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座神奇的城市,继前不久执行了不到24小时的地铁强化安检政策后,又准备在月底实施独特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
根据官方回应,本次新规充分考虑民意民情,短短18天收回5万份问卷,超过8成支持限速15公里,我认为这个比例的想象空间还是保守了点。
这项规定最吸睛的地方在于,它要求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能超过15公里。
那么15公里又是什么概念?正常人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跑步在10-15公里,自行车则是20公里。
也就是说,政策制定者捏准了你明知自行车快于新规定下的电单车,但却没有勇气骑它来上下班更别说送外卖。
针对这个限速的定语“非机动车道内”,给没在广州生活过的朋友解释一下这个规定的奇葩之处: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汽车保有量突破400万,相当于不到5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而诸如荔湾、越秀、海珠这样的老城区内许多道路在设计之初是没有匹配这样大车流量道路的。
你想要在非机动车道送外卖?首先你得找得到这样的路,其次得忍受行人的“丢你老母”。
不要说广州人称为“电鸡”的电单车没有适配的非机动车道,就连自行车在许多道路上都没有容身之处。
即便是广州大道这样的双向十车道,每逢高峰期都能堵到阿妈都不认识。而这座1800多万人口的特大级城市,除了凌晨以外几乎时刻都是车水马龙。
除了非机动车道稀缺之外,新规定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控制电单车在非机动车道15公里的限速过程中驶入没有对应道路的主干道时,解锁提升至全国其他城市在施行的常规25公里速度。
面对这个挑战,身为领导,你认为是解决动态限速的问题难,还是直接一刀切把所有车给老子变成15公里简单?
至于连自行车都不及的速度要如何解决外卖超时困境,官方的说法是交警部门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约谈配送平台,督促其优化算法,放宽配送时间。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所有看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报道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算法:
2019年,在ArchSummit全球架构师峰会上,美团配送技术团队资深算法专家王圣尧介绍了这个智能系统的基本运行——
从顾客下单的那一秒起,系统便开始根据骑手的顺路性、位置、方向决定派哪一位骑手接单,订单通常以3联单或5联单的形式派出,一个订单有取餐和送餐两个任务点,如果一位骑手背负5个订单、10个任务点,系统会在11万条路线规划可能中完成「万单对万人的秒级求解」,规划出最优配送方案。
但在现实中,想要击碎这种「最优」,一场大雨就足够了。
请问,一个执法部门,要如何判断一个算法部门的合理性?
本质上,骑手经过训练及磨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在算法限定时间内完成订单的。但更多的骑手之所以送外卖,是希望通过更快的速度达成更高的效率,在计件薪酬的外卖业务中多劳多得。
即便平台良心发现宽松配送时间,但限速,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造成骑手本人单位时间内的总件数下降,进而影响最终收入。
然而外卖需求不会降低,该1个人送的单现在需要2个人,菩萨也许会给两份钱,资本只会谁行谁上。
归根结底,速度只是影响安全的一方面,遵守交规才是保障安全的另一方面。
何况,你放宽的时间,买单的却是消费者、配送员和平台三方共同来承担,类似这样“为了你好”但大家怨声载道的事情发生的还少吗?
整件事情最让我诧异的地方在于,广州交通部门认为广州是个特殊的地方,所以限速都要比其他城市来得激进。一瞬间仿佛让我回到那三年,每座城市毫无统一标准的核酸有效期,当你以为一天一次很频繁时,一天两次也能发生。
在电影院看电影,如果前排的乘客站起来,为了看到幕布,你也得站起来,最终结果就是大家都站起来,大家都没得看。
表面上,有些人认为自己不骑电单车,所以这项规定与他们无关。但不要忘了那只管不住的手永远悬在头顶,今天是电单车,明天就会是你我他。
如果愿意的话,也请关注一下我的小号,防止走丢。
▼往期回顾:
一位女性的离职
沙白白已随海媚归去
十分想念胡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