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一个不断提高的阈值
文摘
2024-11-21 20:43
中国
双十一彻底结束了,今年的省钱方式非常直接,下单自动叠加各种优惠,不像往年还得参与各种小游戏、请家人朋友“砍一刀”、调好闹钟找准时间。但是比起下单才优惠,不买可是实实在在的优惠。这种优惠一旦尝试过,商家会用包括但不限于短信、来电的方式通知,比最亲的人还要关心你是不是忘记了购物节。2009年,那是一个天猫还不存在、黄峥也没创办多多的年代,淘宝把具有自嘲光棍意味的11月11日定为购物狂欢节,宣传的口号是“就算没有男(女)朋友陪伴,至少我们还可以疯狂购物”。第一届双十一,只有27个品牌参加,卖出5200万元商品,到第二年,这个数字就翻了快18倍,双十一像一条垂直曲线,增长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成为此后一个史无前例的电商大促节日。2014年阿里赴美上市,那一年的双十一有 2.7 万多家品牌参与,一天的成交额冲到 571 亿元;2016年双十一晚会,29万平方米的深圳大运中心,科比·布莱恩特、贝克汉姆夫妇、托马斯·穆勒、OneRepublic、斯嘉丽·约翰逊、贝斯·比厄、维秘超模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明星在此同台;2019年,从第一届猫晚起就被邀请的泰勒·斯威夫特终于应邀,到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献唱新专辑里的三首歌曲串烧,这是猫晚最高光的时刻。此后三年,我们失去互联网记忆,只留下大脑记忆。在2021 年,双十一GMV增速第一次跌至 10%以下,没有媒体中心的数据大屏,没有分时战报,只剩一个成交总额的数据;次年连这个 GMV大数也不再公布了,晚会自然也取消了举办。今年9月初,一组数据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焦虑与恐慌。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即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而被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最时尚生活方式的上海,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甚至倒亏7.7亿元。认识一位朋友在做炸卤摊,点位位于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每到法定假期或者逢年过节,步行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几乎是人挤着人才能慢慢往前走。可今年国庆假期,朋友感到了一种明显的“不对劲”,步行街的年轻人还是那么多,有放假的学生,也有从外省回家过节的年轻打工人,但小摊的营业额就是上不去。摊位主要卖鸭头、童子鸡、鸡爪鸭爪、锁骨、素菜等卤制品,先卤后炸,一份单人套餐33元。去年国庆七天假期,摊位营业额有14000元左右,而今年的流水只有去年国庆假期的一半。青年人的就业前景从未像近两年如此严峻。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16-24岁城镇青年(不包含在校生)失业率8月份达到18.8%,创历史新高。9月份这一年龄段青年失业率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17.6%。失去了稳定收入,又暂时看不到找到新工作的希望,年轻人不得不从“吃”开始精打细算。以前每天点外卖变成了在出租屋自己做饭,从时不时和朋友外出就餐变成了非必要不聚餐。仍然有一份工傍身的打工人,也如履薄冰,只想为未来尽可能的多留一些安全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今年的主题是“国补”,即在特定品类的商品购买中,消费者可以享受以国家名义提供的20%价格补贴。网络上或者身边讨论的话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降价对确有需求的消费者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指望靠刺激消费能够完全解决目前困境,无疑是杯水车薪。因为人的阈值,是会随着刺激不断提升的。如果让刺激力度来决定消费意愿,那一旦药效消失,人们总归会想起自己兜里所剩无几的几个铜板。现在的局面,有点像一帮大佬煞有介事的在研究如何画饼充饥、寅吃卯粮。表面上看,政策的“国补”如同画出的诱人饼,暂时填补了人们的空虚感,但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是将未来的希望提前消耗,最终只会加剧未来的困境。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复苏计划,而不是一时的刺激政策。只有让经济真正回暖,人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消费意愿才能真正提高。否则,只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在国庆前冲进股市、国庆后骂骂咧咧,但仍然情绪稳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