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放在玄关上的巴西木,养了一年后长得越来越茂盛了。
然而没过几天,长得最茁壮的那根小芽芽,叶子枯萎烂掉,生命力迅速的衰败。
还没来得及灰心丧气,突然发现以为早就死了的另外一根小芽芽,长出来了一点点翠绿的叶子。
这是长这么大,第一次体会到养植物的快乐。
生命太神奇了,你以为会越来越好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而从来不寄予希望的,在时间的力量下,却能重新焕发生机。
和人一摸一样。
前些天在知乎写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帖子又火了,那是随手写下的,现实中其实会碰到更多意料不到的问题。
但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和耐心。
这两者都需要慢慢来。
像养一颗植物一样,要先了解它的属性,它是什么科目,喜阴还是喜阳,耐旱还是耐湿,要多少阳光,多少雨水,多少养料,多少温度,多少湿度,才能把属于它的能量完全培养出来?只要着急一点点,多做了一个多余的动作,它的生长速度就会慢一分。
孩子也是如此。
每个孩子有ta自身的生长周期。
有的孩子就是性格慢吞吞,有的孩子什么都要比第一,有的孩子很早就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有的孩子总是呆呆的,跟他说什么都不和人对视。
但是,慢吞吞的孩子做事会更稳更细心,比第一的孩子容易被环境影响,没有自己的节奏,机灵圆滑的孩子可能是被迫早熟,不确定外界是否安全,硬逼着自己长大,呆呆的孩子或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因此反应总要显得慢一拍。
不去对具体的个体进行具体的观察,而用各种表面的道理去套,认为这个是缺点,要改,那个是优点,要培养,然后没得到想要的效果就生气,这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玩游戏的时候,一进游戏大厅就能看到角色的属性,战力值,灵活度,血条,擅长远程攻击还是近距离攻击。
但真实的人生,一个人的角色属性全都被隐藏了。
无法一眼发现他的属性,只能在日常的各种行为轨迹中,一点点从行为去反推他的内在,总结出他的天赋数据。
某个行为只重复了几次,就着急下标签,认为好或者不好,那么这个孩子无论做什么,在你这里,都已经被定性了,他的可能性被框死了。
这点,家长不如学学AI。
AI有一定的算法,耐得下心,去静静等待用户主动做出各种选择,等到选择的样本够多,数据库够大时,再横向和同龄人(的数据库)一对比,就立马知道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在哪块,应该给他推荐什么样的内容。
十几岁的时候,看了两部新加坡的教育类电影,非常惊艳,叫《小孩不笨》《小孩不笨2》。
里面有个情节:
孩子不想吃有一点发烂的苹果,妈妈说,你把烂了的地方削掉,就还是一颗好苹果啊。
电影都是围绕很多问题学生展开的,坏苹果隐喻的就是被父母,被老师放弃的孩子,这句话包含的爱的力量,真的很大。
全天下最了解孩子的人,就是父母。
父母可以看很多书,听专家讲育儿,和别人交流养娃经验,但这些都只是次要力量,不是决定性的力量。
决定性的力量,是父母的判断力。
这个判断所依靠的样本越多,越接近真实,得到真实答案的几率就跟着变大。样本不够,一开始就判断错了,或者分别心很重,随意判断,那么孩子要走的弯路就很多了。
养植物也能看出自己的性格。
当一个盆栽已经容纳不了长的越来越茁壮的植物时,再不忍心,也必须修剪。
修剪了,其他的叶子才会长出来,不至于大家一起死。
过于柔软的性格会不够狠心,不舍得修剪,反而耽误了植物的生长。
假如这颗心放到其他事情中,也会触发类似的结果。比如一段充满美好但应该断掉的关系,不及时剪断,会反被美好吞噬,伤人伤己。
所以万事万物是修行。
只因任何一件事的选择,都能看出来自身的性格。只是有的人能觉知到,有的人不能觉知到,他一生中做了几万次选择,样本堆积的这么大,也无法去观察总结判断。他的心被各种事情消耗,而没有反求诸己,那就无法从量变中产生质变,让人生进入爆发性增长的阶段。
不过,也有好消息——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历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