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星标,一起做AI原住民
「数学天才少女」「逆袭黑马」「打破名校垄断」......
这些耀眼的标签,是如何在一夜之间,被贴在一个16岁女孩身上的?
2024年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后,达摩院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这个「励志故事」:一个来自江苏涟水中专的女孩,以第12名的成绩力压众多名校学子。媒体蜂拥而上,社交平台沸腾,人们欢呼着又一个「寒门出贵子」的佳话。
然而,谁在意过,这簇突如其来的火焰,会不会太过炽热?当达摩院急于收割这场「励志风暴」的流量时,他们可曾想过,火光背后,藏着一个即将崩塌的谎言?
一、事件反转:流量与真相的拉锯
当违规行为被揭露后,一切似乎都有了「完美」的解释:指导教师王某某违反比赛规则,提供了帮助。于是,一纸处分下达:取消教师评优资格,予以诫勉谈话。
而当初那个急于宣传「励志故事」的达摩院,只是轻描淡写地承认「赛制不完善」、「管理不严谨」。
这不是一个关于「天才少女作弊」或「教师违规指导」的简单故事。
是谁在未经严格核实的情况下,就把一个预选赛成绩当作流量密码疯狂炒作?
这把火,点燃了指导教师,或许还有女孩儿的贪欲。也点燃了人们对「寒门天才」的狂热追捧。
当舆论的烈焰转向,最终受伤的,却是那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女孩和一线教师。
他们的名字会做为这一波自媒体流量密码被一次次提起。
二、教育评价的困境:考试如何做到真正公平。
作为一个学习爱好者,我从小总爱想每道考题背后的逻辑:为什么出题人会这样设置答案?什么样的题目才称得上好题目?
这份执念最终引导我选择教育测试学作为研究生专业,毕竟之前都是自己瞎琢磨,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妄想找到设计公平有效考试的答案。
然而研究生教材的第一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All tests are unreliable(所有的考试都不可靠)
我们能做的,只是追求相对的公平。
教育测试学将这种相对公平化为两个核心指标:
信度(validity):考试是否真正衡量了应该测评的内容。比如,要测试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却只考查语法和词汇,这就是典型的有效性缺失。
效度(reliability):考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就像托福考试,如果每月难度不一,那么不同月份考得的100分还具有可比性吗?
正是出于对这两个指标的追求,各大标准化考试都投入了海量资源进行题目研发和考试标准化。
但考试公平不仅仅是试题本身的问题。以这次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为例,其规则设计本身无可厚非:虽然允许开卷查阅资料和使用编程软件,但明确禁止考生之间交流讨论。
然而在执行层面,同校考生交流、师生「帮助」等现象似乎不稀奇。
达摩院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直到「励志故事」破灭才仓促应对,最终导致考试公平和信任崩塌。
三、AI 时代的教育评价新范式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评价的局限,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未来大学招生,公司招人,不该再完全依赖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这本身就容易诱发作弊行为。
我认为,未来所有评估或许应该是这样的:80% 的成绩来自日积月累的 AI 数据,20%来自传统考试。
80% 的数据来自于平时。由AI 技术去追踪,搜集和分析一个人的学习轨迹。比如:
知识获取: 你是如何理解新知识的?
知识连接: 你如何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问题解决: 遇到难题时,你会采取什么策略?
知识运用: 你能如何活学活用,触类旁通?
真正的人才,一定会在日常学习中留下痕迹。
这些痕迹不是靠一次考试就能作假的。就像你的网购习惯会记录在电商平台里一样,未来的各类平台也能记录下你的每一次思考。
AI 可以通过日常对话,去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它不会被一两次出色的表现蒙蔽,也不会被某个失误就否定一个人。
这可不比传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高多了?
它记录的是你求知路上的每一次思考、探索与成长。它见证的是你学习旅程中的每一次突破与蜕变。它捕捉的不是孤立的成绩,而是你完整的求知轨迹。
在这样的体系下,作弊将失去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伪装。就算偶尔有人侥幸蒙混过关,系统也能从整体数据中发现异常。
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更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培养。当我们把目光从一次考试的得失,转向一个人的整体发展时,教育才会有机会回归本质。
四、结语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考试公平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教育责任的警示。
达摩院匆忙宣传,让一个16岁女孩过早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他们给了她「天才」的光环,却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风波起时,他们只用一句「管理不严谨」就美美隐身。
AI时代已经到来。技术进步给了我们机会,去创造一个更公平、更有温度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不再急于给任何人贴上标签,而是静静地观察他们的成长轨迹。
让评价回归教育的本质,让评价是成长过程的忠实记录。
这样,或许就不会再有下一个姜萍事件了。
欢迎下载知识星球 APP,加入教育 AI 免费社群。
可以向我提问,深度链接我。
我也将持续分享我在教育 AI 领域的应用和个人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