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关注【发发】,每天都有宝藏噢~
作者:发发
字数:2200
Hi,我是发发~
最近我在看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先生合著的书《文心》,读了一半,超级喜欢,忍不住先来公众号跟大家分享。
先说这两位先生,很有意思,两位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和国文老师,在合写此书三分之二时,结成了儿女亲家。作家朱自清为此书写序言,说作为“两个小朋友的订婚纪念”。
本书一共32章,对应给中学生的32堂国文课。序言里,朱自清称本书为“读写的故事”,定下了这本书的基调:有关读书和写作的故事。
《文心》以两位中学生上学和家庭的故事为主线,穿插关于读写的知识和方法,还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我读下来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容易读、且读完很有收获的书。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今年出版的新书,叶圣陶诞辰130周年纪念版。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封面配色淡雅古风。
而且本书是大开本,差不多是B5尺寸。而且,它的字号也比较大,我在博物馆看过民国时期的课本,也是这样的大字体。所以,当我翻开此书时,我能立即沉浸当下,进入那个书中的情节。书的第一篇,提到了鲁迅的《秋夜》,说篇名大家不熟悉,但如果提到文中一句话,大部分人知道:书中的两个主角,看了老师布置的课文,发出疑问,字个个认识,怎么连起来就看不明白了。看到这个地方,我在心里跟他们击掌!原来,不只是我们看不明白,民国时期的学生也读不懂呢。书中并没有解释这句话到底是何意,但是有一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原文如下:“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记着大人或古人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也就是说,读不懂是没关系的。因为我们不是古人,不在彼时彼刻那个社会,本就无法体会其心境,难以理解,也是正常。对于文章里的景象描写,书中说:“他(指鲁迅)对着这些景象,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想要理解一篇写秋夜的文章,就要走进秋夜,去观察风景,去细心体会,才能获得外部和内部的经验。这个观点真的太妙了!写到这里,我产生一个想法:今后读这类文章,不强求自己“读懂”,而是把作家的文字,当成生活的向导,让文字引领我去关注这些细节。最近我也同时在读《小说机杼》,书中就提到类似的观点,大致意思是,文学的细节,来源于生活,也让我们更加留意生活的细节。(书没带回家,原文不记得了)在《文心》第一篇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我认为很重要:“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你们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读懂书”是很重要的能力,但这项能力的本质是:思考力、想象力。我再加多一个:洞察力。书中的两个主角是初一学生,其中一人的家中有书房,书柜和书桌的书籍无序杂乱。学生的父亲说:“能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是乱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你们在学校里有许多功课……课外的余暇很是有限,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力求经济的读书方法,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但我认为,这个说法,适合书中的学生,也适合我这类职场妈妈。虽说书中是给中学生选书,但成年人也适合。昨天跟我妹聊天,她最近看了几本书,都是小说故事类,如《边水往事》《悉达多》,看得进去,也能顺便养成阅读习惯。《文心》推荐书单:四大名著、《镜花缘》《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鲁宾逊漂流记》《希腊神话》◾经书类,古代的典籍,读《论语》《礼记》。“四书”的另外两本《大学》和《中庸》可不读。
我们不需要百分百参考这份书单,但可以借鉴“力求经济的读书法”这个观点,把时间投入到更值得读的书,不要乱读书。本书的第十三章,提到了关于阅读,非常重要的一环:触发。书中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我在讲读书笔记时,经常就会提到这个词“触发”,什么是触发呢?在此书中,有非常生动详细的解释:“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就是读书说的。”
我们写读书笔记,就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体会你的触发,延伸思考,写出感悟。书中还提醒,触发要自己的新鲜的才好,不能袭用别人的话。我个人经验是,多输入、多体会,触发就会越多,且深刻。
书中的学生乐华在看了父亲这段话后,每天带着一个小本子在身上,“心里一有所得,随时就写在手册上”,这样一个心得本子,也很实用,既能留住灵感,也能激发灵感。
今天我只撷取了与“阅读”有关的观点。其实,书中关于“写作”的观点,也非常精辟独到。后面我再跟大家分享。
📣ps:如果你看了我的分享,也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你购买一本纸质书,大人小孩都可以看,尤其适合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你的每一个赞,都会变成好运流回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