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档
文摘
2024-10-04 19:21
广西
今天看到新闻,国庆电影档期有几部已经宣布撤档,择日再战。其实类似的情况每年都有发生,只不过档期变成春节、五一等,“逃兵”除了国产电影,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今年五一的《特级狂人》这样的进口片。
作为电影爱好者,我认为在新冠后,国内电影市场正在慢慢复苏。从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国内电影总票房470亿元,2022年同比下降36%跌至300亿元,2023年在开放后急速升温,提升到549亿元。今年上半年累计239亿元,而这份数据还不包含暑期档。
和“黄金周”的概念一样,国内电影档期强烈依靠长假去吸引家庭观众,叠加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原因,一部影片能否挤进长假几乎和排片占比一样重要。
但再长的假期也就七天,一次性集中过多电影进场厮杀,最终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捞到好处。所以在经过点映和头两天试探后,数据难看的片子自然退避三舍。
此外还有一个影响票房的因素,就是时间成本——相较于一家三口超过百元的票价,浪费时间才是真正把一部电影票房拉入深渊的核心。带着心爱的人不单花了钱还要被吐槽看了一部烂片,是活脱脱沉没成本的现实案例。
不同于旧时代的口耳相传,网络时代人们更愿意通过评分来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对应国外的IMDB和烂番茄等平台,国内的电影打分平台更集中在豆瓣。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宣发环境,早些年也出现过水军虚假打分蒙骗观众的事件,但通过修改记分规则和新片默认一段时间内不展示分数,尽管最大限度避免了“水分”的出现,这套“七伤拳”也把无法看到分数的观众们给搞懵了。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因为豆瓣还没开分,在不知道电影好坏的情况下被老婆拉去看了《默杀》、《我经历过风暴》这样的烂片,一问来由才知道现在的宣发已经激战到短视频平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真假影评人开始在短视频上分享电影内容,搭配一些混剪或者不同说辞,几分钟内给一部新片找亮点;而这些达人们通常用的是同一套分发逻辑,加上算法和推流,最终一则电影种草广告就植入了目标心中。
遥想很多年前,国内票房还是被好莱坞进口大片垄断的年代,国产电影基本只能分到点粥。如今打开统计数据,历史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有九部都来自国产。
时代确实变了,从电车到电影,国货的标签不再意味着粗制滥造,那遥不可及的票房纪录也给后来者莫大压力。
但我还是想说,在已经解决电影人温饱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像《走走停停》、《宇宙探索编辑部》、《雄狮少年》这样回归艺术本身的片子。这样的电影,目标不是票房、主旋律,而是给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们一种宽慰——原来中国电影也有拿得上台面的艺术和人文关怀。结尾,我想引用最新一期《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的话:人一生真的不能只是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如果你不直接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其实就是越幸福的;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电影可以撤档,人生不行。时代巨轮把我们留给读书的时间碾碎,就让我们竭尽全力,不要让看电影这件事也剥离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