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进入到【没有任何烦恼】的状态中的?

文摘   情感   2024-06-08 09:17   浙江  
我的修行之路全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24岁跌入最低谷,25岁过完年,发愿此生一定要活明白,就算会遭遇很多困难都没关系,死都要当个明白人,搞清楚自己,他人,和世界到底怎么回事。

此后三年,没有一天轻松过,睁眼开始就是烦恼,想今天要怎么提升,要看多少书,工作中和讨厌的人怎么交流,五年后的规划是什么,如何通过回溯童年了解自己,从小到大跌过的坑都有什么共性,我与他人最不同之处在哪里,容易被哪些事感动,其他人碰到此类问题会怎么处理,一座城市如何运行,职场中那些爬上去的人都有什么共性……

刷牙想,走路想,吃饭想,大脑一秒钟都停不下来,太多的疑问逼着我去找到答案。

想完之后马上写下来,马上实践,一点点从下至上去真正开始用眼睛,用手脚,用感官去找自己和外界的链接。

然后觉得,之前二十多年真的白活了。

那是一个完全不需要独立思考的,任他人安排的傻白甜的人生。

看起来也有自己的喜好,看起来也挺有目标,但一问三不知,脚下既没有坚实站立的土壤,抬头也没有翅膀可以飞向天空,以至于随便一点风雨打过来,就蔫了,生命力太脆弱了。

而那三年日夜不停,反复思索,搜集,自问自答,实践,推翻重来,验证的过程,对我太重要了,成为命运的分水岭,一点点熬过了痛苦绝望发疯,觉得没有什么事可以再打倒自己了。

然后非常突然地,有一天在豆瓣上认识了一个从小学佛的男孩儿,两个陌生人简短的对谈,我还为他写了一篇采访文章,向他讨教了一些问题(那时碰到任何人都把对方当成我的老师),我问:

“白天觉得很了解自己了,但一到晚上就不敢照镜子,看久了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非常可怕,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没有直接回答,沉默了一瞬间,说:

“你应该去读读佛经,你的悟性灵性已经超过了90%的人了,很少有人会察觉到这么细微的感受。”

也是第一次,对灵性大感兴趣。

我试着按照他说的一些简易方法去做,比如发呆,和大自然对话,观察路人,一点点把注意力从自身拉到外界中,试着用好奇心单纯的去欣赏,而不要参杂头脑中的分析。

然后感到非常非常舒服。

因为三年之中过多的思考其实身体出了很多毛病,容易心慌心悸,胸中像压了一块一吨重的石头(一点儿没夸张)堵在那里,呼吸困难,以至于有一点点舒服,就能立马感受到。

然后重复,每天早起,出门发呆散步,晒晒太阳,吹吹风,看看路人,没有抱怨,没有思考,单纯的享受,觉得这一切的风景都那么美好:怎么之前我从来没注意到呢?

大概两个月左右吧,积压了三年的胸中的大石头每天都消融了一点点,每天都感觉身体轻盈了一些,后面就完全消失了。

也是在此时,身心负能终于归零,再从零开始,一点点转向正能,然后迎来了最重要的超灵体验。

干什么都很开心。发呆开心,说话开心,工作开心,和之前讨厌的人交流也开心,看到路边的花开心,每天起床照镜子就很开心,一想到要展开美好的一天更加开心。

找不到任何一件事去不开心。

那时就是不断地在心里笑,傻乎乎的,没有缘由的,在这种状态中,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读书运动,都非常顺利,有了质的提升,做什么都享受其中,马上就能进入状态,身边人都好奇的问“怎么感觉你变的好努力/好高效/好美了”之类的话。

那时还没有研究佛经,并不明白那种状态,就是【安住】。



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

“云何应住?” 让心安住下来是最难最难的事,念头总是一不小心就在想东想西了,难以控制,难以平静。

佛还是那么简简单单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几个字。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就这样,就这样。

就这样干什么事,就是什么事。

就这么简单。

不要再吃饭的时候想待会儿要不要工作,吃饭,就只是吃饭,工作,就只是工作。

事物的本质,就藏在事物的表象之中。

那么产生的每一念,包括问题,包括烦恼,都是答案。不要再去寻找另一个答案了。

两个月之后,安住的境界退转了,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中。

有次和朋友遗憾的提起此事,他回了我一句:

“任何超乎你平常状态的能量,就算是高能量,也是很费力气的,是不能长时间维持的,所以不必遗憾。”

恍然大悟。

原来强行追求高能量的境界,也已经本末倒置了。

追求高能量,应该是一种发心,而不是目标。

“不管自己什么时候能做到,都先把今天过好,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好,日日不断,那么迟早有一天,高能量已经住到我的心中。”



写的这么好,不点个在看

四月谈修行
求知和修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