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需要识别身边的无形能量

文摘   2024-09-04 09:33   浙江  

01  环境

包裹在身体周围的无形能量,第一个就是环境。
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有多少物品,有多少人,而是你和这些物品,和这些人时时刻刻打交道碰撞出来的能量有多混乱

比如,刚打扫完的房间,马上就被别人一个随手乱丢的可乐瓶破坏掉了;

精心保存的日记本,被父母随手翻看甚至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直接扔了;

试图表达一个观点,第一个字刚说出口,就被直接打断,“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

这些都还只是最浅层的表像。

隐藏在表像下面的,是内心波涛汹涌的不甘。

是否能及时察觉到自己的心意,察觉到这份不甘心,并及早打破坏境,才是最重要的。

秩序感强烈的孩子,会在秩序被他人破坏到50%左右就感到巨大的烦恼,并下定决心要远离;

但秩序感并不强烈,性格也并不强势,且更愿意倾向被情绪包裹的孩子,就会察觉的更晚。他贪恋情绪比贪恋秩序多的多。

那么等到自身的秩序被破坏到60%70%80%……的时候,已经逐渐丧失了他生而为人的空间后,发现无论怎么做都不对,甚至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尊重过后,他要付出的代价,就比前者多太多了。

要么直接认命,困在原地,业力纠缠一生;
要么直接断绝,远走他乡,重新从0创造自己的秩序。


人与人之间的能量博弈,不管是用情绪、用权力、用道德、用哄骗,剥除掉重重表像,剩下一个原则,就是看谁更能创造自己的秩序罢了。
所谓的平等对话,就是能否尊重对方的秩序。




02  经验


和个人幸福直接相关的经验,是需要不断变化的。

因为人喜欢的,讨厌的东西会随着阶段变化,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随着阶段变化,那么如果之前喜欢的事,因为责任而没办法做,破坏了秩序,就会深感痛苦。

但是责任又逃避不了,该怎么办呢?

修改经验。

比如,有段时间我很喜欢游泳,楼下就是游泳馆,可以天天去。搬了新家后,方圆5公里以内没有一家游泳馆,为此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直到有一天,家属和我说:你可以打车去啊。简直恍然大悟。

家属也是如此。

他缓解工作压力的办法,就是订一家好的酒店,坐在有江景的落地窗前,静静地发呆。但从酒店回来又开始躁动不安了,我说,咱们可以每个月去一次不同的酒店,体验下不同的江景就好了。他也呆愣在原地,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做。

生活中充满了无数微小的烦恼,是当事者本人察觉不了的,他们已经深陷在过去的经验中了,找不到解决办法。


此时,要么有人把他拉出来,给出一个方法去直接体验,迅速满足;要么就需要自己花时间,沉下心来,一条条罗列每天的日常,去观察有哪些“虽然有点在意,但好像还可以将就的事。”


比如有点卡,但还能用的电脑;

比如有点不舒服,但觉得过往那么多年的情分也不容易的友情;

比如总是想吃,但忘了吃的早餐;
这样的事情堆积的越来越多,秩序感就越来越少,造成“好像谁都没有问题,怎么就我那么多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的痛苦。


察觉这些事情,并不是要你马上做改变,去断舍离之类的。

而是要去学会接受自己的心意。

等到时机成熟,想通了,下定决心了,改变是很快的。

能够改变的事情越多,越能体验到“我是在真实地活着”。



03   当下的念头


如果有人生教练、人生导师之类的人,说可以帮助他人改变人生,其中的水分就太多了。

这种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确实有实力,有资源,有眼光,被帮助的人也确实是个天才。

换句话说,借用他人的力量去直接改变人生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天才和伯乐之间。

普通人的话,只能间接借用他人的力量。


比如,看到一个喜欢的明星,心里为之触动,因此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就算别人都说“明星都是演出来的”,也无动于衷,且把喜欢能够转化为积极行动的人,已经不知不觉间改变了自己。

比如,被外界逼迫到不得已远赴他乡,下定决心去创造出一条路的人。

然而,这两种情况也还是小概率事件。

有的人,就是没法强烈的喜欢什么人,他甚至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感情呢?

有的人,也没办法去没苦硬吃。虽然周围的环境确实有些不如意,他当然也希望获得诸如智慧、幸福之类的东西,但是没有这样的契机,总体对生活还算满意,那么就不能为了追求而追求,去舍弃当下已经拥有的幸福吧。

那么,只剩这最后一条路了,可以通用所有人。

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比如那些总是无法达成的计划,要观察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脑袋里在想什么呢?是想“我必须不落人后”,还是“我不能虚度时间”,是想“不知道干什么但没事干就列个计划吧”,还是“看吧,我挺努力了”之类的?

把它们写下来,继而分析每一种念头背后的动机。


  • “不落人后”,是为了赶超他人。
那么赶超谁呢?有个具体的对象吗?有具体的步骤吗?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了?赶超这个人成功后,还有下一个目标吗?如果赶超没成功,会怎么看待自己?

  • “不虚度时间”,为什么会有“我在虚度时间”这样的念头?
是谁告诉你的?怎样才不算虚度时间?把计划列的满满当当,然后发现根本做不到,那这个列计划的时间是虚度了吗?和朋友吃饭,饭桌上并没有聊什么有意义的话题,算虚度吗?自己去散步,去公园发呆,什么事也没干,算虚度吗?如果都认为是虚度,是浪费的,那么你自己的反应是什么呢?是罪恶感?还是能坦然接受?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差别?你自己更愿意选择哪一种态度?


  • “闲着没事就列个计划”,这种更纠结了。
处于一种“既想不虚度时间”,又知道“自己个性懒散”做不到的中间态,那闲着有其他感兴趣的事干吗?是不是可以从其他事中找到力量?“懒散也没关系”这样的念头,一天中会出现几次?如果不出现,那么“懒散就是罪恶”这样的念头会出现几次?是习惯自己攻击自己,所以感受不到疼了呢?还是完全无意识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反正一天就过去了?


  • “(做了计划所以)我努力了”,那么努力的定义是什么呢?
是要看到切实的成果,还是只要做了就可以?这两种并没有好坏,一个是追求结果,一个是追求当下,但是都会有阶段之分。追求结果的人,结果追求不到,也会有想去体验下不求结果的时候;追求当下的人,表达欲被释放完毕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支撑自己了,也会想要去追求实实在在的结果。那么,有知道自己当下是哪个阶段吗?知道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吗?能不能安心的享受这个阶段?别人说了什么,能继续坚持不变吗?


只是做计划这一件小事,背后的起心动念都可以折射出太多东西,念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未来。

四十岁的人生会过的怎么样,是由三十岁想好的。
三十岁的人生会过的怎么样,是由二十岁想好的。
想要的任何美好,一点点回溯到当下,也不过就是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很多人的问题并不在没有解决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有哪些问题。

或者说,模糊的感觉到有哪些问题,比如“我性格不好/我不招人喜欢”,但从来没有把问题细分到不能再细分为止,去找到那个最最根源的问题。

如果找到了,问题将无处遁行。因为无法被拆分了,所以它的解决办法是很简单的。

要花很多时间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去找到问题,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

如此,可控的秩序感,会一点点遍布在你的生活中,让心灵充实和幸福。


————————————
历史相关文章:
积累能量需要刻意浪费时间


现在可以添加四月的微信号了,朋友圈会发很多不对外公开的观点~
写的这么好,不点个在看




四月谈修行
求知和修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