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AI 毁了孩子?如何培养「工具之上」的人

文摘   2024-11-01 18:57   美国  

欢迎关注&星标,一起做AI原住民



「AI可以协助搜索文献,做一些行政事务;但是,即使让学生用 AI 做头脑风暴,我都认为是有损害的。」


前天,群友在我的教育 + AI 社群中分享了一位讲座人的担忧。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对思维的锻炼。


如果这些练习被 AI 替代,虽然效率提高了,但可能会阻碍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发展。


这个观点引发了群友的热烈讨论。


「认为让 AI 帮助头脑风暴会有负面作用,和认为让计算器帮助做算术题、让翻译工具帮助读写英文会有负面作用,其实是一回事。」


南瓜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在于: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到底用来干什么了。」


许多人似乎只把工具用来提升效率,但其实工具不仅仅是为了快,而是带人类登上新的思维高度。


借此,我想浅谈:

在 AI 时代,什么才是未来必备的高阶思维能力?

如果说工具注定会成为人类的延伸,我们又如何让孩子成为「工具之上的人」?



01

高阶能力



AI 时代的高阶思维能力,体现在三个递进维度:


1.识别价值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简单的信息获取不再是难点。


高阶能力是在巨量信息中「一眼识珠」

-浏览 AI 生成的 100 条建议,瞬间抓住其中最有价值的 3 条;

-阅读 AI 整理的 20 页文献,直接锁定能启发新思路的段落。


再通过深度追问,进一步挖掘价值。


2.选择思维模型


过去,掌握思维模型很难。


要读大量书籍,听专业培训,才能掌握 SCAMPER、六顶思考帽、五个为什么、同理心地图这样的思维工具。


在后台回复「四种思维模型」获得 SCAMPER,六顶思考帽等思维模型的解释。


而现在,只要向 AI 提问,就能快速了解任何一个思维模型。


真正的难点变成了:面对具体问题,该选择什么工具?

-创新时,用 SCAMPER 够不够?

-决策时,要不要用六顶思考帽?

-分析问题,是直接用五个为什么,还是先画同理心地图?


3.构建模式之森


在掌握选择方法论的能力后,更高阶的思维是:


如何将不同的方法论组合或融合,形成自己的「模型树」,甚至「模式之森」?


比如做产品创新时:

-先用同理心地图理解用户

-再用 SCAMPER 发散创意

-最后用六顶思考帽评估方案


这就像搭建「思维乐高」,在搭建过程中,可以根据问题动态调整思路,让不同思维模型相互借力。


慢慢地,这些工具就会在你脑中形成「模式之森」,面对不同问题,你会产生主观直觉,知道该用什么组合,该怎么融合。


高阶能力的共同特点是:


它们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人类借助 AI 实现了思维的跃迁,让我们能触及过去难以企及,或者没时间企及的思维高度。





02

具体场景



让我用一个学习场景来说明这三种思考如何层层递进。


一位中学生正在准备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课题报告。


第一步:识别价值信息


学生用 AI 搜索找到大量丝绸之路的资料。面对海量信息,他快速区分:

-常规信息:路线、贸易品、重要城市

-价值信息:发现「科技传播」这个角度特别有趣

 *造纸术、火药传到西方

 *天文学、数学知识传入东方


第二步:选择思维模型


面对「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传播」这个主题,他思考该用什么思维模型来做课题分析:

-用 SCAMPER 来发散创新角度?

-用同理心地图理解当时的商人、学者?

-用五个为什么深入探究传播原因?

-还是用六顶思考帽来全面分析?


第三步:构建模式之森


他决定把这些工具组合起来:

-先用同理心地图:理解当时传播者的处境

 *商人想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

 *学者如何看待新知识?

-再用五个为什么:深入分析传播链条

 *为什么是这些科技在传播?

 *为什么能传播这么远?

-最后用 SCAMPER 拓展思考:

 *如果这些科技没有传播,历史会怎样?

 *把这种传播模式用在现代会怎样?


当然,他还可以融合不同方法论,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


比如融合SCAMPER与SWOT,评估每个创意拓展思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以「如果把丝绸之路的传播模式用在现代」为例:

-替代(Substitute):用互联网替代实体路线

 *优势:传播速度快,成本低

 *劣势:缺少面对面交流

 *机会:可以突破地理限制

 *威胁:信息安全风险


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

-目标明确:始终围绕丝绸之路科技交流这个核心主题

-方法融合:让不同思维工具相互补充

-举一反三:还可以把这个框架用于分析其他历史事件





03

如何培养



说完高阶能力的三个维度,关键问题来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使用 AI 时,习惯于一问一答的固定模式:


「帮我润色这段文字」、「帮我想个主题」、「帮我列个大纲」……


这其实是在用[老思维]使用[新工具]。


真正的高阶思维,是把 AI 当作思维的延伸和放大器。


要培养这种思维,核心是,我们需要先思考,再提问


提问题之前,先告诉模型我们的观点是什么。这么做的好处在这篇文章里:4个层次,1个方法:AI助你从信息碎片到深度思考


其次,我们需要:


1.学会追问「为什么」


比如你让 AI 润色文字:


-表层问题:「请帮我润色这段文字?」

-深层问题:「为什么你要做这样的修改?」


2.识别共同模式


当我们拿到多个方案时,不要急于选择,而要思考它们背后的共性。


比如思考:


-表层问题:「给我的公众号推文取 5 个好标题」

-深层问题:「你给我的公众号推文取了 5 个好标题,这些标题有哪些共同的关键词或结构来吸引核心受众?」


通过提炼共性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洞见。


3.系统性思考


不要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结合多个思维模型,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比如前文分析丝绸之路的科技传播时,我们可以把因果关系图和 SWOT 分析结合起来,既理解传播的链条,又评估其影响。


通过不断练习深层思考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认知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作效率。





04

 总结



回到开头讲座者担忧:如果让 AI 替代思维锻炼,会不会阻碍人类发展?


工具从来不是阻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就像计算器不会降低我们的数学能力,翻译软件不会弱化我们的语言思维。


相反,当基础工作交给工具后,我们能把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的思考上:不仅仅是背公式,而是理解数学原理;不仅仅是记单词,而是感受语言之美。


同样,AI 时代的挑战不是工具会取代人类思维,而是我们能否利用工具登上新的思维高度。


当我们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一眼识珠,掌握选择和融合思维模型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模式之森」时,我们就真正成为了「工具之上的人」。


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很明确:

不是抗拒工具,而是驾驭工具;

不是简单效率提升,而是思维层次的跃迁。


毕竟,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并超越工具的历史。




相关阅读
Claude 3.5 炸裂更新,自主操控电脑:人类凝视 AI 时,AI 也在凝视你
4个层次,1个方法:AI助你从信息碎片到深度思考
3个月成为 AI 魔法师,还是永远当个麻瓜?关键在这里

END


欢迎转发给你朋友圈的妈妈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培养在 AI 时代的原住民。

往期精彩回顾





1500 小时重度 AI 用户+企业 AI 培训师的全套 AI 工具箱(内有 AI 工作流)
我就是我,在柴房里的乡村小学毕业展,今年见过最感人的 AI 教育应用。




欢迎下载知识星球 APP,加入教育 AI 免费社群。

可以向我提问,深度链接我。

我也将持续分享我在教育 AI 领域的应用和个人成长感悟。 


10 万字「家庭教育 AI 手册」持续更新中……请移步合集页面📖✨



喜欢本文点个赞和在看
也欢迎关注下方公众号
文字|MQ  排版|木旦



MQ的AI原住民计划
关注我。我是MQ老师,用AI重新定义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