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口问题种下希望的种子
文摘
2024-11-05 11:08
广西
民政部昨天公布《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量较去年同比减少94.3万对,离婚登记量同比减少0.6万对,显然刹车距离抵不上加速距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量已创下近年新低。在结婚生子顺理成章的亚洲语境里,结婚登记量的下降必然导致生育率下降。国家持续运转离不开人口结构的合理性,随着战后世界各国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程度加深,从哪个角度来看生更多的娃都是头等大事。我在之前的文章《结婚生子,其实是两件事》写过,无论是富裕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人均GDP超过中国的亚洲邻国,政府和智库都为生育率下降绞尽脑汁各出奇招,但结果依然势不可挡。在短期内无法依靠政策提升婚育意愿、经济腾飞尚有时日的前提下,指望听从号召顺应开放二、三胎能让存量市场——已婚已育家庭参与进来,不能说徒劳无功但也是事倍功半的。目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非婚生育子女可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申请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非婚生育说明常住户口登记。换句话说,单身妈妈现在也已经可以合法给孩子落户了。并且名义上,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非婚生子女在中国享有与其他孩子同等的入学权利。入学时,通常只需要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本以及家长的身份证明等文件。但如果仅靠政策就能解决问题,那股市早该在国庆后继续狂飙,顺着“上海爷叔”的预言站上万点高岗。现实的情况是,非已婚女性非医学证明生殖存在障碍情况下,想要合法借助辅助生殖手段难上加难。你对一个单身男性说有人给你生娃你的责任是授精并抚养成人,也许可以奏效;但你对一位单身女性说可以生娃责任同样是抚养成人,可授精对象你不能挑受精过程需要身体接触,女性会毫不犹豫给你一巴掌。更别说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非婚生子女仍面临诸多现实不便:比如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不一致,导致一些非婚生子女在申请户口时可能仍需要提供父亲的身份证明或其他额外材料,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歧视,缺乏对应具体法律保护等等。此外,在今年我们国家调整了收养政策,给跨国收养增加了难度,旨在促进国内收养缓解人口压力。这不失为一个方案,但指望能对人口结构起到实质性作用,还遥遥无期。人口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婚育理念几千年形成,面对短期不会看到恶果、长期不容忽视的困境,政府要做的是未雨绸缪从长计议、痛定思痛深思熟虑,从意识形态上去宣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把生育这项必须女性参与的事让女性能够心无旁骛,不必背负长辈“追男”的无形压力、不必担心产后职场的隐形歧视、不必捆绑家务的日理万机、不必独揽育儿的含辛茹苦。哪怕这样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对全人类而言,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