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家修行者,我不吃素,也不放生,虽然家中有结缘一座佛像,但常常忘了上香,也不劝人信佛,别人要信仰什么由他自己决定。
这些看起来都不够规矩的行为,是因为我只相信我自己。
修行也好,拜佛也好,外面没有别人,整个宇宙之大,其实也就这一颗心,万事万物都由我的这颗心投射而来。
智慧,才是我的终究追求。
修行是为了创造能够产生智慧的条件,让头脑得以清明,让心灵能够平静,让身体得以安宁,借用这些定力,慧,会自己生长出来。
这就导致我的很多观点都不与世俗价值观一致,甚至时常相反。
一、怎么修?去哪修?
常常有人认为,修行者就应该淡泊名利,居住陋室,离群索居,不要被尘世的纷纷扰扰牵绊才好。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还有另外一句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修到深层次了,不是刻意离群索居,反而是主动融入尘世,去从那些你怎么也踏不过去的课题学习领悟,如痛苦的人际关系、无法提升的工作效率、随着年龄渐大而越发迷茫的虚无感……
即使出家去寺庙当了和尚尼姑,也一样还是要面对勾心斗角,和生活中各种琐事,这世上没有一片净土。
因为我们的世界就是婆娑世界,婆娑,就是不完美的意思,什么都差一点,就自然需要忍耐。
真正的净土,只在心中。
心的力量够大,面对那些不完美,就注意不到,更何况被它打扰。
那么怎么去扩大“心量”呢?让它像大海一样,可以包容淤泥海藻,鱼虾贝壳,也能接受江河溪流,暴风海啸。
就先从“定”开始,每件事发生,每个人靠近,都不着急评价,去观察,但不评价,让那件事、那个人展现它最本真的样子,而不是被你的评价固定死的某个面。
你评价出来的那一刻,只能说“这个人,此时此刻是这样的”,但不代表他就是这样的,永远都是这样的。
人们的误解、偏见和矛盾,就来源于喜欢以偏概全。
二、修行者容易碰到的问题
修行者是不是会更自由?比如“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恰恰相反。
修行者会因为观察事物更明白,更透彻,而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尤其在初级阶段,会超过常人数倍的敏感,而更容易觉知到自己的问题。如果定力不够,很容易就被这些问题淹没了,产生更多的自责和烦恼,甚至开始评判,攻击自己,也会把这样的习气带到别人那里。更犀利的洞察,加上更窄的心量,对别人也充满挑剔。
其次,在事业上,会因为知道的太多,而左右不决,迟迟无法开始。有些人虽然不够聪明,但是他知道自己就那一条路,反而能坚定不移;修行者聪明,但是太聪明了,一会儿走东一会儿走西,一转眼,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还在原地。
最后,有些修行者会爱上修行的感觉,产生执念了,为了修行而修行了。他喜欢呆在那个舒服的状态中,对家人不闻不问,对工作也不上心,今朝有酒今朝醉,修一天就只管一天,整个人干什么都只遵循随心所欲,这是修偏了,而不自知。
红尘修行,不是为了故意让自己显得高人一等,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弯下腰躯,去和光同尘。
有些道行高深的人,外表看上去反而普普通通,一点都不惹人注意,但是一接触,发现他能用修行带来的智慧,把自己和周围的亲友照顾的很好,环绕在身边的每个人都因为他,而感受到世界更美好了。
他切切实实的把自己变成光,在照耀自己、照耀他人,但不让人认为是他的功劳。
所以修行基本上是三年起步,五年入门,要不断观照自己是否走偏,去精进练习一辈子的事,普通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愿力,那就更加轻松一些,不必强行要求自己做到。这种事情看缘分(外部各项条件是否具备),也无法强求。
三、修行者怎么看待金钱?
凡是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赚取金钱的行为,都应该予以鼓励。
我们的世界,非常奇怪。
人们渴望美好,但又喜欢在美好中挑刺。
人们渴望太阳,但又忍不住拥抱黑暗。
一旦找到某个人的小毛病,心里暗暗窃喜,“我就知道ta是演的。”
对英雄、对偶像、对官员,无不如此。
既要求别人发心非常纯正,行为处处利他,又要求别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更不应该在钱上有什么过多的要求,最好一分钱也不要,否则就是“演的”。
这点刘慈欣嘴巴很毒,在《三体》里花了那么多长篇大幅去刻画英雄人物罗辑是如何拯救地球,但最后来了一句,“人类不会感谢罗辑。”
修行要尽量克制这种人性的黑暗面。
它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力量,只会让我们的信仰越加匮乏,直到自己亲手把每一份信仰都毁灭。
没有什么可以再轻易撼动你的心了,那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再给你能量了。
孤独的心,终究在孤独中被黑暗吞噬。
修行者需要金钱,金钱是通往一切美好幸福的阶梯。除非是专门苦修的修行者完全不需要钱,但悉达多证道时也并不认可这条路。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产,肉体也是,肉体需要被细心照顾,需要我们去满足它的各种欲望,只要不过度,就是天经地义的。
金钱,可以说写满了一个人的全部信息,它直接反应这个人的价值观。
修行者对待金钱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先培养自己,去吸引钱,钱会自己走过来。他们知道壁垒不是靠经验或者资本,而是靠他人无法复制的精神力量,比如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问题时的抗打击力,做任何事都要做好的决心,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这些需要在事上磨练,以确保钱没了,还有再得到的能力。
这不是鸡汤,而是他们看到了钱的本质,只是作为其他条件的附属品而来。
四、修行能否解决精神问题?
正念、冥想、禅修、止语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痛苦的情绪。
这些手段其实和心理学的行为认知疗法(CBT)类似,本质上是帮助人“不要着急去评价”,把人从一种根深蒂固的、由他自己亲手打造的、过去几十年累积的某个固有思维/习气中拉出来。
着急,就是业力。
比如,父母看到在家无所事事的孩子,就是忍不住嫌弃,要去责骂;
女性看到女权之类的新闻事件,就是忍不住会心生愤慨,被信息带着走;
报名参加了一个自我提升的课程,还没一个月,没看到效果就觉得是骗人的,等不及去慢慢吸收知识;
谈恋爱还没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就马上着急索取,要这要那,而没有什么奉献意识。
正念冥想类似于一根绳子,从上面把掉到井里的,痛苦不堪的人拉上去。
假如只有那个人,很快就拉上去了。
但如果他身上还背着一块大石头,甚至两块、三块、无数块石头,就没有办法了,除非他自己能扔掉那些石头,扔掉那些执念。
有问题的人修行,会从平静中学会接纳自己,包括身上好的,和不好的部分;
健康的人修行,会从平静中渐渐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去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思考目的,而不那么容易被带偏,从而把握以前注意不到的机会。
万事万物皆可修行,吃穿住行是修行,工作学习是修行,只要是奔着良好的发心,有意识地身口意上做到了清净,就都值得称赞,是利己利人的好事。