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35岁的魔咒不仅成为普通职场人的难以跨越的一道坎,就连央国企的员工也无法摆脱!
现在的央国企提拔干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要“年轻化”,具体要年轻化到什么程度,各个企业又各自有一套标准
有的企业甚至把这些标准拿到明面上来,比如什么优先提拔45岁以下的员工作为干部,超过55岁以上的员工不予提拔之类的年龄限制,成了央国企的潜规则
年轻化的初衷是好的,本意是想通过提拔一些年轻的同志,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带来一些创新的改革,同时为老企业灌输更多新鲜血液,让老企业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结果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大家逐渐发现,除了增加一些新面孔之外,企业的工作方式完全没变,甚至和原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企业办事效率大大降低!
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换了,思维却一点没变
为什么大家会感觉到,年轻人上来以后,企业办事风格一点也没变,甚至还有点模仿之前的办事方法的感觉
其实很好理解,年轻人也是老干部提拔上来的,管理思维是一脉相传的,只有和老干部调性相投的人才能被提拔上来,并且沿着之前的办事方法才能继续往下走,走得更长远
2、新人上去了,老人彻底没盼头了
现在在央国企工作的老人,说是最悲催的一代人也毫不夸张
年轻的时候被领导教育说,现在还年轻要多历练几年,多熬几年等资历上来了,升职是迟早的事,可现在好不容易把资历熬上来了,又突然改革说要多提拔年轻人当干部,升职这个大饼彻底化为泡影
看着能力不如自己,资历不如自己的“年轻干部”,在台上大放厥词、指点江山时,除了走人之外,就只有躺平这一个选项了!
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做事最有经验、最稳重的人,彻底没了盼头,现在选择了躺平,那这企业还可能发展的好吗?肯定不能
3、干部年轻化改革成了二代上升的捷径
很多变化的初衷都是好的,可在实施的的过程中就慢慢变了味....
就如干部年轻化一样,一些企业为了响应号召,执行一刀切方案,规定了一些硬性条件,例如什么中层领导90的占比不得少于30%,领导班子必须得有80后等等之类的硬性规则
刚好一些二代的父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规则,靠着政策弄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学历,蹭着干部年轻化的东风,把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往里送
要是有能力办事的还好,最难受就是那些皮毛都不懂的“二代”,既没有能力,经验又不足,一顿瞎指挥,把下面的人弄得鸡飞狗跳,出了事情,自己拍拍屁股走人,最后还是基层员工承受了所有
按照这种方式干事,大家怎么能不难受呢?
要我说,一个健康的组织,应该是老中青三代皆有,按照能者上位,不能者下位的方式运营,企业才能走到更好,走的更远
按照现在这种方式,只是换几张新面孔,换汤不换药,不过就是朽木穿新衣,一点用都没有!大家觉得这个局面还有变化的可能吗?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职场狐,一只最懂职场规则的狐狸
欢迎大家与我交流探讨职业发展、职场趣事
我在这里等你,点个收藏,避免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