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即日起,四月都会在每周五早上8点更新,其他时间不定。
每个人的身边总会有那么一群人,没有怎么好好学习但学习最好,没有怎么好好工作但效率最高,没有怎么认真但做什么都做的最快,以前我认为那是天赋,是完全无法复制的东西,经过自己亲身修行实践后,才不得不感叹是悟性——他们是早早悟到了:要放松,才能释放天赋。
我们这个世界非常有趣,万物根据太极黑白图来运转,形成二元对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那么同样地,当我们想达成一件事时,有时并不能直接去做这件事,而必须绕个弯儿,去用相反的方式达成。
好比溺水,越用力,越沉溺。反而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做。
谈谈计划吧。
我们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计划,试图把每天的日程表安排满,上午,下午,晚上,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没有片刻休闲,凡有休闲,就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然后重复某一天坚持不了,习得性无助,再设立计划,再失败的过程。如果大胆的停下来,去规划一个“好好玩”的时间,效果可能全然不同。
玩,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它是给我们充能的。
猫科幼崽在玩中习得奔跑跳跃躲避扑杀的捕猎技巧,写作者在大街上观察行人习得人物角色描写的技能,钢琴家在欣赏美景中突然领悟到风景的唯美并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灵感,每个能历经时代考验的作品,书籍、电影、诗歌、小说、绘画,音乐、创作者无一不从玩中捕捉到灵感。因为,灵感只发生在在大脑停歇,而五感敏锐时。
玩,等于是,你终于愿意让眼前的人、事、物带给你力量——你注意到了它们。你的眼耳鼻舌身感受到了它们。没有言语,没有思考,没有分心,只是全然的感受,那么这份真实的感受才可以被完整的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动人的作品,也只发生在这些真情实感中。
唐朝诗人崔灏写下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黄鹤楼》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论技巧,完全没有技巧,没有对仗,不讲平仄,还犯了一再重复黄鹤二字的大忌,那为什么是它名垂千古,甚至技压唐朝一众风流才子,独领风骚呢?因为那是偶发的、即兴的、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啊。
他在沉浸式欣赏美景中,无意识的让五感和黄鹤楼共振了,身体的五感放松到和黄鹤楼的频率合二为一,那首诗就自动的浮现在脑海中了。
这种偶发式的灵感,诗人崔灏再也没有过。或许他本人还想再复制一次类似《黄鹤楼》那么好的作品,但是只要还有“想”,就刻意了,宇宙赐予的灵感不会发生在充满刻意的心中。常人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再谈谈恋爱。如果抱着“既然结果还是分开,中间还有痛苦,那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在一起”的想法,就等于用未来套住了当下,倒果成因了。
还没出发就想到达终点,还没开始就设想完美结局,还没努力就幻想成功,以至于心灵无法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不成功的过程,也等于是把自己的可能性全都框住了。
放松一点,大胆一点,无意义一点,反而会有意料不到的结果。
宇宙游戏是触发式的,你做出一个行为,触发一个关卡,关卡里有陷阱,有怪兽,还是有敌人,有装备,连宇宙自己都不知道,一切都随机,但好的玩家懂得累积经验,这一关或许不完美,但坚持玩下去,总有一关能碰到些好运气。
做事业,交朋友,谈恋爱,阅读书籍,无不如此,都是先大胆的去玩,不带目的性的交一些真诚相处的朋友,不带目的性的看一些愿意慢慢去看的书籍,不带目的性的做好一个工作,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不知不觉就做到了之前自己也没想到的程度。
多年后回看,你一点都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头悬梁锥刺股,你只会记得那些用心去玩去热爱去享受的事。
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因为人无法相信简单,头脑已经习惯了思考,习惯了复杂,习惯在【一】上面做加法,把它变成二三四五六七。
当一个孩子用他的压岁钱请另一个孩子吃饭看电影,大人会说“他为什么要那么做?一定别有用心!”
当一个孩子说他长大后想当医生,大人会说“当医生好,工资高、有编制、受人尊敬”,孩子不解的回答“当医生不是为了救死扶伤吗?”
当一个孩子喜欢玩他的玩具,看小说,画漫画,贴瓷砖,刷水泥,观察鸟,研究各种乱七八糟的小众爱好,大人会说“这对学习有任何帮助吗?不要做没意义的事!”
但就是这种玩,给他充能,带他放松,让他这块电池有更强的续航力,去走的更远啊。
一块电池,小心翼翼到不敢浪费每一伏电,和使用过度到前期爆发后劲不足,都不算利用得当。
电池,就是在该用的地方大胆的用,放松的用,不心疼的用,它的电量才会被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
问题就出在“什么地方是该用的”呢?
现在可以添加四月的微信号了,朋友圈会发很多不对外公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