒深耕新媒体,打磨精品,多措并举,营销创新再升级!
“黔酒中国行”进山东:2023国密董酒佰草香鉴赏会即将启幕
古井贡酒《500年的老师傅》,透露出中国白酒技艺的“三大精髓”
吃阳澄湖肥蟹,品苏州同里红,国人鲜美中秋的绝配
2023古井秋酿大典即将启幕,这场“国酿盛典”将带来怎样的精彩?
扎根贵州沃土 守护民族瑰宝——2023贵商大会全国优强民营企业赴遵考察走进董酒侧记
“万里汉境”:谷小酒年度旗舰之作,小米众筹正式上线
白酒蒸馏:水火升华的中国故事
古井贡酒再登“央视夏晚”,贡献古井特色的“中国美好”
央young之夏,对酒当歌,古井贡酒飘香“央视草原歌会”
三大创新亮点,山东国际糖酒会8月相约济南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